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名师工作室>>理念学习
话题:关注语文教学的文体意识
发布时间:2013-04-2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原载《人民教育》2013年第6期)

 

    编者:按教材不过是例子。例子是由不同文体构成的,选入教材的文本在文体上都有鲜明特点。文体的价值何在?我们认为,它好比一日三餐中的食物搭配,只有丰富的营养才能养出健康的体魄。因此,文体在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过程中应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在写作教学中,人们越来越重视文体意识,但在阅读教学中,似乎不太注重。然而,有无文体意识会直接影响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甚至可以说,语文教学中的一些谬误,很多都源于文体意识的模糊。比如我们熟知的童话教学,很多教师就按一般记叙文的方式来教,以至于孩子无所适从=再比如寓言有着独特的文体特征和话语方式,你就不能按照其他文体的一般模式来教。还有,说理文虽然枯燥,但如果熟识文体,理解文章构成的机理,那么说理文也可以上出不一样的“味道”。

    需要说明的是,自觉的文体意识不是单纯地具备某种文体知识,它是一种综合性语文素养,文体意识的培养不仅要清楚文体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语文实践中与体验、感悟、理解等语文素养相互链接、交叉、渗透,这样形成的文体意识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阅读、写作和表达交际。所有这一切的基础是语文教师首先要拥有自觉的文体意识。

    本期发表的文章是语文教师开发文体的案例,期待大家参与讨论。

 

小学说理文如何教

 

江苏  蒋岳庆

 

    小学阶段,说理文的意义不可忽视。它是小学生学好议论文的基础,是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载体,学习议论文还有助于学生形成抽象性、概括性和严密性的语言表达方式,使其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议论文所承载的各种知识、思维方式、语言风格都是小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必要组成部分,它是语文学习走向实践、走向应用的必不可少的一种文体。

    说理文的教学有其独有的特征:理为主线,贯穿全文;自主提问,辩论明理;举例论证,叙议结合;联系生活,建构意义。认识、掌握、运用这些特征对于说理文的教学而言就是抓住了“根本”,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此类文体教学的独特魅力。

    提出问题是拐点

    说理类课文的课堂教学容易“冷场”,因为此类课文一般缺少扣人心弦的情节与生动活泼的语言,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缺少审美趣味的对接,不易引起他们的喜爱。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师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改变观念,相信学生的能力,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其次,教师要改进教学策略,找到突破点。让学生自主提问就是此类课文最有效的教学策略。

 

    但是,在放开课堂让学生自主提问时要注意定向,也就是要针对“理”进行质疑。一篇课文,问题有很多,但要筛选、梳理出核心问题。就说理类课文来说,核心问题往往就藏在课文的“理”之中,这些问题能引导学生经历明理的过程。所以,要引导学生对“理”进行质疑,不要轻易成为“理”的奴隶。一个好问题的提出往往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把平静的课堂推向高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理”越辩越明

    不同文体的学习都有其最佳的学习方式。要找到不同文体的最佳学习方式,首先需要对这类课文的文体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比如,说理类课文的文体特点就与其他课文不同,此类课文主要的学习目标是“明理”,不是抒情,也不是描写。对于说理类课文的学习,如果只是有感情地读,或者一味地感悟,小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课文中所含之“理”的。因为“理”不是靠读出来的,“理”也不是靠自己一个人感悟出来的。虽然读与感悟对“明理”有一定程度的帮助,但若缺少理性的思辨过程,“理”是不会在学生心中鲜明起来的。所以说,“理”是辩论出来的。从古到今的无数事实告诉我们,理越辩越明,在辩论的过程中逐渐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再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分析,辩论也是学习说理类课文最适合的学习方式。辩论,因其开放而富有挑战成为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可以弥补说理类课文本身的“枯燥”,从而使得整个教学焕发出热情,进发出思维的火花,增强学习的理趣。

