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多+ 工作安排
-
- 01-07戴晓燕名师工作室专题研讨活动汇总
- 12-27武进区双名工作室优秀成员评选条件
- 12-27武进区双名工作室考核评估细则
- 12-27关于做好有关课题结题工作的通知
- 12-27关于开展常州市武进区首批双名工作室评估工作
- 12-27名师工作室12月份研讨活动安排
- 12-27名师工作室十一月份工作安排
- 09-15武进区戴晓燕名师工作室9月份研讨活动安排
-
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名师工作室>>理念学习
-
《桂花雨》课堂教学实录选段发布时间:2013-05-0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薛法根
《桂花雨》课堂教学实录选段
(一)
师:这是台湾女作家琦君写的一篇散文。读这篇散文,就像翻阅我们小时候一张一张的旧照片,能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勾起我们无限的情思。【板书:情】请你静静地读,在那些特别能引起你注意的地方做个记号。
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作者写桂花雨时的那种情思吗?
生:(纷纷发言)甜,柔,乐,美,香……【板书:香、乐、甜……】
师:作者写摇桂花,集中写了三个自然段。请你用心读一读,怎么写出香?怎么写出乐?怎么写出甜的?
生:(默读课文)
师:下面我们来谈一谈你对这三个字的感受。先谈这个“香”字。
生:(朗读)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多了。
我觉得桂花开得最茂盛时很香,香飘十里,每家都能闻到桂花的香味。于是,我也闻到了桂花的香味,就像桂花真的就在我们旁边一样。
师:“不说香飘十里”,有没有“香飘十里”?
生:没有,但是非常的香。
师:有一个字说它真的“香”?
生:是“浸”字。
师:我们写“香”一般用“飘”的,怎么用这个“浸”字啊?【板书:浸】
生:就是很香很香,整个宅院都浸在香味里了。
师:我们看,这个“浸”字是什么旁?
生:三点水。
生:是浸在水里的意思。
师:对,淹没在水里就叫“浸”。水看得见吗?
生:看得见。
师:摸得着吗?
生:摸得着。
师:桂花的香期=气看得见吗?摸得着吗?
生:看不见,摸不着。
师:那现在用了一个“浸”呢?
生:香气就变得好像看得见了,摸得着了。
师:真的吗?
生:(笑了)
师:一个“浸”字,使得香气不但闻得到,还能感觉得到了。所以这个“浸”用得恰当,用得传神。读这句话的时候,注意要把“浸”字读得轻一些、柔一些。谁愿意读一读?
生:(朗读)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师:真好!太投入了!(掌声)除了这个“浸”字传神,还有表现香的吗?
生:(朗读)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簟子里,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我感觉香味特别多,整个村庄都是香味。这里的“沉浸”也是说很香很香。
师:【板书:沉浸】这里的“沉浸”和前面的“浸”含义有什么不同?
生:这里是说用桂花做了很多可以吃的东西,一直留着,所以很香。
师:一直留着?不会坏掉吗?
生:哦,都吃了。泡茶喝了。
师:对了呀,吃了,喝了,香味却永远留在心里了。全村的人都相互送桂花做的食品,今天这家做了送那家,明天那家做了送这家。弥漫在村子里的,有那桂花的香味,还有那浓浓的乡情啊!谁来读好这一小节?
生:(读得很深情,众掌声)
师:读得真好!还有描写香的吗?
生:(朗读)母亲洗净双手……花雨缤纷入梦甜。
生:(朗读)这下我可乐了……好香的雨啊!
师:好香的雨啊!是好香的——
生:桂花雨!
师:想像一下当时摇落桂花是,那纷纷扬扬的情景,大声喊道——
生:(齐读)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众掌声)
师:这个“香”字中还包含——
生:快乐。
生:甜蜜。
师:花香之中,蕴含着摇花的快乐,心里的甜蜜。香→乐→甜,再读读这段话。
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这样的情境、这样的感受,都融在了一首小诗中。读——
生:(齐读)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二)
师:桂花香,摇花乐,入梦甜。我们从“香”字中读出了“乐”,读出了“甜”,那是留存在作者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情思!你还能从这个“香”字中读出萦绕在作者心头的别样的情思吗?用心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
生:(自由朗读)
师:谁来读?
生:(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我读出了作者的怀念之情。
师:这里的“外地”是指杭州。【板书:杭州】作者出生在浙江温州的瞿溪,十二岁那年举家搬迁到杭州,再没回去过。杭州的满觉陇,漫山遍野都是桂花,真的是香飘十里!满觉陇的桂花和龙井的茶是最香的。那么真的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吗?”
生:这是对家乡的思念。
师:比的是什么呀?
生:非常怀念自己家乡的那种深厚感情。
师:听到了吗?听到什么了?
生:感情。
师:对啊!母亲比的不是桂花的香味是浓还是淡,比的是感情的深还是浅!
生:母亲对家乡的感情深,所以觉得故乡的桂花香。
师:一深一浅,一浓一淡。谁来把这种浓浓的乡情表达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众掌声)
师:这里仅仅是母亲思乡情深吗?老师告诉你,作者写这篇散文的时候已经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了,自从1949年33岁时离开家乡到了台湾,一直不能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也再也看不到她的父亲和母亲,再也看不到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再也看不到那阵阵的桂花雨,再也听不到父亲的小诗了(生齐声念诗)……你能看到作者写到这里的时候,脸上的表情吗?
生:悲伤。
生:忧愁。
生:流泪了。
生:思念……
师:思念是什么滋味?你们离开过家乡吗?
生:我离开过家乡两个月。
师:有感受吗?
