-
更多+ 工作安排
-
- 01-07戴晓燕名师工作室专题研讨活动汇总
- 12-27武进区双名工作室优秀成员评选条件
- 12-27武进区双名工作室考核评估细则
- 12-27关于做好有关课题结题工作的通知
- 12-27关于开展常州市武进区首批双名工作室评估工作
- 12-27名师工作室12月份研讨活动安排
- 12-27名师工作室十一月份工作安排
- 09-15武进区戴晓燕名师工作室9月份研讨活动安排
-
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名师工作室>>成员信息
-
蒋伟新工作室总结发布时间:2016-01-0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蒋伟新
蒋伟新工作室小结
时间过得真快,正当我想着再做点什么的时候,它很快就要结束了。回顾三年来在戴晓燕名师工作室生活,点点滴滴都是精彩,都很充实。回想三年来的学习过程,非常感谢工作室这个平台,让我有机会认识并走近这么多热情智慧的语文老师。
一、牵手名师,萌生了再起航的意识
参加工作室前我已经是学校的中层且已是区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由于年龄原因感觉在个人的发展上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原期,总觉得这样一名语文老师已经足够了,可自从成为工作室的一员,在戴晓燕老师的鞭策下感觉一下子有了再起航的动力。于是我制定了个人的三年发展规划,积极参加工作室的每一次活动,认真完成工作室布置的各项任务。在我心中,工作室是优秀、高质、领先的代名词。有了这样的意识,在日常工作中,我积极、主动接受导师布置的各项工作;在业务上,我努力钻研,逐渐完善自己的语文教学风格,并注意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将工作室的理念传播给学校、协作片的语文同行们。
二、与书本对话,增强了阅读意识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高尔基也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无数的先贤圣者无不用他们经典的话语诠释着人类与书的密切关系——人类离不开书,也不能离开书。同样的,老师要让孩子们喜欢阅读,首先自己得有爱上阅读,不断用丰富的理论和智慧来充实自己。刚进工作室戴晓燕老师就给我们每一位成员发了《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阅读此书,让我明白了我们的教学中要见人,要关注学生生命本身的成长。对语文来说,我们要关注的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逻辑。接下来的两年中工作室又向我们发了用于指导课堂实践的《为言语智能而教》《课堂密码》《开始上语文课》等书籍。每一本书的阅读都给予了我成长的营养和力量。
二、立足课堂,增强精品课意识。
每一次工作室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是上课。工作室的每一次教研活动,我都万分珍惜,特别珍惜戴老师有关语文教学的独到见解,对我而言就是语文教学的瑰宝。三年来,我在戴晓燕老师的指导下共上区级研讨课3节。如2013年5月针对说理性文体的研究我执教了《学与问》,2014年10月针对写人类文体的研究我执教了六年级《鞋匠的儿子》,2015年12月我又执教了名人故事类文章《孙中山破陋习》。戴老师课前的文深度本剖析,设计时的匠心点拨,试教时的点点提醒,教学后的语重心长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指明了我努力成长方向——做一个像戴老师一样的语文老师。
三、专题研究,深化了科研意识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的天职是变化,自化化人”,具有动手动脑、能治学、会治事等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因此一流的教师应该既要会教学,又要会科研。自从加入工作室,在《小学语文不同文体育人价值的范例研究》的市级课题研究过程中,我的每一个教学行为都染上了科研的味道,我有意识的逐步培养自己的“课题思维”、“文体意识”,慢慢学着从课题的研究角度去审视课堂,研究课堂,开始学着针对课题的研究内容留心身边的案例,让我逐步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撰写的《小学说理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也获得了区论文评比的一等奖,并发表在《常州教师教育》杂志上。
四、存在问题
短暂的三年工作室生活让我收获很多,尤其感觉自己在业务上更进了一步。但自身各方面的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比如平时尽管已经注重了学习,但学得还不深,还不透。尤其是教科研能力,总结提升水平还很欠缺,有时还是难以摆脱人的惰性,自己的许多有价值的想法还没有及时记录下来,形成文字,发表成论文。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常常反思自己的不足,缩短差距,不断进步。
2015年12月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