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名师工作室>>研究成果
写人类文章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14-12-1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戴晓燕
 

典型课例:

《李时珍夜宿古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鸣凰中心小学  王小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内容,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2、学习文本通过动作、语言等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并能仿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一组词:夜幕  降临  隐隐约约  飞鸟归林  皎洁  轮廓  大好月色  晓行夜宿

谁来读读这组词,指名,齐读,你能选用其中的词说一段话,描述夜晚的景色吗?

(评价:读得既正确又响亮。  词语选用恰当,我感受到了月夜的迷人。)

2、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生读题。课文主要写的是——李时珍师徒为了察访药材,住进了一座古寺,喝泉水,啃干粮,品尝药草,记录一天的寻访所得。(同步口述:板书“苦”,为采草药,写草字头,夜宿古寺写古字。)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用一个字来概括李时珍的这番经历,就是(生齐读“苦”)。

二、品读5-7自然段,感受李时珍以苦为乐。

渡:李时珍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走入那个夜晚。

1、自由读5-7自然段,在你感受到苦的地方做记号。

2、交流,出示: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

(1)这段话中,哪个字最吸引你的眼球?(啃)啃的意思是(用力咬)为什么需用力咬?(预设:可能是带的干粮干了,硬了。可见,他们在路上察访药材的时间太长了。)

(2)李时珍都近五十岁了,还长年在外奔波,饿了就啃些干粮,渴了就喝些泉水。你说苦不苦?谁来读第一句?指读,齐读。

(3)李时珍仅仅是吃这点苦吗?想象一下,这一万多天的日夜,他还会吃哪些苦?

(4)面对这么多的苦,李时珍却怎样和徒弟谈论苦字?(出示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哪个字让你感到意外?从这里的苦和笑中,你体会到了李时珍是个怎样的人?(板书:以苦为乐)用你的表情朗读告诉我。

(5)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不怕吃苦、以苦为乐呢?指名读第7自然段。

3、出示:(1)“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1)这个句子里有两处对比,你能找到吗?一是“破庙”和“家里”的对比,强调“苦多了”;一是“万民得福”和个人吃苦的对比,强调吃苦“值得”。

(2)就是这种“万民得福”的信念支撑着他,出示句子: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A、这天,李时珍师徒忙着赶路,又一次错过了客店,他们只能在路旁的雨棚里过夜了,他想:引读

B、满眼寒霜,冷月还在天上,李时珍这时候又起早赶路了,他想:引读:

C、岁月不饶人,五十岁了,天天啃干粮,李时珍的胃病又犯了,生生地疼,他想:引读。

(3)他当时说这话时的语气是什么样的?出示:(坚定的)好,你也像李时珍一样用坚定的语气把这句话告诉你旁边的弟子庞宪。齐读。

(4)师:在李时珍二十几岁的时候,就由于医术精湛,被推荐到太医院当御医。同学们想象一下,当时他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是啊,现在的生活和太医院的生活比起来,真是有着天壤之别,可李时珍却不以为苦。因为他觉得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4、你从这儿又体会到了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甘愿受苦)

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李时珍说的这段话,感受他为了百姓,甘愿吃苦的精神。男生读李,女生读庞,旁白齐读。

5、读完,你发现5-7自然段作者为了写好人物特点,作者主要抓住了人物的(板书:语言),这是我们写作中需要学会的。

三、品读8-13小节,体会李时珍工作的严谨认真

1、过渡:为了编写《本草纲目》,李时珍不仅饱尝着生活之苦,还经历着更为繁重复杂的编写之苦。认真默读课文8-13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动的话,读一读,写下你的阅读感悟。

2、交流出示:

他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怎样区别它们呢?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1)这段话是写李时珍在研究哪两种草的药性?这两种药草的区别是(生答)他是怎么研究的?(亲自试药)请你找一找李时珍研究这两种药草时的动作,在下面加圈。什么的看叫端详?看不明白就,扯下,嚼,发现什么就赶紧写下来。看,这一连窜的动作写的是多么细腻,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潜心研究的李时珍,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人物的(板书:动作)描写。谁来读一读,读的时候你可以加上动作。一起读。

