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名师工作室>>研究成果
古诗类文体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16-01-0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戴晓燕
 

价值分析:

古典诗词是祖国灿烂的文化,博大精深,滋养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收录了40首古诗词,具体类型有文包诗,送别诗、咏物诗、哲理诗等形式,其中最多是写景类古诗,涉及了春、夏、秋、冬各个季节。还收录了《清平乐村居》《如梦令》《渔歌子》3首词。这些古诗词都是文化长河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课题组选取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所见》《枫桥夜泊》作为范例,开展了研究。

  1. 古诗的基本育人价值

基础性价值:

1)进行经典积累。古诗词是古代文学最经典的体现,诵读积累增厚文学底蕴,通过教材中的古诗可以扩展出更多的经典诗词,读读背背,日积月累,学生文学素养会有提升。

2)培养审美情趣。古诗词以浅白性、直观性、受控性特点成为一种最高的艺术,无疑是切实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最佳路径。例如在古诗中大量的对“自然风光”美的欣赏,自小记诵了描写自然美的古诗,日后有可能得到图景印证,加深领悟,对于培养学生的美好情趣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

3)培养优秀品格。古诗内蕴着许多奋发向上、锲而不舍、执著奋进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理念,教学中应不断激励学生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走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发展性价值:

在古诗的阅读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文本留白,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同时,古诗中的意象学生大多是见过的,但古今是有区别的,在学习中学生可以借助自己的经验对各种意象进行创造性地理解和描绘,不拘泥于古代的思想,可谓古诗今读。

2.教学策略

学习优秀诗词,不仅能让学生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还能丰富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探索新的教学切入点,让学生乐学、乐悟、乐得、乐用,指引学生主动地传承诗文的精髓并提高自我。

1重视诵读指导。诵读本身就是对学生极好的美育熏陶。要领略古典诗词的艺术美,首先要能读出韵味。“三分诗,七分吟”。古诗的精髓在诵读,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一堂古诗课,必须要教给学生朗诵的方法与技巧,如诗的节奏、韵律等。只有不断增加朗读方面的指导,语文课上的语文味才浓郁,古诗文才上得有韵味。古诗词课堂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诵读,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人的感情和诗歌的韵味。

2感悟神来之笔。一首古诗得以流传至今往往有他的独到之处,往往一首诗中会只有一个字或一句诗是整首诗的灵魂之笔,也可以说是神来之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跳珠”等。对于这样的独到之处,教者要引导学生运用换词、想象等方法,细细感悟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美妙之感。

3抓住意象想象。诗重意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在古诗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展开想象,才能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中的意象就是夏天的雷阵雨。在教学中,教者先引导学生读懂古诗并初步感知雷阵雨的特点,再让学生结合自己所经历过的雷阵雨写一写自己眼中的雷阵雨,再让学生与古诗比较,比较异同,从而感受到雷雨的急,也感受到了作者妙笔生花的才华。

4巧妙的拓展迁移。一首古诗的背后就是一幅宽大的画卷,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古时现实生活、历史故事等,拓展成为必教学不可少的手段。具体可从如下方面进行拓展:一是从古诗题材进行拓展。苏教版入选课文中的古诗都是以两首的方式呈现的。两首诗在题材上都是相似的。例如描写秋天的古诗、写景诗、儿童诗、描写月亮的诗……教师可以借助课文编排的规律进行同题材古诗拓展。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写景诗,那么在教学的最后可以拓展相关的写景诗。二是从古诗作者着手拓展。小学教材中所选古诗,多是著名诗人的诗作。这些诗人的作品都具有一定的风格和特点。如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雄奇奔放,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真实、生动,田园诗人王维笔下恬静的田园风光,爱国诗人陆游诗中的爱国旋律……教学中,教师可抓住这些特点进行拓展。如教苏轼的诗,就可以一连串地出示几首苏轼的诗。这样拓展,作者相同、内容相关、风格相似,学生学起来轻松、有趣。三是从古诗有特点之处拓展。许多古诗是带有数字的、颜色的、地名的等等。对于有特点的古诗,可以进行拓展。例如数字“一、两、三、七、八、九、百、千、万”;颜色最凝练的色彩不过是“青、绿、白、红、黄”……知道了这些规律,进行相应的拓展,不仅教师教得自然,而且学生学得也有情趣。

典型课例: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武进区政平小学  戴晓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通过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3.通过练笔,理解中国部分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练笔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有画”的特点

教学提升点:感受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刚刚我们背了许多首古诗,下面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我这里出示的古诗。

出示:

出示一幅画:关于《题秋江独钓图》的画

再出示一幅画:关于《绝句》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 杜牧)

看到诗了吗?真了不起,这就叫“画中有诗“啊!(出示)

再来看幅画吧,出示: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看看这首诗里有画吗?画面中有什么?

