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名师工作室>>领衔人专栏
小学语文不同文体育人价值的范例研究
发布时间:2016-01-0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戴晓燕

小学语文不同文体育人价值的范例研究

 

一、研究背景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每天都要给学生上语文课,但并不是所有语文老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都会去思考所教学的文本编排的意图以及该文本与其他文本相比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我们把《小学语文不同文体育人价值独特性的研究》作为一项课题来研究,有以下思考:

从现实需要来看:根据我们对20位语文老师进行听课和问卷调查,语文教学存在“三缺”:一是缺失对文本独有价值的认识。对于不同文体其内容、形式的特殊性不了解,无论是哪种文体,教师均采用感悟式教学方法,从而导致教学过程模式化,教学方法的单一化,学生学习模糊化。二是缺乏对年段特征的把握。同一类型的文章,出现在不同的年级,教者不能体现教学的能级,而是采用同一种方法,提出相同的要求,使得课文的学习重复、机械而没有提升。三是缺少生命价值意识。如何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和实际需要尤其是不断变化和生成着的学生状态确定教学,始终很忽视。

从改革需要来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指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人文性指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很好地体现这一特点,要能正确把握每篇课文、每类文体其不同的知识和不同的能力训练提升点,要清晰地了解不同文体、不同阶段对学生工具性、人文性的要求是有区别,这样才不会拔高或降低,不会模糊教学,才真正会有适切儿童的语文课堂。

从发展需要来看:彼得.圣洁说:若没有一个伟大的梦想或愿景,每天忙的都是些琐碎的事。把这个观点引入我们的教学工作,我们可以这么思考:教师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学科育人价值立场的认识引领,那么每天忙碌的日常教学很容易成为没有附着价值生命的零碎的事,教师就是“教书匠”!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师每一堂的课都上得差不多,不同文体编排在小学教材中,其目的、其内容和形式的独特性都不去凸显,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怎能提升?正确挖掘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并有效落实,是语文教学“安身立命”的问题,是真正影响人发展的要素。

基于以上三点考虑,本课题在叶澜教授领衔的“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引领下,立足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积极探索小学语文不同文体育人价值独特性的研究,梳理12册苏教版教材中各类常见文体,对其育人价值进行正确定位,并通过研究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各类文体落实育人价值的优秀课例,以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为保证研究的扎实和深入,本课题组的成员是来自武进区九所学校的语文骨干教师,年轻充满活力,对语文教学充满热情;九所学校的校领导也对本课题的开展给予全面的支持,这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二、理论思考

(一)概念界定

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裁,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它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本课题主要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基础,研究教材中常见的文体: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诗歌、小说、散文、寓言、神话、童话、归类识字等。

育人价值:不同教学内容中蕴含的知识、精神、文化传承、思维方式、存在方式等对于学生的发展影响就是该文体的育人价值。本课题研究的育人价值重点挖掘不同文体在内容、形式上的独特性给予学生的听说读写、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有利影响。

(二)理论依据

“新基础教育”研究成效显著。由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领衔的“新基础教育”研究自1994年开始研究,1999年落户常州以来,几十所学校形成的多层研究共同体,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形成了丰富的专题成果和实践经验。在育人价值这一方面,既从理论的高度进行了一定的阐述,又从实践层面为一线的教师提供了一些可操作的方法。在研究中,我们将认真学习《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潜心领会《语文课程标准》,在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的反复中螺旋上升。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以“新基础教育”语文指导纲要为主要理论依托,主要从不同文体独特的育人价值的定位与在课堂教学中将育人价值落实为学生内在的行为素养两个维度开展研究,具体研究目标为:

1.通过研究,对不同文体的文本育人价值有明晰的认识,能学会从正确的视角去解读文本的育人价值。

2.通过研究,积极探索出在课堂中有效落实育人价值的有效途径。

3.通过研究,建立新型的教师观、学生观和课程观,提升教师设计、教学、反思等能力,培养出一支优秀的语文教学骨干队伍。

4.通过研究辐射,促进一部分学校语文教学工作的发展,从而发展学生、发展学校。

四、研究内容:

(一)不同文体的课文育人价值的内涵研究。

不同文体对学生的发展价值,有共性但有更多的区别,教师需要对文本类型有一定的敏感性和准确的把握度。而同一类文体不同的文章又有其独特性和差异性,教师需要在类文本的整体背景下解读所教在这一课内容独特的育人价值。

