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名师工作室>>领衔人专栏
生成,让课堂涌动生命活力
发布时间:2013-12-1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戴晓燕

 

(本文发表于核心期刊《语文建设》201311月刊)

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戴晓燕

 

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通过共同参与、对话、沟通合作等一系列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课堂中,有教师预设的资源产生,也有闪现火花的生成资源产生。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来自于教学课堂中学生精彩纷呈的生成资源,并将这些资源有效利用,从而动态的推进教学的进程。但课堂中不是所有的生成都是有效的,对于这些资源,教师首要任务是正确判断其价值,对有效生成,要及时捕捉放大,让这些资源更好地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对偏离教学目标的生成,要缩小,巧妙化解,不让它干扰进程。那么如何让生成变成课堂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善刨坑,由表及里挖生成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其价值就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多读多悟,吟咏品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从而形成独特的语言感悟能力。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应该对文本有深入的解读,真正把握住作者通过文本想要表达什么,怎样表达,如何让学生理解,这样才能随心所欲的驾驭课堂。然而一百个读者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学生对课文解读的基础与方式都不同,因此表达的答案也大不相同,甚至有很多的见解是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就忽略或不到位的。同时,在课堂上由于教师倾听不到位,面对学生的资源捕捉、反馈不到位,或缺乏机智,没有进一步通过评价、追问等提升,或者受教案牵制急于进入下一个环节,学生该读、该悟、该练、该说的时候往往点到为止,不愿在关键问题或亮点生成上停留时间,从而不能实现课堂的浅层生成。对于这一顽症,教师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修炼内功,课堂上要学会刨坑,舍得花时间牢牢抓住追问、品析、读悟,促成学生由浅表的生成向深层次的生成迁移。

教学课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

师:读到“望湖楼下水如天”这一句,请你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说水有什么特点?

生:水很美。

师:美,是很抽象的字,美的内涵很多,这里的美美哪儿?

生:岸边会有许多倒影映入其中,所以很美。

师:是的,还美在哪儿?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下水连天天连水是一种怎么的美?

(学生闭着眼睛想象、思考)

生:我觉得水很清,所以感觉到很美。

师:水清是一种美,闭着眼睛继续想象,看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很静。

师:平静、安静也是美。

生:我觉得很开阔,一望无际,直到了天边,和天融为一体了。

师:视野开阔,一望无际都是水,那也是一种美啊,那是一种开阔、豪放的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中,学生对于最后一句“水如天”的美,只会浅层次的体会,体会到水清,有倒影之类的宁静的美,要能体会出开阔也是一种美是很有难度的。然而,作为教师对于诗的整体把握,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多角度感受美,柔美是美,阳刚也是美,而作者所欣赏的美其实正是那种开阔、豪迈的美。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出来的美教师没有予以否定,但也没有戛然而止。而是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脑子里想着“水如天”这三个字,想象画面,感受美。在静静的等待中,在静静的想象中,学生能看到那水天相接、一望无际的画面,感悟到另外一种、自己平时不太关注的美——开阔、豪放的美!这种体验是新的,这种感受是深刻,这种认知是有意义的!

对于浅层生成到深层生成,除了舍得花时间牢牢抓住追问、品析、读悟,作为语文教师,还必须对文本的相关知识有更为深入的研究,要下“诗外的功夫”。对于语文知识,学生可以处在“语感”的层面,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然教师必须超越这个层面,达到“语识”的层面,将那些学生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借助科学的概念、原理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有对文本的解读有了足够的深度和广度,在课堂上才可能左右逢源、信手拈来,而不致于捉襟见肘,甚至黔驴技穷。

二、滚雪球,由小及大拓生成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每一个学生的回答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但教师希望的是预设的答案,当听到这一“标准”答案时,就草草地走过场了,比如将个别学生的出色的朗读、精彩的回答、深刻的感悟不自觉地理解为全班学生的理解,课堂成为一部分学生的天地,这些学生得到了发展,但他们的智慧没有变成全班的智慧,大部分的学生失去了训练和展示的机会。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时刻带着放大镜,及时的发现学生的生成亮点,并积极通过多元的训练,使其成为全班共享的资源,实现滚雪球的效应。

课例:《乡下孩子》(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

课堂上,教师带着学生围绕着“乡下孩子的生活还有哪些”这个问题进行了非常充分的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挖一篮野菜,撑圆了小猪的肚皮,采一束野花,         。捉一只蝈蝈,                                                    

师:我们一起来把这些有趣的事编到诗歌里去,你会编吗?

生:采一束野花,引来美丽的蝴蝶。

生:采一束野花,乐坏了空花瓶。

生:采一束野花,送给爱我的妈妈。

生:捉一只蝈蝈,能唱出美妙的歌曲。

生:捉一只蝈蝈,放在床头做我的闹钟。

生:挖一个地洞,抓出一只螃蟹。

……

师:刚刚小朋友们说的句子,你最喜欢谁的?

(学生歪着脑袋在那里回想,很难作出选择)

师:谁能把自己说的话和别人说的话连成一段诗吗?

