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名师工作室>>备课室>>教学设计
《学与问》第二课时
发布时间:2013-05-1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蒋伟新

《学与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问中学,学中问,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崇尚探究的科学精神。

3.通过本课学习,继续了解议论文体的特点,掌握阅读议论文体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默写。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老师相信课文中一定有一些语句深深地烙在了你的心里。你能把这些语句端正的写出来吗?

预设:①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②“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③能者为师。  ④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闻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⑤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⑥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点评(朗读 书写)

3.考考你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说理文章吗?这些文章都有什么特点?你能说说吗?今天我们就将带着这些经验启程,一起来学习《学与问》。

4.你看刚才我们在书写学习所得时不知不觉中我们就把本文的一些观点写出来了,谁能来说说本文的观点是什么?结论又是什么?这两部分能调换吗?为什么?(首尾不仅呼应更有提升)

(开头这个版块估计时间不短,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要把这些句子全部记下来并能默写要求也是很高的。第3和第4指出,我觉得非常生硬,尤其是第4小点,观点和结论首尾呼应这一点有教师提出不合适,文章的特点要让学生去发现。所以建议导入还是可以从题目入手: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知道了学与问之间关系非常密切,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然后在学生的回答中,把相关的句子出示。然后让学生再去发现一下:这些句子有什么共同点?分布在课文中的哪儿?(开头、中间、结尾都有)通过发现让学生明白文章的结构:开头提出观点、中间论证观点、结尾作出结论。

这篇文章的特点与其他几篇说理性文章不同表现在于:1、通过两个事例证明了两个分论点,然后两个分论点合并成了一个结论。2、联系学生实际进行适时说理。如第3小节和最后一小节的说理都与小学生相挂钩。这两点与之前学过的说理性文章是有区别的。

二、举事例悟道理

(说理性的文章最忌讳非常教条和无趣,你的设计中让学生结合书上的内容说服你,设计意图非常好。但我认为情境性不够。我们不妨可以把教学放在下面这个故事中,让学生想办法说服故事中的人物,也许情境更生动。)引导学生用课文内容来说服故事中的老大和老二。

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当朝宰相赠送的金匾上面刻有学问两个金字。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大得到了有字的半块。于是他就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老二得到了有字的半块。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问,见谁问谁,见什么问什么,从不学习。几年下来,两个儿子都一无所获。

这些观点到底对不对呢?老师还有保留意见,我们古人不是常说“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吗?不服,那你能结合着书上的内容来说服我吗?

1.自由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同桌可先尝试着说说,看看怎样才能说服我。

2.学生练说,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交流,共悟道理。

1)说之前,我可还要考考你们,你觉得这三个小节,如果要说服我,你觉得应该先说哪一部分,为什么?

交流中引导学生发现:原来第三小节既是二、四小节的过渡,更是第二小节的提升。①从名人好问的事例拉到“好问”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关系。②作者在第二小节里告诉学生问什么,更在第三小节告诉学生“什么时机问?向谁问?”

而第四小节更是前两小节的提升,如果“问”来的结果令自己不满意不能弃之一旁,要如沈括那样通过“观察思考”去解决问题。

这三小节如三环,环环相套,层层推进。作者就是在这样严谨的语言中将“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这一观点阐述清楚!

2)了解了这三小节的关系,现在你们可以来向老师“开炮”了。

①指名说说哥白尼的事例。

听学生叙述后,交流,引导学生抓住 “经常”、“缠”,“……”等进一步感受哥白尼的好问。

作者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举了哥白尼问的问题?(借哥白尼的事例告诉学生怎样问:针对我们最熟悉的生活实践、生活现象去提问。所谓“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哦,原来如此,看来哥白尼的这个例子,验证了这样的观点,引读:(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过渡:看来,在哥白尼那个年代要想学得知识还真得“好问”,可我想,如今我们都是二十一世纪了难道还要像哥白尼那个时代一样好问吗?

②指名说说第三小节内容。

引导学生抓住“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等词理解当代小学生问的必要性。

理解“能者为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谈。

小结: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有谁知道?(“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生说不出来的话,教师补充)

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过渡:听了前面几位同学的证明,我充分认识到了“问”的重要性,看来今后在学习中我们一定的多问、多向能者问,问中自有学问来啊,我相信我的学习一定能取得成功,同学们,你们怎么看呢?

③指名说说第三小节内容。

交流预设: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仍然放在心上;兴许 

小结:从沈括这个大科学家身上,我们知道,引读——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三、得出结论。

1.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两个事例,哥白尼小时候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正是对科学奥妙不懈探求的开始,沈括小时候好问又会观察思考,后来成了大科学家,他们都是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而摆出的事实,想想看,为什么作者要选择写哥白尼和沈括的例子呢?

(这两个例子的典型性是文章的一个特点,一方面反映在代表中外,另一方面哥白尼的“日心说”的创立是能对已经存在的极其权威的“地心说”产生疑问,并推翻,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做预习单,收集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或名言,先让学生交流,(如李时珍、蒲松龄等),再让学生通过比较这些人物,来了解典型。我认为哥白尼这个例子无可替代,但后面沈括的例子可以选择。)另外,在这一板块的学习中,再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把课后的练习3考虑进去。

2.所以,作者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齐读最后一小节)

四、内化作业

(从下面两题中选作一题)

1.学了课文《学与问》,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写一段话。(提示:要写自己真实的感受,写的时候可以联系一下自己的情况,那样会比较具体。)

2.模仿本文的写法说明一个观点。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政平街 电话:0519 - 86254570 邮编:21317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