1.常见文体每一类文体的育人价值内涵的确立。主要从工具性基础性价值(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意义性价值(精神内涵)、生命性价值(学生唯有在这种文体中获得的最有价值的经历、体验和能力的提升点)三方面去确立该类文体独特的育人价值。

2.同一类文体不同课文的价值的范例研究。在每一类文体中选择苏教版1-12册语文教材中典型性的课文进行范例研究,在研究其共性价值的基础上,挖掘其独特性和差异性。从思维、审美、语言、意义等多个视角去解读。

(二)育人价值在课堂中有效落实的途径的研究

育人价值的挖掘只是语文教学前提性的第一步,随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转化落实。

1. 变革教学设计。建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观念,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成长,由原来的只关注教师的教、关注教材向关注学生、关注文本的价值落实转变。

2. 变革教学方法。积极探索不同文体的育人价值有效落实在课堂中,探索不同文体价值转化为学生能力的方法,由以关注教学方法为重心转变为以教学方法与教学队形性质的关系为重心,从关注教学内容为重心到同时兼顾教学内容和学生状态为重心。

3.变革教学流程。不同文体的课文在教学中,教学环节会有比较大的变化,本课题在课堂中努力尝试研究,把最能体现育人价值、最能发展人的优秀课例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每一类文体的教学基本流程。

4. 变革教学评价。落实教学评价对学生能力促进的理念,切实变革以教师为主的评价方式,由以往用同一张评价表、同一把尺衡量不同课的单一的评价,努力实现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统一走向合适,针对不同文体的文章的课堂教学,不同的年段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五、研究方法

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证研究、个案研究、观察法等研究方法

六、研究成果

本课题以工作室为依托,扎实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各工作室成员的成果形式主要体现为“五个一”,即一节区级以上公开课,一次区级以上专题讲座,一个研究报告,一系列教学设计,一篇专题研究文章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工作室成果主要体现为“四个一”,即成员单位一次系列研讨活动,一本工作室研究成果集,一系列研究录像课例,一批成员能级实现提升。

七、研究保障

1重视学习,切实增强理论素养。围绕课题的研究内容,推荐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组员制订读书计划,定期集中和在网上进行专题讨论。

2.加强研讨,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围绕主题,倡导各成员扎根课堂,深入开展教学研讨。充分利用多校均有成员的资源,开展主题专场研讨,实现智慧碰撞。

3.聘请导师,保证特色构建深度。聘任特级教师邵兰芳为工作室导师,确保研究健康发展,避免或少走弯路。

4.培养个性,制定成员成长之路。为每一位组员论证三年发展规划,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专业成长的目标、路线、措施,课题组为每一位成员的成长因势搭建平台。

5.建立网页,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设计制作课题管理网页,开辟研究动态、成长论坛、成果展示等栏目,加强研究的动态管理。

八、研究时间

第一阶段:课题筹备阶段(20132月—20133月)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组建课题组,做好分工,并开展方案论证及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学习、整理、定位育人价值阶段。(20134月—20138月)对不同文体进行特点分析,并对每类文体的育人价值进行梳理、定位,初步制定育人价值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转化的有效途径。

第三阶段:育人价值在教学中的落实转化研究阶段。(20139月—201412月)开展各年段、各类文体的课堂教学研究,探索各类文本的育人价值在课堂中落实的具体途径。

第四阶段:课题总结提升阶段。(20151月—20157月)回顾研究工作,进一步梳理不同文体的育人价值,整理经典课例,分析汇总研究成果,举行成果发布会。

九、研究组织

研究顾问:邵兰芳(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组长:戴晓燕(武进区“双名”工作室领衔人)

副组长:邵瑜(武进运村小学校长、常州市学科带头人)

        蒋伟新(武进南宅实验学校教导主任、武进区学科带头人)

组员:王小菊(武进区鸣凰中心小学);陈小英、王菽霞、何娇、谢晓丽(武进区政平小学);孙丽娟(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蒋青月(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王昌平(武进区清英外国语学校);周玲(武进区周家巷小学);杨青亚(武进区前黄中心小学);唐琪(南夏墅中心小学)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政平街 电话:0519 - 86254570 邮编:21317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