是啊,(出示画面)寒山、白云、枫树等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原来诗中竟然有这么美的画面!出示:诗中有画

出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从这首诗里有画么?画面中有什么景物?

先别急,认真读一读古诗,出示要求:

读正确流利,注意节奏;

圈划出诗中的全部的景物。

二、初读古诗

1、指名读一读古诗,正音。(预设:卷地风是指席地而卷的风,同样下一句和卷地风相望湖楼都不能拆开读)

2、看看课题,这长长的题目同样告诉了我们不少信息,你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六月二十七日这天,诗人在望湖楼上趁着醉意写下了这首诗)

预设:醉字如何正确的解释?(酒醉)你认为酒醉的程度怎样?(醉得很深:酩酊大醉  烂醉如泥大醉,烂醉,沉醉;醉得很浅:似醉非醉  小醉  浅醉 略有醉意)

3、诗中提到了哪些景物?除了景,还有谁?同学们看看你圈划的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

(通过交流,了解作者写诗的顺序,雨前、雨时、雨后。)

小结: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连续地展示了动态的画面,画面中的每一个景物都是动的。你看看这云有什么特点?

(黑 )你从哪里知道的?(比喻)什么比作什么?(重点出示翻字)这个比喻除了看出黑还能感受到什么?这样的比喻还有吗?

“跳珠”把什么比作什么?(重点出示跳字)从这个比喻上你能看到什么?

雨点打在船板上溅起的水珠,跳动着,像珍珠一样漂亮。

小结:这两个比喻还真是妙啊,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云和雨珠的动态美。

那么这么多的景物连起来一定是非常美丽的画面,你能把它们描述出来吗?

三、品读古诗

1、给你们六分钟的时间,选择画面写下来,可以写第一二两句,也可以写三四两句的。

2、学生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交流的时候用心听,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你学习?哪些地方还可以写得更具体些?

一二句交流:

苏轼泛舟湖上,边饮酒边观景,突然,天空乌云密布,那黑沉沉的云就像打翻了的墨汁,迅速地向四面八方扩散去,可是还没来得及遮住山头,豆大的雨点就落下来了,没有目标,拼命向地上打去!雨愈下愈大,急促的雨点打入湖水中,湖面上水花朵朵;雨点打在船板上,啪啪作响,溅出的水花像白色的珍珠;雨点还打在苏轼的脸上,脸上生疼生疼的。整个天地就是雨的世界,白花花的一片。

在交流中,通过赏析,让学生到黑板上板书:(排比、比喻、拟人、人景交融等)

三四句:猛然间,一阵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苏轼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波光粼粼,天连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这般的美景,这般的变化,让苏轼诗兴大发,情不自禁挥毫泼墨,即兴写下:黑云翻墨……

小结:我们能从诗中看出画面,非常了不起了,但更了不起的是能否把画面放在脑子里通过朗读读出来,这种朗读的境界想不想挑战?

4、朗读练习

5、指名朗读:其他同学关注一点,哪个地方他读得特别有画面感,你要取他人之长读出来!(你很了不起,取他人之长为自己所用,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学习能力)

6、指名朗读二三个学生

7、配乐朗读

三、走近诗人

1、非常高境界的朗读,一方面归功于同学们的聪慧,另一方面得归功于这个写诗的人。谁写的?出示:

苏轼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政治家、诗人,他和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清人敬称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什么叫理趣?

那这首诗给你什么启示呢?

(大自然中的暴风雨我们要试着用欣赏的眼光去看,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要怎么呢?)

