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导航
-
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名师工作室>>备课室>>教学设计
-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发布时间:2014-04-0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戴晓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一年级上学期时我们学过一首儿歌《人有两个宝》,还会背吗?谁来背给大家听?知道这首儿歌是谁编写的吗?陶先生可喜欢孩子了,为小朋友编了很多儿歌,这只是其中的一首。
出示陶行知的照片和相关资料。
学生看资料。
你觉得陶行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伟大)
是的,陶行知受到世人的尊敬,让我们也尊敬地喊一声:陶行知先生。
“陶”是本课的生字
PPT出示:缶 酒器 乐器
解释“陶”:要记住这个字首先得记住这个字“缶”。“缶”是一种盛酒的器物,也指一种乐器。古时候都是用陶土烧制的。所以一般一个字中有“缶”的话,这个字一般跟容器有关。本文中“陶”指的是人的姓氏。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个字范写。
这个字左右结构,书写时左窄右宽,请同学们拿起手,和老师一起写,左边耳朵旁,右边里面的一竖不能出头。一齐读。
陶行知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关于陶先生和孩子们的之间发生的一个小故事,写课题。我们一起读一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 学生初读整体感知。
先请大家自己把课文读一读。
出示自读要求:
第一遍:大声朗读课文,给文章标上小节号。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交流:这篇课文一共几个小节?
考一考你们:
出示:苍蝇 蚊子 孑孓 一撅一撅
指名读:强调轻声和读准字音
孑孓是什么?(出示图片)
第二遍: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这篇课文的六要素是什么?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 交流时间、地点、人物
PPT出示:时间:一天午后
地点:田埂上
人物:陶行知和孩子们
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这个故事发生在哪儿?
这个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3、 交流起因、经过、结果
(1)这件事情的起因是什么?哪一小节告诉了我们?
指名学生找到第一小节后读一读。(要求读好,读不好叫两三个出来读,)
起因是什么?
我们在这一小节后画上双竖线。板书:起因:捉蜻蜓
(2)这件事情的经过是什么?经过有点长,概括起来有点难。我们先来看看这件事情的结果吧。结果是什么?去文中找一找。
找到后出示最后一小节。指名读一读。
PPT出示:最后小节内容
(要注意短语:商量的口吻 征询的目光的读法)
事情的结果是什么?谁能像这样用三个字概括一下?
板书:结果:放蜻蜓
我们也在这一小节后画上双竖线。在这一小节前面也画上双竖线。
这一段中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
(预设:征询(拆字法) 入神(找近义词) 异口同声)
什么叫异口同声?我们一起来演一演?
小结:课文的第一小节是故事的起因,最后一小节是故事的结果,那么2~10小节就是课文的第二部分。也就是事情的经过。
(3)孩子们为什么肯把蜻蜓放掉呢?请大家再去把事情的经过读一读。
交流:
孩子们为什么愿意把蜻蜓放掉?
预设:(1)因为蜻蜓是益虫,…… 老师引:他们是怎么知道的啊? 通过和陶行知先生的谈话知道。(板书:谈)
(2)是陶行知先生…… 老师引:通过和陶行知先生的谈话知道。(板书:谈)
(3)孩子们愿意放掉蜻蜓,是因为陶行知和他们谈了蜻蜓,所以事情的经过都是对话。既然是对话,我们分角色读。
看看需要几个角色?
预设(1):陶行知
陶行知的语言最多了,你看看,他的语言哪一段最难读?要用什么语气来读?
出示:第十小节
讲掉慈爱
指名读,齐读
“结构 复杂”变成红色,“复”和“夏”的区别
还有什么角色?
预设(2):翠贞
翠贞要说几句话?(一句话)你别小看这句话,谁来读一读?你就读出了话,她的动作没有做,试试把动作也做一做!老师和你配合一下!
预设(3):一个男孩
预设(4)孩子们
孩子们是怎么说话的?(七嘴八舌)这个词语和我们前面刚刚学到一个词语正好是反义词,是哪一个?(异口同声)异口同声是一起说话的,我们再来演一演!这里的七嘴八舌该怎么说,我们也来演一演!
老师当陶行知,谁当翠贞?谁当小男孩?其他同学都当孩子们!旁白不要说演出来!
(一遍演不好,再多演一两遍)
这就叫七嘴八舌,知道是什么意思了么?
预设(5)两个孩子
现在开始分角色读,让学生挑好角色。
第一遍读下来,让大家评价一下:字音准确与否?谁的感情怎么样?通顺连贯?
