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名师工作室>>研讨记录
联合活动评课记录——《诺贝尔》
发布时间:2013-12-1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戴晓燕

活动时间:20131119日(星期二)

地点: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主持人:张春方

活动过程:

一、张春方开场白

二、评议课

王小菊:今天的两节课都是人物传记文章,这类文章虽然枯燥,但是老师却上得很精彩。第一节课《天火之谜》在教学设计时对教材研读深入,适当取舍。这篇课文学生易懂,但王老师能抓住训练点,语言上有锻炼,重点抓一段话“实验过程”这一环节展开教学。能在较长一节文字中提取主要内容。如果经常这样做,相信学生会有大幅度提高。能够把书读得“由厚到薄”,再“由薄到厚”。太空水上实验拓展得很好。《诺贝尔》这篇课文教师以问题为主线,通过语言文字去感受,运用想象进行提炼。思考之处就是如果运用白板了,是否可以把学生当场的习作传到投影上看,这样更为清楚;同时第二节课问题有些琐碎,能否围绕一个大问题进行展开?

周玲:《天火之谜》的实验拓展得很好,但离孩子较远,能不能围绕近期他们亲自开展的科学实验为载体做为支撑,这样学生更容易把握。在写的时候,王老师有几个方面进行补充,应该选择两三个点进行写,这样更有针对性。

戴晓燕:通过两个老师的点评,都突出一个问题,关于课堂的“反馈”。一是问题礼答能力反馈,应用最准确性的语言去评价学生。例如在当学生说到“从中看出诺贝尔是个严谨认真的人”时,对于“亲自点燃”这一词语已经达到揭示人物品德了,而老师还在继续追问其它答案,这样在学生心理就不知道哪一个是准确的,因为老师没有去肯定。二是练笔反馈,写话让学生多写几句,在此之前要分析在哪里加?怎么加?这就涉及到怎样才能让文章分析深入人心?以做实验为例,就应该让学生明确:一是实验材料的特殊性,所以要补充说明,说明材料的不一样;二是实验是怎么做的,要把实验过程中的变化写出来,包括一些细微的变化;三是实验结果,可以通过人物表现,也可以通过其它方面呈现。所以在练笔上给足学生的情感铺垫,情感到位了,知识也应该讲解到位,这样水到渠成了。《诺贝尔》这篇文章有几个价值,其中概述的方法,有详有略地描写人物。这节课教学学生一种方法,利用想象补白方式提升人物的品质。但是课上老师还不够大胆,如果我来上,我要放手把两段一起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先去体会去找,这样效果会更好。

张春方:语文课是学语言的,《诺贝尔》不仅仅是人物品质还要学习语言,张志公先生说,学语文要在课文中走两个来回,学了后还要运用。我认为就是“理解—品味—练习—运用”。我们要追求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课,取舍体现你的智慧的课。李海玲关于两次文化的划分,一是语文是所有人类文化的化身,二是人类文化内容划分成各类学科。所以这个中间应该教语言运用方面的知识。只要一堂课上出我们的想法,一切皆有可能。现在语文课出现一种怪圈:只要上出文章中心思想就是好课,而不关注语言训练点,这是不能全面体现语文课程的本质的。尤其第二课时,必须选取一个训练点进行教学,应该大胆取舍。

三、活动结束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政平街 电话:0519 - 86254570 邮编:21317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