是的,苏轼啊不仅会欣赏大自然中的暴风雨,在生活中,他屡次被贬,但却能坦然面对。你瞧他被贬在杭州,不仅关注民生,还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优秀诗文。今天我们学了一首,来,咱再来欣赏一首他在杭州写千古流传的名篇佳句。

三、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1.出示: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读了这首诗,你能感觉到苏轼喜欢西湖吗?你从哪里感受到?

(预设1:片名“饮湖上初晴后雨”之"",是苏东坡将美景喻为美酒的神来之笔,将“观看”到西湖的景色当成了醉人的美酒,而他呢则把西湖美景美美地“饮”入口中,你感受了什么?那再看看今天我们所学古诗中的“醉”,你又有新的理解么?)

(预设2:“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苏东坡在杭州待了三年,与我们常州渊源也非常深。

出示资料:让学生了解苏东坡与常州的渊源

四、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1.走进东坡公园,寻访名人遗踪。

2.搜集阅读苏东坡的诗歌,感受其诗歌多样的风格

典型课例:

《所见》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诵读古诗,理解“振林樾”、“意欲”等词语的意思。

想象古诗中所描绘的儿童活动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学习儿童题材古诗的方法,并实现学法的迁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想象古诗中所描绘的儿童活动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掌握学习儿童题材古诗的方法,并实现学法的迁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热

    上课前咱们来聊一聊,大家知道吗?古时候的文人墨客特别喜欢吟诗作对。俗话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我们也来效仿古人吟诵一下自己学过的喜欢的诗歌,好吗?(学生自由吟诵学过的诗歌)

(二)复习导入,揭题质疑

1.老师这里有两幅图片,(出示第一副)看,这幅图熟悉吗?(这是《池上》的插图)谁来给大家吟诵一下这首诗。(出示第二幅)再看看这幅图,描绘的是哪首诗的画面。(生看图背诵)

2.(出示两首古诗)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儿童的古诗,咱们四年级下册刚刚学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来学习这两首古诗的?

①比如说,刚刚我们就对这两首古诗进行了背诵,这就是诵读。诵读是学习古诗最基本的方法,要达到诵读的境界可不容易,一般要经历几个层次,拿到一首诗,我们先要把它读正确、流利、读出节奏,接下来要读出诗中呈现的画面感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最后要做到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板书:诵读(初读—朗读—背诵))

除了诵读,我们还从哪些方面来学习古诗的?

②理解内容,理解内容的时候老师要提醒你们,先要弄清诗中比较难理解的字词的意思,然后再一句句连起来说。(词—句)

③(引导:一边读诗,我们还要一边——做一个想象的动作)想像画面,这两首是儿童诗,我们要想象什么画面?(儿童的活动场面)

(板书:想象画面:儿童活动场面)

④(引导:诗人为什么喜欢写诗呢?)抒发自己的心情,把自己的所见所感写下来。体会作者情感,没有那么容易,要在充分理解内容、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才能做到。

板书:体会作者情感

(这是一首通俗易懂的古诗,教学前,先让孩子回顾学习儿童题材古诗的方法,为接下来的自学古诗做准备。学法的提炼是收的过程,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地自学是放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盲目地把课堂上的时间空间交给学生,有收有放的课堂才是灵动的课堂。)

4.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儿童题材的古诗,板书:所见

5.“所见”是什么意思?(所看见的)

6.这首诗写的是谁所看见到的景物?(板书:袁枚)袁枚是清朝一名非常著名的诗人

(三)诵读感知,解疑问难

1.谁愿意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古诗(指名读),注意诵读古诗的第一步要做到:正确、流利、有节奏。(指名读,生评价)

唐老师也来读一读,看看谁读得好(师范读)其实我读的时候只有比大家多注意了一个地方,就是节奏感,我们都知道读古诗的时候,第一二声要读得长一些,三四声短一些,比如说三四两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就能读出节奏感来。

(古诗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真正读好古诗还是不容易的。读好古诗第一步就是读通、读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读好古诗的技巧,在初读时我适当渗透了读古诗时要注意平仄这一技巧,让学生试着读出节奏感来,学生掌握的很好。)