(2)李时珍尝药草可能会带来什么后果?(中毒,甚至死亡。)

(3)出示补充资料。读到这,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时珍?可见,他对工作是多么(板书:严谨认真

3、其实关于这些中草药,文中还写到了三个药方,你能找出来吗?快速浏览8-13小节,找一找课文中提到的药方,在句子前面打勾。

四、环境描写写法学习

1、就是在这样的夜晚,李时珍忘记了休息,忘记了饥饿,连夜记录寻访所得,引读,出示: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

2、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

(写这些让我们更感觉到可怕,更加显示了环境的恶劣,衬托出师徒不畏艰苦。)

这句话还告诉了我们什么?他们工作直到深夜,甚至是连夜记录,体现辛苦。这些景物的描写原来都是为了衬托人物特点。我们把这样的描写叫(板书:环境描写)

3、像这样的环境描写课文中还有,你能快速找到吗?

(寺庙,灰尘、青苔、蜘蛛网,这一切让我们感觉他们居住环境的恶劣。环境描写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能起到衬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4、那在这儿,他为什么写山风和猫头鹰?而不写别的景物?

(预设:因为这是山里所特有的,从山风呼啸、猫头鹰尖叫感觉阴森森的,叫人恐怖、害怕甚至毛骨悚然。)师:指读,读出让人毛骨悚然的感觉。齐读

5、同学们的朗读确实制造出了阴森恐怖的气氛。是的,如果我们一个人在荒郊野外的古寺里,唯一能引起我们注意的就是由山风呼啸和猫头鹰尖叫所带来的恐怖气氛。因此,在环境描写时选择景物要典型。

6、比较阅读:出示片段。

7、练习:学习了环境描写,你能为他再写一句:

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寺内          。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

总结:

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吃尽了千辛万苦,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只是李时珍修《本草》漫漫长途中的一个小故事,同学们课后可以上网搜索一下李时珍的资料,相信大家对他一定会有更深的认识。

作业:

小练笔:请你仿照例段写一段话,注意写好环境描写。

例文:期中考卷发下来了,我考了59分。我迈着沉重的脚步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天空阴云密布,刺骨的北风在耳边呼啸着,路边的树木光秃秃的,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练习:期中考卷发下来了,我考了95分…………

 

《李时珍夜宿古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武进区政平小学  陈小英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课文重点,在前后联系中品词析句,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深刻理解李时珍所宿古寺环境之破败、察访药材过程之艰辛,体会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而甘于吃苦、不怕冒险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由衷地产生对李时珍的敬佩之情。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17、《李时珍夜宿古诗》,齐读课题。

《说勤奋》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在这篇课文中,成功者是谁,手中的鲜花又是什么?

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纲目》付出了哪些心血,吃了哪些苦吗?

 2、那李时珍还付出了哪些汗水和心血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古寺,通过另外两个事例,来进一步地认识李时珍这个人。

学习5-7自然段

请同学们打开书,阅读批注5-12自然段,思考:从中你体会到李时珍有哪些品质?

批注方法:划句子

圈字词

写批注

                        

生默读批注

交流

预设:动词

“啃”体会到他们吃的苦。

(2)“找、生、舀”等表示这种事情他们做的很熟练。

       神态:

“笑”体会到他们以苦为乐。

       对话。

(1)“嗯,长年累月----”

体会到坚持不懈。

万民得福,体会到一心为民。这句话也直接道出了李时珍修订《本草纲目》的原因。

(2)“先生是快50---”

像他这样的年龄应该是在家安度晚年,可他还要在外奔波,四处寻访。

 “挺”努力、勉强支撑。从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说明李时珍不容易、有毅力的人。同学们想象一下(让生补充察访时受的苦)。

带着敬佩之情来读好这句话。

小结:同学们,我们刚才抓住了四字词语、数字、动词等关键词体会到了李时珍坚持不懈、以苦为乐、一心为民的品质。我们读懂了他们的话,下面就让我们来读好他们的话。

学习8-13自然段

继续交流8-13自然段,从中你又体会到李时珍哪些品质?