(略作停顿)

生:采一束野花,引来了一群蜜蜂;捉一只蝈蝈,当我的闹钟;逮一根萝卜,乐坏了小白兔。

师(高兴地):一位小诗人诞生了。

生:……

当一个个学生产生一个个精彩的发言时,产生了许多亮点,但是这些亮点都是散点的。这时,老师通过巧妙地引导,让学生把一个个精彩的点通过互相学习,产生滚雪球效应。通过雪球效应,一个个散点的亮点变成全体学生的亮点,而且是整体的亮点,优质的个体转化为全体生成,这样的生成才是有效、高质量的生成。

在课堂上,要使学生的亮点资源放大成为群体资源,还有一种好的做法,就是要重视优差互补,小组合作是优差互补的一种好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现场学习力,也是优差互补的好方式。让学生通过群体活动,发现别人的优点并为己所用,这种学习能力其实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指方向,由误及正引生成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课堂上并是不是缺少资源,而是教师忽略了资源的生成点、促发点。在教师的眼中,特别是遇到赛课等情况,都希望我们的学生不出岔,围绕着老师的中心问题,沿着老师铺设的“康庄大道”前行。其实,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每堂课上教师都会得到错误资源的生成,这些资源并不是每个错误资源都能被老师敏锐地捕捉,能被抓住、被通过扭转,转化为促进目标达成的有益资源。教师唯有擦亮眼睛,及时捕捉到错误的资源,快速的思考这些错误的资源为什么会出错,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有何有利的价值,这样就能不放过任何一个错误资源,并积极的转化为课堂推进的动力。

教学课例:《我和祖父的园子》(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

    师:在这么美丽自由的园子里,每天都有一大一小的两个身影,那是祖父和我。“我”跟着祖父都做了些什么?

生:我和祖父在园子里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水……

生:我和祖父还在园子里享受着劳动的快乐。

    屏幕出示:

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

祖父栽花,我就栽花;

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祖父下种,我就跟在后面;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

祖父浇水,我也抢过来浇……

师:这些句子很短,你读着读着,觉得像谁说的?

生:特别像小孩子说的话。

师:从这样孩子气的话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作者很喜欢和祖父在一起。

生:我感受到作者很顽皮。

生:我感受到作者很勤劳,居然会做那么多事。

师:你感受到作者很勤劳,那你要到课文中找出她的勤劳表现在哪?其他同学也一起去读读课文,仔细读读栽花、拔草、下种等小事,你感觉她是个怎样的孩子?

萧红的一生充满坎坷,令她最思念的正如她在文中所说的“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这里有她最快乐的童年,最惬意的生活,最疼爱她的祖父。萧红的笔下无不透露着这种无忧无虑的幸福,对于作者的这些知识,学生往往很少了解到,而是依据了字面的意思回答说“作者很勤劳”,其实是个错误的生成资源,但教师没有让这个资源从课堂中掠过,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并把这个疑问抛给了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效果事半功倍。在学生读完书的讨论中,学生都能品出作者不是勤劳,是顽皮,是自由,这样就把这个错误的资源有效地转化为有益的资源了。

四、巧合作,现场学习促生成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翘起整个地球”。要促进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成,教师首先要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只有在充裕的时空中,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的动起来。其次我们要关注的是学生只见到优差互补,通过小组合作等是形式,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智慧的火花,有时,这些火花可以达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态势。学生通过这种群体活动,可以发现同伴的优点并为己所用,这种能力就叫现场学习力,这种学习能力其实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课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

……

师:同学们通过想象、表达对这首诗都理解了,相信你们能读好了,自己去试一试吧。

(学生自由地吟诵古诗)

师:请一名同学来展示,其他同学听好:他哪里读得好?

(指名一名学生读,并引导评价)

生:我觉得他最后一行读得很好。

师:那你学到了么?用你的朗读告诉同学们你的进步!

生:这一名学生朗读,读得很不错,尤其是最后一行。

师:同学们,教室是一个学习场所,其实生活中的一些活动或一些事情中,都有我们学习的资源,我们要及时地学习并为自己所用,提升和完善自己,这种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称之为现场学习力。想试试么?

(教师指名四组同学:第一组一名学生,第二组也是单独的一名学生,第三组是一个小组四名学生,第四组是全班的学生。)

师:同学们,我们分四个层次的读,在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独特感受读的同时,别忘了现场学习前面的同学的朗读优点。

(配乐朗读,四组同学接连读完,一次比一次读得好,到齐读的时候,学生个个入情入境、有声有色。)

诗歌的朗读,我们最常见的评价方式是学生读了,其他学生评价,哪里读得不好,再改正再读再评价,这种也是一种评价方式,但在诗歌理解之后的朗读,我认为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而要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自己读了以后,被其他人揭短,虽然也有肯定,但心里不是滋味,那种原发性的兴趣就会消失。所以,在这里,我改变了评价方式,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关注别人的朗读优点,并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别人的优点,让学生在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提升自己。这个过程,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愉悦的,在前面读的同学努力想做好榜样,让别人学的更多。在后面读的同学,一方面悄悄地学习他人的优点,另一方面努力展示自己的好,争取好上更好。可以说,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方式,呵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尊重了学生的个人体验,学生的朗读动力调动了到极致,同时现场学习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内化文本的基础上,预设了符合自身特点及班级学生的教学流程,在具体的实施中,教师不因拘泥于原有的流程,要充分关注课堂的生产资源。教师恰当的处理好生成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巩固或放大优质资源,或共享学习方式,或扭转错误生成,这样的课堂一定会充满活力。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政平街 电话:0519 - 86254570 邮编:21317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