到了五年级,学习这样的古诗不是很难了,剩下的三个方面内容大家自己去学习,可以挑选两个内容去学,有能力的同学可以把三个内容都学了,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能学多少就学多少。开始吧!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并不是一句口号,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这三部分的学习内容多而复杂,如果直接让学生按要求自学他们会无从下手,所以我让他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部分去学习。自主学习也要关注因材施教,有能力的学生多学点,能力较弱的学生少学点,但是务必多思考、学扎实,这样一来在班级交流的时候才能做到全员参与,一起分享学习收获,一起排疑解难。)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

(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他们不知从何下手,这时候教师的个别点拨就显得极其重要,巡视的过程中可以了解许多学生共同的疑难问题,这些才是最宝贵的课堂生成性资源。)

3.组织交流:

(1)首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对内容理解了吗?(指名学生说)其他同学听好了,你觉得哪一部分说的不够到位,待会儿可以补充,纠正。

预设1:歌声振林樾。

在你们理解内容的时候唐老师也有自己的理解,我觉得第二行诗可以理解地更好。

林樾是什么意思?(树荫),大家看看书中的插图,这树荫生长在哪儿呢?(路边上),这树荫有什么特点?(长得很茂密)对啊,联系插图去理解,我们可以把林樾理解成:道路两旁浓密的树荫。是不是更加具体逼真了。

振是什么意思?(振动)老师这里有振字的三个解释,大家仔细想一想,在这首诗中哪个解释比较好。(出示:振动、回荡、震荡。)

(振字可以看出牧童的声音很响亮,牧童的声音不仅响亮而且很悠扬动听,所以回荡比较好。)

相机指导朗读:牧童的歌声如此响亮动听,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指名读)

(歌声拖长,振重读。)

c.谁再来把这首诗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

d.再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首诗,看看有没有进步。

预设2:想象画面

接下来我们来交流一下想象到的画面,谁来汇报一下你的学习成果。

(学生把诗的主要内容连起来说了一遍)咦,我怎么觉得你想象到的画面就是诗的主要内容呢?想象画面可比主要内容难多了。我们要学会穿越,想象      自己走进了这片小树林,来到了牧童身边,走近一些我们能看到牧童的什么?再走近一些,还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外貌、表情、听到他的歌声、衣着),除了牧童还有什么?(老牛,树荫)

请同学再去想象一下诗中的画面,课堂上的时间很短,这样吧,我们分成两个画面,一二句是一个画面,三四两句一个画面,一二组同学想象第一幅画面,三四组想象第二幅画面,能力强的同学可以把两幅画面都想象了。现在先看图静静地想一想画面,走近一点,再走近一点。好,快把刚才脑子里想到的画面说给同桌听听。

(教会学生如何想象画面是本课的重点所在,首先我让学生自己去摸索,他们把理解诗意和想象画面混为一谈了,我抓住机会,相机点拨这两者的不同;其次,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近画面,唤醒自己所有的感官,去听去观察去感受;最后,让学生说说感受。这一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和我一起投入到想象画面中,教学效果出奇地好。)

交流:

(1)第一个画面,谁来说。(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牧童唱着歌儿去放牧,他穿着橘红色的上衣和浅蓝色的裤子,头戴斗笠手拿马鞭,悠闲地走在林荫小道上他的歌声优美而洪亮,回荡在道路两旁的树林里。一阵风吹来,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好像在说:“太好听了,小牧童继续唱,我们为你鼓掌。”连老牛都仰起了头,发出么么的叫声,好像在说:“小主人,我也会唱,我们一起来唱吧!”路人看见了也停下脚步欣赏牧童的歌声。)再连起来说一说看。想象画面再把这两句诗读一读。

(2)三四句:(学生说牧童如何去捕蝉)你说的内容诗中写了吗?

a.诗中只写到他心里特别想捕蝉,但是却忽然闭口立,我们来想想看,他为什么忽然闭口立?

(静静地伺机等待捕蝉)你能把这个画面连起来说吗?