预设1、“从行囊里拿出---”体会到工作条件很差

2、“露天的屋顶”体会生活条件很苦

3、语言:“庞宪,趁着---”体会工作的认真。条件的苦。

4、动作:“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

端详是什么意思?仔细地看。

相机补充:有一次,为了证实曼佗罗的药性,他喝下了浸泡曼佗罗花的毒酒,昏迷了好几天。他曾经这样对儿子说:“不通过亲自尝试,怎么能验证药性?你爹冒了一回险,就可以免去许多病人再冒一回险。” )

李时珍作为医生当然懂,那他为什么还要亲自去品尝这两种草药? (为了不让病人冒险,李时珍甘愿受品尝药草之苦。)

5、同学们,在这一段中作者用了许多的笔墨写了李时珍记录的内容。

出示:

“忍冬花-----”

“胭脂草------”

“刀豆子------”

“鸡肠草-------;鹅肠草---”

先指名读。同学们,从这些记录内容中你了解到了些什么?并进一步了解《本草纲目》,体会李时珍的品质。

学习12自然段

就这样,李时珍记着记着,此时,寺外,-------

(1)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这种写法叫环境烘托法)

(2) 同学们像这样的句子文中还有,找找看。

同学们找的很对,那太阳渐渐下山的时候

夜幕渐渐降临的时候

皎洁的月光透过漏天的屋顶照进屋子

当圆盘似的月亮移到中天时

我们再来观察,平时我们写时间只会用----,可这样一写,有什么好?

小结:让我们美美地来读读这些句子。

总结:同学们,这堂课马上要结束了,李时珍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后可以去读读李时珍的书籍,更多地了解他,也可以把这个故事讲给弟弟妹妹听,好吗?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记住这位伟人(读题),有一首歌是这样称颂他的。

《少年王冕》第二课时

武进区政平小学  戴晓燕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感悟,了解王冕的高尚品质:孝顺勤奋、自强不息。

2、通过学习,了解本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能初步感知其好处。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4课少年王冕。

出示:

王冕的画像与人生轨迹图

王冕(1287年一1359年),元代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家。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辍学放牛的事例,谁来说说通过这件事你了解到他是个怎样的人?孝顺懂事、勤奋好学

批注阅读57自然段,可以围绕以下问题进行阅读思考:

关注内容:写了什么?有何特点?

关注表达:

1)划出写得好的句子或词,想想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2)同样写人,辍学放牛和学画荷花所用的方法一样吗?

……

二、组织交流

出示:567小节内容

1.看来同学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57自然段,那么把你的收获在小组里跟同学介绍一下,组长要组织组员快速地一个个说,组员之间可以互相补充,最后要推荐你们组认为说得最好的同学起来交流,把桌子上的笑脸标志给他,我就知道是谁发言了。至少一名。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2.组织讨论

关于“人”的交流:

A“天下没有学不会的事”说明好学自信

引导学生用自信的语气读一读

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许也会遇到挑战、遇到困难,这时候,可以特别自信地对自己说这句话: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己试一试?指名读齐读

B“王冕得了些钱……”前文也写到王冕拿东西孝敬母亲,同样是孝敬母亲,有什么不同?拖出:遇上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

(前后联系起来思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自强不息的王冕。渗透批注:对比感悟)

C三个月之后……说明天资聪慧。

王冕学荷花学得很快,三个月,除了天资聪慧,更要依靠什么?勤奋刻苦。课文写出来了么?你能说说他会如何刻苦呢?

大多数的时间天气很好、身体也没什么问题,这时的他如何努力学画呢?