小结一下:要注意的事项
小组合作来一遍
概括课文内容:
(1)PPT出示填空:一天午后,陶行知在村外看见一群孩子在( ),就( ),最后孩子们( )的故事。
(2)自己学会用六要素概括,同桌讨论练习,再指名说。
3、 经过我们的学习,课文会读了,还了解了课文内容,学习过程中还学习了生字,老师考考你们,这还记得他们吗?
出示:陶 慈 舌 抢 蝇
蚊 握 据 构 复
这些谁能一遍读正确?
2、谁能把这些生字根据结构分分类?
3、PPT出示:慈、舌、复
范写“慈”
辨别“复”和“夏”
这三个字中,有一个字跟“夏”特别像?是——?“复”怎么区别他们呢?有一个词语叫“日复一日”,所以这个复的中间是个日字,举起手和老师一起来写这个字。这个日很懂得谦让,要把它写得扁些。
4、PPT出示:陶、抢、蝇、蚊、握、据、构
范写“握”,提醒学生注意左右结构的字注意避让。
5、 学生练写。
作业纸第一行写三个“慈”
第二行左右结构的字任选一个。
6、 投影评价。
7、 学生在习字册上练写。
五、总结
小结:今天,通过陶先生的介绍,我们知道了蜻蜓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真的要谢谢陶先生。那陶行知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下堂课,我们就进一步认识他,了解他。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主要内容?(课文主要讲了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捉蜻蜓,就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最后孩子们放飞蜻蜓的事。)
2、这是篇记叙文,记叙文的主要内容只要把它六要素讲齐了,就可以了。说再来说说。指名说。(一天午后,陶行知在村外看见看见一群孩子捉蜻蜓,就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最后孩子们放飞蜻蜓的事。)
二、精读感悟
1.播放视频
播放视频
瞧,蜻蜓被放飞了,它在大自然中多么快乐、多么自由啊!
2.孩子们为什么都愿意放飞蜻蜓?
3.出示自学要求:
认真读读陶行知和小朋友的对话,用括号括出描写蜻蜓的句子,待会试着介绍介绍蜻蜓。
4.出示蜻蜓的图片
谁愿意来介绍介绍?
预设1:蜻蜓吃的是苍蝇、蚊子、水里……
老师接话:你介绍了蜻蜓的吃食,有没有同学知道蜻蜓一个小时能吃多少只蚊子或者苍蝇?
谁愿意把我们刚刚补充进去的资料也放进去再介绍一下蜻蜓的吃食。
预设2:蜻蜓的尾巴
课文还有哪里写蜻蜓的尾巴的?用波浪线找一找全部划出来,完整地介绍一下。
指名完整介绍
知道蜻蜓为什么用尾巴在河里点水么?(因为产卵,繁衍下一代)
拓展“蜻蜓点水”还是一个美丽的成语,你知道现在的蜻蜓点水是什么意思吗?
预设3:眼睛
补充相关资料
谁愿意把蜻蜓的相关知识全部连起来说一说,同桌练说。
指名说,评价
5.关于蜻蜓的知识原来有这么多,孩子们听得入了神了,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孩子,你听了陶行知先生的介绍,你会想些什么呢?
因为大家都这么想的,所以大家才会异口同声地说:
出示: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
6.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的昆虫和动物,为我们人类默默做着贡献,可是我们人类都喜欢去捉他们,你来说说,还有哪些昆虫和动物,我们都要异口同声说“放了它!”
7.拓展相关图片和介绍:灰喜鹊 啄木鸟 青蛙 蜜蜂……
8.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写下来向身边的人介绍
9.组织交流
三、朗读升华
今天我们通过放飞蜻蜓这个故事,了解了关于蜻蜓的许多知识,(板书 事 知)
还明白了一个道理,谁愿意再来说说你明白什么道理了?(板书:理)
让我们捧起书,再来回顾陶行知先生和孩子们的这段对话,相信带着对蜻蜓的喜爱之情你会读得更好!第一课时孙老师和你们进行了角色分工,现在我们也再来分角色读一读。
这个对话让我们除了认识蜻蜓明白道理之外,我们还进一步认识了谁?(陶行知)
从这件小事情中,你见到了怎样的陶行知?
(循循善诱 尊重孩子 慈爱 )
拓展陶行知相关的资料
四、布置作业
1、完成写话训练。
2、读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