    当然,课堂辩论环节是需要基础的,不能在学习伊始就进行辩论,如果没有对文章所说之“理”的认识,没有对文章举例论证的理解,而仓促地进行辩论,学生就只会脱离课文,失去立论的依傍,为辩论而辩论,从而使教学成了无源之水。因此,辩论需要建立在学生全面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并且是在学生自己有了困惑而不得其解的时候,引导学生辩论才是最有效的。要让学生感觉到,辩

论是自我解惑之需要。在辩论过程中,教师的适时反问、点拨、提升也是很重要的,不能任由学生“自由辩论”,要让辩论围绕文章所说之“理”呈现出螺旋提升的过程,营造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交流的氛围。

    学以致用促发展

    丰富的文体对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但前提是学生必须真正吸收不同文体的营养,其中文体的特点就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一

种极其重要的营养。要想吸收这一营养,必须让学生自己体悟并归纳出各种文体的特点,这是不同文体课文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掌握文体的特点,才能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灵活运用,从而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就说理类课文来说,最重要的结构特点是文章开头摆出观点,中间举例论证,结尾总结提升。要让学生自己归纳出说理类课文的文体特点方法有多种,最有效的方法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支架”,给予一些辅助条件,让学生去比较,去发现说理类课文的特点,并举例运用。

    说理文的教学并非一成不变的,在实际教学中执教者可以根据课文、学情等一些因素的改变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比如,可以从“争辩”开始教学,也可以从“质疑”开始教学,但种种变式都要围绕“说理”,万变不离其宗。

 

《学与问》课堂实录

●蒋岳庆

    (教师与学生聊天引入,略)

    师:今天啊,老师想来听听你们有哪些“稀奇古怪”的

问题。(板书:问)

    生:人为什么不可以到火星上去生活啊?

    生: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生:人为什么要穿衣服?(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多)

    师:你的问题真稀奇!

    生:天上为什么会有那么

多星星?

    生:人为什么会饿?(众笑)

师:同学们真会问问题。千万不要小看“问”。“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那么,“问”常常和哪个字连在一起啊?

    生:学。

    师:对!(板书:学)学和问连在一起就组成了“学问”,我们常常把“学问”说成“知识”,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

    师:古往今来,在你的心目中哪些人可以真正称得上有学问的人呢?

    师:那么,你们是不是有学问的人啊?

    (齐答不是,不好意思地笑)

    师:有学问的人一定是喜欢问问题的人,你们有那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还知道许多有学问的人,老师觉得你们也是有学问的人。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里也有两个大学问家。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词语的意思。

    (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学习不懈探求、瞬息万变、相辅相成、翱翔等新词,略)

    师:这篇课文讲了两个有学问的人。你们了解他们吗?

    生:我了解哥白尼,我知道他创立了“日心说”。

    师:你能具体说说什么是“日心说”吗?

    生:“日心说”就是地球绕着太阳转。

    师。是啊,在“日心说”创立之前,人们一直都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这叫“地心说”,一字之差,可是整整等待了1000多年啊。

    生:我还知道哥白尼写了本《天体运行论》。

    生:我知道哥白尼最后是被教会残害死了

    师:是的一要想成为真正有学问的人,还需要有追求真理的勇气。

    生:我知道沈括写了本《梦溪笔谈》。

    生:我知道洗括是物理学家。

    师:沈括不仅是物理学家,还是化学家、军事家、文学家、历法学家、天文学家、乐律学家……他还写了《长兴集》、《苏沈良方》等著作:

    师:老师想请你们推荐两位同学来读读哥白尼和沈括的故事。(生读哥白尼的故事)

    师:哥白尼真是个好问的人。(生读沈括的故事)

    师:沈括是个勤学的人。

    师:老师在别的班上课时,有同学说——哥白尼的学问是学来的,沈括的学问是问来的。(生举手表示反对)

    师:为什么不同意啊?你的观点是什么呢?