生:有,就是非常非常想回家,想看看自己的亲人,想看看自己住过的地方,很怀念。
师:这就是花香之中弥漫着的淡淡的“乡愁”。【板书:乡愁】
师:(深情地范读最后两小节,众掌声)
(三)
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
师:(插话)有三个字要强调!
生:最喜欢。
生:(继续读)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苯苯拙拙的。
师:(插话)那种树更好看?
生:梅花树。
生:(继续读)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
师:(插话)“满树茂密的叶子”好看吗?
生:好看!
师:“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好看吗?
生:不好看,太单调了。
生:没有花,只有叶子就不好看了。
生:(继续读)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
师:(插话)桂花好看吗?
生:不好看,太细了,找都找不到。
师:树、叶、花,都不好看!不好看干嘛还要写呢?
生:为了突出花的香气。
生:为了衬托花的香气迷人。
生:为了写花香作埋伏。(众笑)
师:这叫“伏笔”。
生:(继续读)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师:读到这里你明白了什么?
生:桂花非常香,虽然和繁花相比它不好看,但是它的香气味太迷人了。
生:我最喜欢桂花,是因为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师:说的非常好,给他掌声。(众鼓掌)作者爱桂花,【板书:爱】爱的正是桂花的香!因为爱得真切,爱得深沉,爱得魂牵梦萦,所以,在台湾,一闻到桂花飘香,就想起了家乡,想起了亲人,想起了童年时那阵阵的——
生:桂花雨。
师:桂花雨,桂花真是——(指板书)
生:香的雨!
师:给人带来——
生:乐!
师:给人带来——
生:甜!
师:给人带来淡淡的——
生:乡愁!
师:所以,【板书:桂花还是家乡的香】请你仿照着写几句话,也能表达对家乡的一种感情。
生:(纷纷动笔)
一路花香
——我教学生读《桂花雨》
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
薛法根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白话文。借用一下“二八法则”,学生用心多读几遍,一篇课文中大约80%的内容都能读得懂,只有不足20%的内容需要教师教。阅读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会阅读,就一篇具体的课文而言,我坚持三个不教:学生已经懂的不教;学生能自己读懂的不教;教了学生还不懂的,暂时也不教。如此,真正需要教的内容就很精要,目标就很集中,就能有足够的时间组织学生静下心来阅读、思考、体验、品味……面面俱到,就课文内容讲课文内容,忽视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必然钝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弱化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与深度体验。
教学《桂花雨》,就是要教会学生怎么读散文。“怎么读”说到底就是“在课文的什么地方读到些什么”。阅读散文关键是能从“文”中读出“情”来,从缤纷的桂花雨中读出那淡淡的乡愁来。而四年级的学生一般关注的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爱花香,摇花乐,忆花雨,对其中蕴含的、弥散的怀乡思亲,缺少自觉的情感体验;课文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删改,“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这个散文的文眼被无意中删去了;母亲、父亲用桂花供佛的情景也没有了;杭州满觉陇的描述也省略了……加之学生少有离乡别亲的思绪与情感积累,一时很难从5个自然段中真切而自然地体悟到作者内心的丰富情感。如此,《桂花雨》的教学就是要教学生从浓浓的桂花香中,体悟到淡淡的乡愁。那么,课文的哪些地方值得学生去静静地阅读、细细地体悟呢?我紧扣一个“香”字,在学生易错、易漏、易浅、易碎的地方,加以必要的点拨和引导:
在误读的地方纠正: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似简单,却易误读。学生往往以为作者喜欢桂花,就是喜欢笨拙的树、茂密的叶、细小的花以及迷人的香气,而不知道作者用衬托的手法,突出桂花唯一值得我喜欢的是迷人的花香。我在学生朗读时及时地作了三次插问:树好看吗?叶好看吗?花好看吗?以问促读,拨开迷雾见晴天,学生读得心里就透亮了。
在漏读的地方提示:课文多处写到了花香,学生也一读就懂,很容易“滑”过去,看不到语言文字丰富的意蕴和独特的表现力。一个“浸”字,将无形的香气写得可感可触,通感之美;一个“沉浸”,将桂花的香味与心中的甜美、浓郁的乡情写得鲜明生动。散文语言的魅力就在于那些很寻常的字眼上,让学生在这些容易疏漏的地方驻足欣赏、品味一番,渐渐地就能磨砺出学生敏锐的语感来。而散文的阅读与鉴赏,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功夫。
在浅读的地方深化:“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对这句话,学生大多能体会出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然而,对“外地的桂花”如何之香?家乡的金桂为何最香?母亲何以说出这样的话?作者何以还能记得?……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不曾会想到的,也就不会读到作者的心里去,也就难以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挥之不去的乡愁了。于是,我补充了“外地”、补充了作者的“经历”、补充了写作的特定“时空”,学生就能从这个句子里读到平时读不到的韵味。散文阅读就是要在看似读懂了的地方读出深层的意蕴来!
在碎读的地方粘连:散文的精髓是“形散而神不散”。爱花香、摇花乐、忆花雨,写的始终是“桂花”,而“香”则是串起这些内容的一条红线,再多的内容就不散了;香→乐→甜→愁,从“香”中透露出的情思,最终都凝聚到一个“乡愁”上:再也闻不到故乡的桂花香,愁;再也尝不到故乡的摇花乐,愁;再也吃不到故乡的桂花糕,愁;再也看不到故乡的桂花雨,愁……这样粘连,情就浓了,“神”就有了。阅读散文,就是要将那些看似毫无联系的、零散的“碎片”,黏合成一个具体、鲜明的形象,捕捉到一种弥散、隐秘的情感。这样的阅读,才切合散文阅读的特质。
阅读《桂花雨》的过程,就是教会学生阅读这样一类散文的过程,读什么是“散”的,而怎么读却是“不散”的。散文的阅读教学,也要“形散而神不散”,才能一路花香!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