说得真好,想想应该怎么读好这两句?(轻一点,不要把蝉吓跑了,再轻一点,我们已经离蝉很近了)

牧童一开始是想捕这只蝉的,可是他听着听着……(听着听着就舍不得捕这只蝉了,因为蝉的鸣叫声实在是太好听了)那你能把这个画面连起来说一说吗?说得真好,你来读读这句诗。

预设3:现在大家能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了吧?(喜爱这个牧童,向往这种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

 

4.指导朗读:

(1)我们带着刚才想象到的画面体会到的情感再去练读一下。

(2)播放音乐,听,远处传来悠扬的竹笛声,一位骑着黄牛的牧童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谁愿意用你们的朗读把我们带进这幅画面?指名读,大家仔细听,他哪个地方读得好要吸收,哪个地方读得不好要纠正。还有谁想读的,你们两个一起读。四个人读。谁读得最好。

(3)第三个唐老师读,第四个谁来读,你们觉得谁读得好,哪里读得好。

(4)齐读:谢谢同学们给了我这么多中肯的评价,会评价他人的朗读,说明你已经掌握了朗读的要领。小诗人们,让我们再次吟诵一下这首诗吧(生齐诵)。

(四)拓展延伸,学法迁移

1.同学们刚刚通过自己的努力,又认识了一位朋友,还学到了很多知识。相信,再次见到儿童题材的古诗,你一定会学得更好。老师这里就有一首,大家尝试着用今天课上学到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去学一学好吗?诗下方的注释大家可以利用起来!

出示:

喜韩少府见访

  胡令能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著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注释:①忽闻:忽然听到。 ②来相访:来拜访。  ③著:穿。 ④不惯:不习惯

要求:

我来读一读(读出作者心情)

我来说一说(参考下面注释)

我来想一想(想想儿童画面)

大家可以选择一个学习任务进行学习,有能力的同学可以把三个任务都完成。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这类古诗的方法和技巧,这时让他们学会运用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让学生选择方式方法自学古诗,然后交流学习心得,这既是学法的迁移,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

2.组织交流

(1)(学生读诗)他读得怎么样?(正确、流利、有节奏,还读出了诗人的心情)大家听出来是什么心情了吗?(喜悦)题目中就告诉我们了作者的心情。

(2)只需说得通顺流利即可。

(3)引导想象:儿童看不惯大官的车马,飞快地跑进芦花丛深处中躲了起来,就算他们的爸爸妈妈叫他们也不出来,躲了一会儿他们竟然在芦花丛中玩了起来,采采荷花、挖挖莲子,别提有多开心了,完全忘了大官马车这回事。

(五)布置作业,抄写古诗

大家知道吗?古诗大都是诗人即兴创作而成(出示书法作品),许多大诗人也是大书法家,这些千古传诵的佳作如果能配上个性化的书写那就再好不过了。我们也可以当一名小小书法家,抄写古诗有多种方式(出示学生作品),课后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创作性地抄写这首古诗,老师将办一个班级书法展展示大家的作品,并大众评选出班级小小书法家。

(个性化的书写创作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更能实现对新学内容的巩固。)

板书设计

                              所见

                                        袁枚

                        诵读(初读—朗读—背诵 )

                        理解内容(词—句)

                        想象画面(儿童活动场面)

                        体会作者情感

 

典型课例:

3、古诗两首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武进区政平小学  谢晓丽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读好节奏、长短句。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情感。

写好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课前音乐引入,配《枫桥夜泊》书法作品,渲染情境。

我们学校是书法特色学校,书法教学一直进行了十几年,培养了许许多多小小书法家。书法是一门传统艺术,作为一种艺术有其独特的欣赏价值。下面我们来欣赏欣赏。

书法作品在格式上从上至下,从右到左的顺序。

知道这首诗题目是什么吗?《枫桥夜泊》

一、导入

1、这首诗叫《枫桥夜泊》。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枫桥,这是个地名,在苏州市西郊。夜泊,泊是这个生字,写在田字格中,左右结构,左边窄一点,右边“白”字宽些。白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泊在这里是“停船靠岸”的意思。板书。):

2、你能连起来说说诗题意思吗?再读课题。

3、介绍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继(板书)。

二、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诗。

师:请大家打开书,读读这首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注意读诗的节奏。

出示要求:正确、流利、有节奏

2、指名读。

谁来围绕这三个要求评价一下。

那你也来读读。(有吟诗的味道了。)

大家来齐读。

3、师配乐范读。

老师也想来读读。

评价老师读得怎么样?

师:老师不仅注意节奏,还读出长短音了。(课件)古人读诗时一二声拖得长,三四声读短。我们来看这首诗断句的地方。红色读音拖长,绿色读短些。(课件)领大家读第一句。

请同学们练读。

指名读。再读。(真有吟诗的味道!)