    生:我认为哥白尼的学问是问来的,沈括的学问是学来

的。因为书上说: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所以我认为哥白尼的学问是问来的。

    师: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哥白尼的学问也是问来的?(生答)

    生:老师,我觉得沈括的学问是学来的。因为: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师:哦,老师“终于”明白了:要想成为哥白尼,只要问;要想成为沈括,只要学……

    生:不对,不对!

    师:怎么又不对呢?“哥白尼的学问是问来的,沈括的学问是学来的。”这可是你们自己说的啊。

    生:他们的学问既是问来的,也是学来的。

    师:理由?

    生:沈括是先问妈妈,妈妈没能解开他的谜团,然后他就自己学习。终于发现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原因,所以说沈括的学问是问来的,也是学来的。

    师:沈括怎么问妈妈的啊?

    (生齐读——“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师:妈妈的回答没有解开沈括的疑团,他又是怎么学的啊?(生齐读)

    师:说得有理有据。

    (生解释哥白尼的学问怎样来的)

    师:我被你们说服了,正如你们所说: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生齐读这句话)

    师:从这句话里读出问题来了吗?

    (生沉默)

    师:再读,边读边思考。

    生:刚才说学问是问来的,也是学来的,怎么这里说,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师:会问问题了,书上说:有知识就是有学问,那么学问就可以说成——

    生:知识。

    生:我觉得这句话中“问”与“学”的次序颠倒了,应是“知识是问来的,也是学来的。”因为问比学重要。

    师:是啊,“问”非常重要,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应该放在学的前面,你们同意吗?

    生:我不同意。如果不学习,哪里会有问题呢?“学”应该放在前面。

    (生辩论,略)

    生:老师,我觉得他们讲得都不对。“学”与“问”应该一样重要,不分先后。

    师:理由?

    生:这句话中的“是……也是……”是并列关系,说明“学”与“问”一样重要。

    生:我也同意,我还能举例说明,“学”与“问”就好像小鸟的两只翅膀,少了哪一只都飞不了……

    师:有时候深奥的道理就可以通过举简单例子来说清楚。

    师:那么,“学”与“问”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师出示——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师: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学”与“问”之间的关系?

  生:相辅相成。

  师:对了。你能结合课文说说相辅相成的意思吗?

    生: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师:同学们,刚开始上课时,你们提了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世界是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很多问题。哥白尼和沈括是古人.他们就那样勤学好问,作为现代人的我们该怎样做呢?

    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随时随地请教别人。

    师:想想看,“请教”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问。

    师:那我来问你,“神七”有多少零件啊?

    (生不知道)

    师:哦,那就算了。我这样是请教吗?

    生:()不算,应该虚心点。

    师:请问“神七”有多少零件?您能告诉我吗?我这样是真正的请教吗?

    生:不算。请教应该打破砂锅问到底,真正把问题弄懂。

    师:“能者为师”的意思懂吗?

    生: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

    师:老师也有个问题,书上都是说别人成为我们的老师,我们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吗?

    生:也可以的,只要我们可以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

    师:现在我们再来说说“能者为师”的意思好吗?

    生:不管是谁,只要可以给人以启发,给人以帮助就可以做老师。

    生:只要有一技之长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课文与平时学的课文有区

别吗?

    生:平时的课文都是写事情、写人的多。这篇课文是说

道理的。

    生:平时还有写景的文,这篇是议论文。

    师:是的,这是一篇议论文,小学阶段叫说理文,也叫

明理文,你们想知道说理文的特点吗?

    (学习说理文特点,略)

    师:同学们,我们能像书上一样举例说明“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吗?请注意:说的时候要讲清楚怎么学?怎么问?最后用上“知识是学来

的,也是问来的”这个观点。

    (生讲孔子、包拯、李时珍、蒲松龄的故事,略)

    师:刚开始上课时,同学们提了那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那么我们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生:我准备自己去学习,遇到不懂的就去请教别人。

    生:我以后在学习中也要勤学好问,解决这些问题。

    师:今天勤学好问,明天睡懒觉是吗?