组织交流

预设:以后的日子,王冕每天都会到西柳湖边从不同角度观察荷花,拿着树枝在地上画着。夜晚,他就在寺庙明灯下一张一张的画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了,直到湖边的荷花都凋落了,王冕终于画出了满意的荷花。他画的荷花盈盈欲滴,娇媚动人,就像是真的一样。

听了同学们的联想,你最想用哪个词来形容王冕?渗透批注:想象补白

荷花的交流:

A:动词用得精妙

 “镶”一个镶字写出了黑云的美,原本乌黑的云不再是灰姑娘,而像一位穿着镶白色蕾丝花边的黑裙子的高贵的公主了!瞧,文字用得精准,就会让读者欣赏到别样的精彩!

“透”字,本来阴云密布的天空,太阳得怎样走出来?(拨开厚厚的云雾,用力地走出来)一个透字让我们看到了努力战胜黑暗的太阳!谁来把它读好!

“洗”字,洗过的树枝更加绿,绿得干净、艳丽,不留一丝杂色!

B:色彩:这段文字写到了几种色彩,(勾画出来)黑白、红绿都是对比色,这对比强烈的颜色让我们眼睛一亮,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的活力和生机!

C:运用了许多四字词语,句式整齐,读来也特别琅琅上口。

D:写作顺序(从高到底  或者是从上到下)

对于这样的文字,我们要品,品一品文字背后的画面,品一品文字是怎么写出来的。(渗透:关注表达)除了品,还需要干什么?(朗读  积累)

这段文字朗读有难度吗?

(朗读背诵)

那我们有这么好的一段文字,就现场开个朗诵会吧。

出示一幅背景图:美文诵读会

音乐:古筝曲  钢琴曲  萨克斯  班得瑞电子音乐

(请两组同学选择音乐伴奏)

最后请单个的同学,用视频伴奏。

    小结:优美的文字加上优美的音乐或视频,再加上同学们声情并茂地朗诵,那就是一个很拿得出手的节目了!

人和景的交流

这段景写得这么美,但课文是写人的文章啊,这段景物描写可以去掉吗?或者花与人之间有联系吗?

 (因为这一池暴雨后的荷花,激发了王冕的学画兴趣,让王冕学会了画画,让王冕学会画画之后靠一技之长能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是王冕人生的转折点)——推动情节发展

在写人类文章中出现景物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非常常见的,这些景物有的可以推动情节发展,有的可以烘托人物心情,但最常见的是,作者往往会选取与人物品格相似的景物,来借物喻人,如出示: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三顾茅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思考:荷花一般用来赞颂怎么样的人?

(出污泥而不染)   花中君子(板书)

君子是古代男人尤其是读书人的追求,那在古人心目中,怎样的人是君子呢?

出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君子务本,……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传》

读着这几句话,荷花与人之间的关系你明了了吗?

(借荷花说明王冕是一个君子。)

齐读荷花这段文字

出示开始前那张图:

小结:我们学完了《少年王冕》,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了解一个人

      习得一些写作方法,这篇文章给你今后进行写人叙事文章写作时有何启发?

      (也可以按照年龄顺序来写,每个年龄段选择典型的事例;同一篇文章中,写人叙事的方法可以变化,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直接描写,也可以用借物喻人等方法;在写人的时候可以写写景,尤其可以尝试借物喻人。)

欣赏: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练习一:

出示:那是一棵长在悬崖边的松树,你看它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茁壮地生长起来了!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看着看着,我不禁想起了……

练习二:

                                                                                  

任选其中一个练习,交流

三、总结提升

课文学到这儿,你脑子里有新的疑问吗?有没有特别想去了解的东西?

比如对于王冕,了解这些够不够,你还想知道什么?

比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你好奇吗?

推荐阅读《儒林外史》、《王冕传》

优秀论文:

写人叙事类文章中的景物描写教学策略

常州市武进区运村实验学校   邵瑜

 

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中大多是写人叙事类的文章,这些文章有很多文章中都涉及到景物描写。然后从小学生的现状来看,小学生的习作大多是写人叙事类的文章,但是很少很少能见到学生的文章中有景物描写!这是一对矛盾!虽然在小学阶段,对于文章的表达方法只要做到基本领悟,但显然,基本领悟这个要求很多小学生都没达到,在他们眼里这些景真的只是景!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客观的,而写景之人则是有情的,因此任何景物在作者眼里不仅仅是景,那么在读者眼里、在教师眼里也应该不仅仅是情。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征,适切地确定教学策略,开展独特的学习感悟。