齐读。

过渡:这是一首写景诗(板书:景)看看写了哪些景物呢?默读,用笔圈画。

三、感悟诗意

(一)对照插图,了解景物特点

1、默读圈画

2、交流。

1)学生交流。

师:请你按照顺序,把你圈的都说出来。从第一句开始往下汇报。

按顺序完整地说说。(课件景物颜色出来

·这些景物中,有两处地名(姑苏城、寒山寺)猜猜姑苏是今天的哪个城市?(姑苏是苏州的古称。几乎所有的城市随着年代的更迭名称都有所改变。像我们常州,古时候叫晋陵,后来又称延陵。)

·相机学习生字。

地名中出现了三个生字。苏、寺组词。

2)诗中有这么多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呢?观察插图,了解景物特点。

出示幻灯片,古诗配填空。

·乌啼:乌鸦在树上叫。(真棒,完得真完整。其他同学也要像他这样介绍)

·江枫:怎样的枫叶啊?在晚上能看出它的颜色吗?是啊,江边的枫叶已经看不到它火红的颜色,看到的只是黑黑的轮廓。

·渔火:什么样的?颜色?忽明忽暗。

·钟声:怎么样的钟声?(从寒山寺传过来的钟声,听起来怎么样?)

·月落

·霜满天

(过渡:还有哪个没交流了?)

霜只在地上,为什么说霜满天呢?(自由回答)

深秋的夜晚气温很低,穿得又那么单薄,还是在江上,诗人感觉冷。感觉整个空气中都弥漫着凉凉的秋霜。所以诗人会有“霜满天”的感觉。

相机指导朗读。你能读好吗?

注释都出示

(二)结合景物特点,理解诗句意思,朗读古诗

1、你能连起来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吗?

(对愁眠:对,在这里是相伴、陪伴的意思。)

再说后两句。

再完整地说一说。

2、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把画面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指名读古诗。

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当时的情景了吗?

小组合作读。

全班齐读。

过渡:读着读着,你有什么疑问吗?(比如天色已经很晚了,诗人……;景色这么美,诗人为什么愁呢?)

(三)感悟诗人情感

1、问题:这么晚了,诗人为什么还不睡觉呢?

师点拨:这首诗是诗人赶考返回途中写的。猜猜发生了什么事?(没考好,落榜了)

联系实际理解愁。你有没考好的时候吗?当时心情会怎么样?

没考好落榜了,为什么会这么愁?(一考定终身,十年苦读。)

指导朗读前两句。

2、除了从“愁”可以看出诗人这种心情,诗人选取的景物,也表达了他忧愁之情。你认为哪一个景物最能体现作者此时忧愁的心情?自由交流。

3、钟声

(过渡:老师在读这首诗时,觉得钟声最能反映诗人心情。)

师讲:唐朝时候有半夜敲钟的习惯,这种钟又叫“无常钟”,一般死人时候会敲,所以无常钟又警示人们生命无常,事事难料。就像诗人一样,满怀信心去赶考,希望能一举考中。然而却落榜了,多么难以预料呀。

(三)由情促读

1、指名配乐朗诵读。

(要读出忧愁,语速上应该怎样?声调呢?)

再指名读。

师小结:同学们现在已经不是读了,而是在吟诵了。

3、出示填空形式。再朗诵。

去掉填空,你会背诵了吗?

指名,全班背。

背诵已经没问题了,下面我们就来写写这首诗。

五、指导书写

1、生拿出练习纸。

师:这有两种款式的作品。请同学们先完成横款的。

2、学生写。提醒坐姿、运笔。

3、反馈。正确、结构、大小。

4、布置作业。竖款作为今天的作业,请同学课后完成。在书写时(出示范写样本)要从右到左;自上而下写;落款写名字。

同时注意字的大小、结构匀称。

典型课例:

优秀论文:

徜徉诗意文化 漫谈古诗教学

区年会论文二等奖

古典诗词是祖国灿烂的文化,博大精深,滋养了多少代中国人。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为此,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古诗词教学的研究,更新理念,优化方法,努力提高古诗词教学的质量。

