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名师工作室>>研究成果
对文本解读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4-01-1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王菽霞

对文本解读的几点思考

——《小松鼠找花生果》例谈

(此文发表于《新课程学习》,获武进区教研论文评比二等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解读作为阅读教学的初始步骤,作为阅读教学具体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应成为一名语文教师成长过程中必须精心磨练的一项本领。否则,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难以给学生正确、高屋建瓴的引领。在《小松鼠找花生果》一课中,就充分暴露了教师对文本解读的几个缺失。

一、词语教学中儿童立场的缺失。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词语教学很关键:一方面,词语教学运用巩固着识字的成果;另一方面,词语的掌握是阅读和写作的前提,词语搭建起了思维的框架,对人一生的语言习得至关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找准了词语教学的点,但淡化了儿童立场。

案例:

师:什么样的“绿”叫“绿油油”?

生:很绿很绿。

师:还有谁来说?

生:嫩绿。

生:绿得看上去有点淡。

师:那是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绿得发亮呢!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语言文字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经历不丰富,因此导致理解力、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表达的准确性不强。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用具体的动作、图像或是生活中浅显易懂的事物来识记词语,通过演示、图像、实物等建立词与词的联系,达到对词义的理解。在上面的案例中,学生对“绿油油”的理解不是说不到位,就是言不达意,最后是老师告诉了学生。这正是因为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特点,没有采取正确有效的策略才酿成的。如果备课时能找一点相关的图片,就能让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了。

二、童话表演中方法意识的缺失。

童话表演是全面锻炼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理解力、想象力、表现力,锻炼学生的朗读、语言、体态,锻炼学生的谦让、合作精神,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举措。但是,在一堂课中如何来合理安排表演,还是要好好考虑的。

案例:

师:小朋友,《小松鼠找花生果》这个故事有趣吗?想不想表演一下?

生:想。

师:请三位小朋友来演一演。

生上台表演。

师:小朋友,他们表演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们的动作不到位,比如,第三小节中讲到“小松鼠每天都去看花生结果了没有。”时,小松鼠就没有动作。

生:小松鼠把自己的话都忘了。

师:虽然他们的表演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我们应该为他们的勇气鼓掌。

本来教师是想从阅读教学应遵循整体——部分——整体这个角度来对全文做个整体回顾,但是方法不当,采用了表演整个故事的形式,导致了得不偿失的尴尬。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文本解读时没有好好地去钻研一下童话表演的有关知识。比如表演故事的全部内容,是表演中难度最大的,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锻炼也更大。整个教学过程一般分四个环节:第一环节是理解童话内容;第二环节是表演前的准备,包括划分表演组,角色分工等;第三环节是表演,各表演组轮流上台表演;第四环节是全班对各组表演进行讲评。教师如果有了对整个故事表演的方法认识,就不会在这节课上设计这样的环节了。其实完全可以采用全班分角色朗读,或带动作、表情等有感情地朗读。或者,让旁白的学生把旁白内容全部读出来。

三、捕捉处理资源能力的缺失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途径,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开发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我们的课堂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极具个性化的头脑,教学是一次次思维的碰撞,好的课堂应该是灵动的,是富有机智和充满变数的。在生成中获得不曾预约的精彩,让“生成”成为课堂的亮点。但是,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对生成资源的敏感度显得有些苍白。

案例:

师:你从“每天”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怎样的心情?

1:很高兴。

师:为什么?

生:因为小松鼠想到有花生吃了。

师:请你用朗读把小松鼠高兴的心情表现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小松鼠真是充满了希望呀。

师:还有谁体会出了不同的心情。

2:我体会出了高兴,因为小松鼠担心花生被别人摘走,冬天就吃不到了。因此它要天天去。

师:还有不同的体会吗?

生:静默。

师:小松鼠去了两个星期都没看到花生果,一个月了也没看见花生果,它的心情怎么样呀?

生:着急。

师:请你读一读这句话。

……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理解来替代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力求学生理解的多元化,但是,对于生2的生成资源却没有灵敏地捕捉住,更没有灵活地处理好,错过了一个课堂亮点。其实可以这样处理:小松鼠在高兴之余,还有担心的心情呢!这样一来,学生对小动物内心的体验就更丰满了。

四、对文体特点认识的缺失

本课是一篇科普性童话,科普性童话一般是借助动、植物的某个生理特点、生活习性编写的,既告诉了儿童某些知识,又能使儿童从中得到某种启示和教育。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关注了知识的渗透和能力的提升,但却忽略了启示与教育。其实可以把“通过学习这个故事,你懂得了哪些知识?”这个问题改成“你有哪些收获?”,使问题更加开放,相信会有更多的精彩。

每一次教学实践,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一次收获。就像学生是在不断地纠错中成长的,而我们的教学水平也是在不断的遗憾中提升的。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政平街 电话:0519 - 86254570 邮编:21317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