一、记叙文中景物描写的分类与作用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写景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作用,直接或间接为人物、为文章主题服务。在苏教版教材中的写人叙事类文章中,按照景物描写的作用,大抵可以分成这样几类:

(一)渲染氛围,烘托心情

【典型文章】《爱之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大江保卫战》

选择一定的景物,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如《爱之链》一课中,课文伊始选择了破汽车、颠簸的乡间小路、寒风、雪花、不见任何人影和汽车的环境这些特定的景物,渲染了一直荒凉的氛围,这种荒凉正和乔依此时因下岗而失业的凄凉心情相得益彰,一开始就把读者带入一个凄清的氛围中。又如《大江保卫战》,以“暴雨,大暴雨”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危险、非常紧急的氛围中,心也不禁跟着提了起来。而此时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去抢险心情也非常着急,于是在这恶劣的环境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一张张焦急的脸、一个个匆忙赶路的身影!

(二)借物喻人,深化形象

【典型文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少年王冕》《只拣儿童多处行》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一般描述的事物的特点, 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就能清楚地认识到,本文借物要说明什么,要借物赞誉怎样的人。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借樟树的生命力顽强和不招虫的特点来赞誉宋庆龄一身正气、百折不挠;《少年王冕》则借荷花是花中君子来赞誉王冕是人中君子;《《只拣儿童多处行》则借开得密密层层的大海棠花来赞誉孩子们活泼旺盛的生命力。

(三)以景设境,衬托品格

【典型文章】《最后的姿势》《黄河的主人》

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在写人叙事类文章中这种手法非常常见,有人衬托人,也有景衬托人的。如《最后的姿势》,作者把地震时的环境和人物表现写在一起,写地震的危险,再写谭老师的表现,再写地震的危险在加剧,而谭老师就只能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把人物的活动放在环境描写中,用环境的险衬托了谭千秋老师的伟大!再如《黄河的主人》,用令人胆战心惊的黄河衬托了艄公勇敢智慧、镇静机敏。

(四)串联全文,推动情节

【典型文章】《孔子游春》《李时珍夜宿古寺》

有些景物描写能贯穿于整个文章的始末,并且能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巧妙设计景物的特点,甚至让景物描写起到暗示情节变化、揭示文章意蕴的作用,使文章变得深沉蕴藉富有张力。如《李时珍夜宿古寺》,“月亮”一景贯穿全文,用月亮来暗示时间在变而李时珍不变,这景写得优美而有深意,凸显了人物的忘我工作。又如《孔子游春》,作者用优美的笔触在孔子出场前描写了泗水河边的美景,这一段景在全文中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引起下文的作用。而在结尾处又用泗水河边的景物结尾,前后照应,结构完整,意味深长!

(五)借景抒情,情境交融

【典型文章】《理想的风筝》《爱如茉莉》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如《爱如茉莉》一文中,“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表达了作者内心强烈的对父母之间平淡的真爱的赞美之情。又如《理想的风筝》,开篇选取柳枝、连翘花、风筝等特定的景物,表达了自己赞美刘老师的内心澎湃的情感,使读者开卷一读,便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热情。

二、记叙文中景物描写的教学实践

茅盾先生说: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喜怒和活动。可见,人物的活动离不开环境。记叙文中恰如其分地描写景物,可以使人物和事件更加生动,更有真实感,可以更好地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的感情,为文章的中心服务。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文中景物描写的特点,讲清景物描写的作用,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一)品读感悟

1.品出语言的优美。写人叙事类文章中的写景描写篇幅不长,语言精练,是一段段浓缩的精华。在这些段落中,有的用词精准,有的修辞手法用得妙不可言……是教学生品美文的一个个好例子。如《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中,虽然作者的景物描写很短,但非常经典: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读着这段文字,我们能感受作者文字功力的深厚,那喷花的飞泉这一比喻真是神来之笔。于是,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品悟哪里写得好,怎么写的。这样的教学,不经关注了景物的美,更让学生掌握写作的方法,兼顾了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达成。