一、独特的育人价值

我国的古诗词鲜明独特,是本民族的精粹和五千年文化积淀,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

1.培养审美情趣。小学古诗教学是培育民族审美情趣的重要起步。它以浅白性、直观性、受控性特点成为一种最高的艺术,而以最高艺术为教学内容的古诗教学,无疑是切实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最佳路径。例如在古诗中大量的是对“自然风光”美的欣赏,自小记诵了描写自然美的古诗,日后有可能得到图景印证,加深领悟,对于培养学生的美好情趣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

2、培养人文情操。古诗本身就是美的化身,它所包含的意境之美、音乐之美、情感之美,都能够强烈唤起学生的审美需要。古诗蕴涵着具有中华民族性特点的美好情感。例如“爱国”“思乡”“亲情、友情、爱情”,大量古代诗歌流露着人们种种最珍贵、最纯洁的情感,它是人文情怀的反映。

3、培养优秀品格。古诗内蕴着许多奋发向上、锲而不舍、执著奋进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理念,这咱超越品格,不断激励学生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走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二、不容乐观的现状

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古诗文因其年代遥远,与现代汉语在意义上的差异,加之多为成人作品,哲理深奥。由于它的深远遥不可及,存在着各种不容乐观的现状。

1、所占比例较低

现行教材在古诗文篇目的选编上有所局限。纵观苏教版教材,编录的古诗不多,且形式单一,大多是绝句,律诗、词都只有一两首,乐府诗、古文则未见一首(篇)。偶尔补充的阅读内容则更是呈无序、随意状态,内容本身之间,与学生学习、生活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学生不感兴趣,也不易记忆、回顾。

2、学段模糊化

小学一年级开始教古诗一直到六年级毕业,我们大多数教师只针对古诗内容设计教案,很少考虑学生的学情,学生的学段。学段特点模糊,不适合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低年级上成了中年级的要求,中年级讲解到高年级的深度,高年级的课堂更是沉闷,学生学得云里雾里,教师讲得太碎太杂。

3、板块固定化,

但凡上一节古诗课,我们总是习惯“古诗教学四步法”:解题-初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情感。殊不知,这样下来,学生学得枯燥,教师教得辛苦。一节课总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学生解答。教学方式机械,学习方式单一。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次数比平日的阅读课少了,学生思考深度浅了。很少看见古诗课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的场景。老师固定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古诗课堂沉默现象一直出现。

4、教学方法陈旧化

教师作为社会人,当然也深受环境影响,自己的学生生涯中缺少传统文化的浸润,必然影响自己的古诗教学设计和过程的实施。主要表现在:

(1)重“义”轻“蕴”。古诗教学中,目标定位、教学设计往往把解词释义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先逐字逐句地解释,再是理解每句话,最后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到此目标达成。而古诗最具光华、最耐人寻味的意蕴却只字未提。

(2)重“讲”轻“悟”。由于古诗年代久远,字字精炼,古人生活与现代社会相去甚远,学生理解古诗很有难度。于是,常常是教师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怎样,表达了诗人怎样情感等。学生自读感悟,从诗中读出自己的理解、体会,读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鲜明个性的时间和空间都很少。

(3)重“背”轻“诵”。读。在很多古诗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朗读的机会很少,朗读的水平提升空间不大,诵读古诗韵味不浓。背诗固然重要,但跳过诵读这重要一步,背诗不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教学策略阐述

学习优秀诗词,不仅能让学生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还能丰富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探索新的教学切入点,让学生乐学、乐悟、乐得、乐用,指引学生主动地传承诗文的精髓并提高自我,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1、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可见环境对任何事物的作用都是巨大的。环境决定论也认为,人类是受环境影响的。周围的一切都会时时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应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的大氛围。

1)班级环境的建设。班级文化是培养学生成长的主阵地。给古诗文留一席之地。教室墙面、展板不妨悬挂张贴一此内容合适的古诗书法作品,并定时更换;每天利用早读课十分钟在进行古诗文学习;利用每节课前三分钟诵读古诗;黑板上开辟古诗专栏,每周学习一首新诗……总之,师生共同用心创建一个充满古韵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置身其中。

2)家庭环境的建设。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充分利用各种条件、途径,积极地介绍宣传,争取家长支持,引导形成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

2、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

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我们要充分解读《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不同学段古诗教学的要求,这样才能有效地教学。

