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名师工作室>>研究成果
会心之处 不必在远(邵瑜)
发布时间:2013-12-1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戴晓燕

 

(本文发表于20135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运村小学  邵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颁布,规划了未来十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2012915日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会议中,将“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目标,坚持应用导向,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深化机制创新”作为十二五的核心任务。各地开始架构“三通两平台”,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这些教育发展的目标及教学方式的变革,为扭转教师教学理念,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开放学生学习空间等提供了政策保障。作为基层学校,如何将国家的发展意志落实到实践中,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以课堂为基点,以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为目的,实现技术与研究的深度融合,从而彰显师生的生命价值,是每一个教育工作应该思考的问题。但变革不是全盘否定,应该在有限的资金和现有的基础上,做足“加法”,使教育信息化推进融合到学校的发展中,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潜移默化的渗透、转变、创新,实现技术变革课堂的无痕化。笔者结合几年来的学校信息化建设及应用实践,谈两点具体“加法”。

“加”理念

我们处在一个变革中的年代,教育需要发生相应的变革,以适应迅猛变化着的世界及变化着的学生。教育的变革必然会促进教师角色的变革。要把信息技术设备包括软件、硬件和互联网等转化为教与学的工具,取决于那些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满腔热情,并为改进学生成绩而接受过在工作中使用技术这一方面训练的教师[1]。目前,笔者所处区域均实现了网络校校通、资源班班通,很多学校都通过架构有线和无线局域网,为移动终端提供数字接口,实现了校园数字化信号全覆盖,为师生人人通奠定了基础。甚至有些学校已经作为先行者,将移动终端纳入课堂教学,尝试新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硬件和软件已经不是发展的瓶颈,教师的潜意识使用、正确使用成为信息化教学发展中的阻碍。

促进教师发展,是变革的目的,同时也是变革的条件。如果方式在变,而参与的教师在生存方式、思想方式乃至行为方式等都保持老样子,是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的革新。然而,转变一个教师固有的教学思维,比添置信息化的设备和转变教学行为更难,这需要学校有系统的、持之以恒的不断培训与促进,使新的教育理念如细雨般润物无声。我们通过组建名师工作室的方式,开展名师导学、专题沙龙、远程思辨等学术研讨,让领衔人用个人的学术魅力引领周边教师成长,提高他们对信息化教学的价值认同度,从而在思维的深处意识到信息技术是变革当前教育模式的重要条件,达到以身边的教师感染教师,以身边的事例感动教师。

我们还通过构建教育博客平台,建立动态、开放、互动的网络教研、校际协作教研新模式。这个项目自2005年启动以来,几个合作学校通过博客平台,组成同年级备课组、课堂123、你教我学等自由组织,互动探讨每天教学中发生的教育问题、分享教学中的点滴智慧。这样的教研共同体,不仅实现了对教学问题的研究,而且利用网络为载体,摧毁了以学校为单位的无形“巴别塔”,实现了同伴之间的零距离交流。可以说,学习共同体有机地整合了区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区内教师的学习、研究、实践、反思融为一体,教师自身发展与问题研究同步;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与教研员、行政领导、专家平等对话、合作互动,实现了共同提升220127月,笔者与另外两所博客参与学校教师组成语文团队,参加了常州市首届网络教研团队竞赛活动,通过两天紧张活动,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比赛后,一位老师在日志中这样写到:

很感谢联合博客让我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研究者,我们能在这开放的平台中自由的表达教育理想,分享教育的快乐,探寻课堂教学的本真。更要感谢网络教研团队比赛这个赛事,使我们经历了“设计——评价——反思——完善”这一比赛过程,比赛紧张、充实,考验了我们整个团队的合作、分享的能力,也从评价、被评价的过程中,博众人之长,思个人之短,聆听自身拔节成长的声音……

 “加”研究

教育信息化体系不是一个单纯的基础设施的概念,而是一个能力体系的概念,强调总体协调运行的体系,而非单一要素3。要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需要学校从多方面统筹考虑,既能提供必要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服务平台,更要开展在课题系统指导下的根植于课堂的教学研究。这样的方式,教师既可以“仰望星空”明晓前沿的教育理念,又能“脚踏实地”的开展行动研究。“十一五”期间,我们申报了《信息技术促进母语阅读能力提高的研究》国家级教育技术课题,通过三年的实践研究,认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升主要有两种整合方式:一种是发挥信息技术在情景创设、微观理解的优势,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发挥主导作用,从扎实的每一堂语文教学课堂中提升学生理解、分析、表达语言的能力。另一种是发挥信息技术远程协作优势,将自主阅读与网络资源结合,提供便捷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在阅读、协作、评价的过程中提升对语言的删选、组织、综合的语文能力。

课堂是检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主阵地。在课堂内,我们以语文教学为依托,开展新技术融合教学实验。2011年,笔者参加了常州市首届信息化教学能手竞赛项目,在《艾滋病小斗士》一课教学中,基于学生的学习心理,遵循教材的逻辑主线,大胆尝试了Ipad和电子白板互联、云技术落实课堂研究,将白板的实时书写和Ipad的便捷相结合,从硬件、软件两个层面给教学以立体的支撑。具体流程如下:复习环节中,利用Ipad为学生提供语境支持,学生谈对恩科西的认识,教师随机拖动资源库图片支撑,并将图片归并为两类,一类是受病魔折磨,一类是顽强抗争,从情感渲染角度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学生进行批注阅读时候,教师巡视,选择学生的批注进行拍摄,并通过照片流功能,将学生的成果上传到云平台。在组织交流过程中,利用白板的插入图片功能,实时调用云平台的学生批注成果,并进行交流、比对,实现学习过程的实时化、动态化、综合化。同时,把学习工具还给学生,利用远程协作功能,将电子白板的基础功能投射到Ipad上进行实时书写,将学生的个性资源转化为群体优质资源,实现了交流的价值最大化。整个教学环节,百度词典+电子白板交互+Ipad远程互联,架构了迷你型信息化教学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便捷的信息化教学平台,促进了主题资源的有效运用,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融合。信息技术从“学习内容的演示”发展成为帮助学生认知的工具、交流展示的工具、思维与能力形成的工具。

在课外,我们以推广阅读为载体,开展个性化学习的实践尝试。将阅读活动开展到课外,可以突破阅读的时空,充分调动学生的情趣,倡导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语文课堂外得到落实,学生可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会到课外书籍的知识渠道中,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在实施课外阅读过程中,除了传统的纸质书籍进行全班共读等活动外,还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架构了海量的阅读资源,这些资源不要求学生通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喜好,选择相应的阅读素材,实现网络阅读的自主化,进一步提升学生在海量信息前的筛选能力、鉴赏能力;通过架构信息化的交流平台,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使教师实现远程指导,同时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进一步提升了以共读研究小组间的协作能力;在课外的阅读表达中,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博客展示平台,使学生在阅读信息、筛选信息后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有所整合,有所创造,而这些能力的提升,是目前以班级为单位授课制情况下无法实现的。

“会心之处,不必在远”,看风景是这样,实现教学的变革也同样是这样。一线学校在国家“三通两平台”建设过程中,不能盲目追求技术的先进,不贪大求全,而舍弃原有的一切,发展一定要立足现实,将信息化建设及应用实践统整到学校的总体工作中,加大以校为本的教研力度,焕发教师主动发展的意识,把课堂变革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这样的变革才会更加彰显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CEO Forum1999.Professional Developmnet: A Link to Better Learning

[2] 邵瑜等.携手走在教育路上[J]信息技术教育,20075

[3] 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J]中国电化教育,20125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政平街 电话:0519 - 86254570 邮编:21317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