2.读懂意象的选择。写人叙事类文章中的写景描写因为有特定的目标性,所以选择的描写对象是很有特点的。如《少年王冕》一文中的荷花,这个意象的选择很有特点。用荷花来喻人,一般是出污泥而不染的人。然而课文中主要是赞美王冕孝顺、勤奋、自强不息的品格的,乍一看,似乎这个景与人之间不是特别匹配。但细读文本,你会读懂,荷花是花中君子,而王冕在吴敬梓的眼里是一群读书人中的真正的君子,都是君子,因此意象选的很合理。再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一树一人,非常相似,这个意象的选择是非常直白而典型的。这样的语文学习,才能真正让学生在品悟的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3.感悟描写的作用。写人叙事类文章中的写景描写不仅仅是景物描写,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去探究景的作用,哪怕这景只有一句话。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景物描写就一句话: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但就这一句话,却能起到渲染氛围烘托心情的作用。教学中,我紧扣这句话,让学生结合人物的生活历程、历史背景来展开讨论,深切感悟到景物的烘托作用。另外,朗读也是阅读感悟的最佳途径。作家叶文玲回忆小时候有一次作文,老师赞誉她“月亮像一轮玉盘嵌在蓝色的天幕中”句子中的“嵌”用得好,叶文玲说:“这个‘特别准确’的‘嵌’字,是我看了巴金先生的《家》后念念不忘的词句。可见,积累语言多么重要,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如《孔子游春》一文中的写景文字,《理想的风筝》中的写景文字,都是学生朗读背诵的好素材。学生多读多诵了,自然而然会自如运用。

(二)适当练写

写人叙事类文章中的写景描写,种类较多,学会应用,确实能让写人叙事类文章锦上添花。但是,作为小学生来说,不要过分拔高写的难度,只要做到“初步领悟”。

1.句式仿写。如《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中,作者的描写对象是海棠花,可以让学生看看海棠花的图片,找一找生活中有没有相似的花,完全可以用作者的句子来描写!学生经过观察思考,会发现写迎春花、梅花都可以运用。

2.巧搭支架。搭些支架就是不要完全放手给学生去独立写,在结合阅读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训练。借物喻人是景物描写的经典用法,也是教师反复想让学生尝试的一种写法。借物喻人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尝试未尝不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就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人的文章,由树及人,不言人一句,却能明人志。但大多数的文章,只是在文章中用一段景物描写来借物喻人。如《少年王冕》,用荷花喻王冕。在生活中,从一些植物身上确实能看到很多人具有的品质,如桂花的默默无闻,竹子的气节高尚,菊花的傲霜耐寒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搭些支架让学生写一写、练一练,如《少年王冕》一课就可以安排一个段落的训练,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植物,写一个具有相同品质的人,感受下借物喻人的妙处。

3.对比训练。《爱之链》一文中,作者开篇通过选择雪花等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乔依此时非常凄凉的心境。确实,人物在不同的心境下,感受同一个事物,同一个特征,结果也是完全不同的。如面对一片蓝天,人物心情愉快时会这样写——天蓝得像一块巨大的宝石,通透而纯正;而心情压抑烦乱时就会这样描写——天蓝得像一块染色的冰,空洞而单调。因此,在这里我们可以安排这样的训练,同样写雪花,作者是这样写的……,目的是表达人物的凄凉。如果让你来写雪花,来表达一下你看到下雪的那种愉悦的心情,会怎样写呢?在这里,这样的对比训练会让学生印象非常深刻,也使得训练的效果是最大化的。

语文学习的文本,每一个类别都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对于教师来说,就必须在课前了解各类文体的区别,以及年段中不同的育人目标,在课堂中,针对差异,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感悟活动,这样才能能使语文学习活动精彩纷呈。

 

相关推广:

《少年王冕》在卢家巷实验学校、湟里中心小学、夏溪小学受邀送教上门。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政平街 电话:0519 - 86254570 邮编:21317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