低年级:认识生字,理解字义,对古诗会读能背,通过读读背背,感受诗的意境,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教学重点是识字、解词。

中年级:认识生字,理解诗句,通过反复吟背,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词义诗意。

高年级:认识生字,理解词义,理解诗义,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诗中的意境。教学重点是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教学方式多样化

1)借助插图

借用书中插图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便快捷的途径。书中的插图是编者有意放进去的,为的就是能够让广大教师运用插图,进行教学。特别是低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水平还没有完全形成,硬要对照古诗句的内容理解诗意,那不是拔苗助长吗?所以,借助插图学习古诗应该是每个语文老师教学古诗时更为关注的一项内容。

2)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技术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在适当的时候用介入媒体手段,马上会把学生带到情境中,让他们更为深入地了解内容,体悟诗意。这种方式是任何教学语言所替代不了的。音乐的渲染,情境的创设,自然地能与学生产生共鸣。例如对于送别诗这一诗体,就可以创设情境,再配上送别曲,“凄凄满别情”这种场面就自然渲染,学生也能借情景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3)优化教学过程

根据学段、学情特点,制定相符的教学内容,适切的教学方法,则能让教学过程最优化。

低年级教学可进行以下操作:

激趣导入知晓诗人识字诵读略知诗意感情吟背

中、高年级可参考如下流程:

激趣导入介绍背景释词明意悟情吟背练习拓展

适合学生的,符合年段特点和学生特点的就是最好的。

4)学习成果多样化。一首古诗学完,有的适合朗诵,有的便于吟唱,有的可以绘画,有的能够表演,还有的创作书法作品、扩写一篇文章,也有的可以把古诗中的名句联系实际进行巧妙运用。总之,学习成果的方式多种多样,不能局限于读、背、默。

4、重视诵读指导

诵读本身就是对学生极好的美育熏陶。要领略古典诗词的艺术美,首先要能读出韵味。“三分诗,七分吟”。古诗的精髓在诵读,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一堂古诗课,必须要教给学生朗诵的方法与技巧。只有不断增加朗读方面的指导,语文课上的语文味才浓郁,古诗文才上得有韵味。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因此,古诗词课堂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诵读,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人的感情和诗歌的韵味。

5、巧妙的拓展迁移

一首古诗的背后就是一幅宽大的画卷,上面有情感、有生活、有故事、有历史……因此拓展成为必不可少的内容。可从如下方面进行拓展:

1)从古诗题材着手进行拓展。苏教版入选课文中的古诗都是以两首的方式呈现的。两首诗在题材上都是相似的。例如“描写秋天的古诗”、“写景诗”、“儿童诗”“描写月亮的诗”……因此,可以借助课文编排的规律进行同题材古诗拓展。

2)从古诗作者着手拓展

小学教材中所选古诗,多是著名诗人的诗作。这些诗人的作品都具有一定的风格和特点。如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雄奇奔放,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真实、生动,田园诗人王维笔下恬静的田园风光,爱国诗人陆游诗中的爱国旋律……教学中,教师可抓住这些特点进行拓展。如教陆游的《示儿》引入《秋夜将至出篱门迎凉有感》,教白居易的《暮江吟》引入《忆江南》。这样拓展,作者相同、内容相关、风格相似,学生学起来轻松、有趣。同样的一节课,学生学得多,学得活,学得透,学得主动,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3)从古诗有特点之处拓展。许多古诗是带有数字的、颜色的、地名的等等。对于有特点的古诗,可以进行拓展。例如数字“一、两、三、七、八、九、百、千、万”;颜色最凝练的色彩不过是“青、绿、白、红、黄”……知道了这些规律,进行相应的拓展,不仅教师教得自然,而且学生学得也有情趣。

古诗教学是有意思的,只要教师多思考、深钻研,必定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语文教师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沿承作用,因此古诗教学的研究之路要不断前行。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能联系比照,针对教材合理设计,以诗学诗,以诗悟诗,既能帮助学生对所学古诗的理解,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长此以往,定能如春夜喜雨,无声中润物,获取好的“收成”。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小学语文   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10

[3]王冬娟、邵兰芳《行:成实践之美—课型研究篇》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4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政平街 电话:0519 - 86254570 邮编:21317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