    生:()不是的,还要坚持勤学好问。

师:是的,只要坚持勤学好问.就一定能成为有学问的人。下课。

 

【课后反思考】

说理文不能上成“说教课”

●蒋岳庆

 

    《学与问》这一堂课中,教师准确地把握了课文的文体特点,采用了最适合说理类课文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并及时收集、处理来自学生的“生成”,使之成为新的教学资源。尤其在以下三个方面,充分显示了说理文教学的特点。

  其一,“理”居中,趣于外:得理也要得趣。说理类课文,“理”是核心,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说理类课文的文体特点又决定了学生一般不喜欢这类课文的语言,也不乐意去深究这个“理”。所以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明了理,又得了趣,的确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

    在《学与问》的教学过程中,执教老师恰当地处理了这一对矛盾:让“明理”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又让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乐趣和笑声,使学生明了理,也得了趣。从教学伊始的“谈奇思妙想”到“学习‘请教’一词的不断追问”,从“明理教学环节的障碍设置”到“学生争辩时的大智若愚”,整个课堂教学都营造了一种趣味盎然的学习氛围。学生在笑声中明白了“请教”不仅仅指“问问题”,也不仅仅指“虚心问问题”,而是指“虚心地问,直到真正明白问题为止”。学生还在笑声中明白了“不是学在问的前面,也不是问在学的前面,而是,知识既是问来的,也是学来的,学与问是不能分先后的,是同时进行的,学中有问,问中也有学”。

    这样的课堂教学,有效地避免了说理类课文本身的“单调”,让学生的学习处于“游戏的状态”,但是又紧紧扣住了“理”。“理”居中,“理”这一课文的核心价值始终处于教学的中心;趣于外,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了理,也得了趣。

    其二,说理不是说教:接受替代不了体验。教师在教学说理类课文的时候,极易采用灌输的教学方式,把说理类课文上成“说教课”,因为这个“理”实在很难教到学生真正明白,同时也不放心学生自己有能力学会,所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灌输,甚至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学生记住了“理”,但是没有真正明白“理”,更谈不上运用了。

    要想改变这一“记住理,不懂理,不用理”的现象,就应该改变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体验。就说理类课文来说,体验的方法可以有两种:其一,提问争辩;其二,举例运用。在《学与问》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体验带给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就这样一个明白的“理”,老师让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了“既然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那么到底是学在前,还是问在前呢?”这样一个极具思维含金量的问题,由此展开的争辩也变得精彩起来。这样的提问、争辩让学生体验了“理”是怎么来的。在明理之后,教师又让学生举例说明,学生再次体验了运用“理”的学习过程。在体验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得

快乐,也学得主动,学得高效。

  其三,“形”、“质”兼美:文体与内容并重。在说理类课文的教学中,经常出现只重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理”,教学目标指向过于单调的现象。就说理类课文而言,学习其文体特点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如果把课文内容当作事物的“质”,那么文体特点就是事物的“形”,没有“形”,“质”就无处可依,也不能找到“质”的本质属性。在说理类课文的教学中,只有让文体与内容并重,才能体现说理类课文的教学价值,这样的教学才是“形质兼美”的教学,这样的教学也才是有深度、有宽度的教学。

    在《学与问》的教学中,通过读、问、辩等多种形式的学习,课文内容这一块的教学目标都已达成,如果这时就结束教学,就失去了说理类课文的真正价值。因此,执教者在最后安排了一个环节:即“比较差异,发现特点,归纳特点,运用巩固”的教学,让学生把说理类课文和其他课文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这篇课文是说理的课文,再进一步归纳说理课文的一般结构特点:开头摆出观点,中间举例论证,结尾总结提升,最后让学生举例运用这一文体的说理方法。这个环节的教学是必须的,这样的教学体现了说理类课文的独特价值,让学生

学会了说理类课文独特的“形”。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政平街 电话:0519 - 86254570 邮编:21317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