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稿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2.引导学生凭借课本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在充分说理的基础上,谈出自己感想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出示奇观的图片,经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是怎么形成的?(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石块,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明确观点
1.如果水滴有精神的话,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相机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2.所以,作者在此提出了一个观点,是什么?(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这是什么修辞?
3.“那样”是哪样?你能放进去说一遍吗?
4.再把刚才同学的话改成陈述句呢?
5.既然意思一样,把“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换成“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好不好?
(是呀,反问句的语气更加强烈,可以把作者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因为议论文本身的作用就是表明作者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三、事例中感悟“滴水穿石”的精神
1.那你认同作者的观点吗?
2.可能有些同学还不敢认同,那没关系,作者还例举了三个人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在以论文中叫做——举例论证(相机板书)
3.自读第三小节,要求:找找作者例举了哪几个人。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到了他们身上那种“滴水穿石”的精神,圈画出来。(交流)
(1)①李时珍,目标专一:从小立志;持之以恒:翻山越岭、走遍、二十几年、不懈努力、终于
②通过之前的学习,你还知道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过程中的其他事情吗?
补充资料:
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访药材,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两人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李时珍说:“庞宪,趁着大好月色,我们把今天寻访所得记下来吧。”庞宪从行囊里拿出笔墨砚台,又搬来几块砖垒成桌子。李时珍把本子摊开,拿起毛笔,边忆边写……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爱迪生,目标专一:迷恋、毕生,持之以恒:孜孜以求、一千多项
补充资料:
有一次爱迪生做实验差点惹出祸端,他在火车上打工,由于热爱实验,就在火车上做实验,突然,火车急刹车,燃料到了,不久就着火了,火车一瞬间烧起来了,火车上的货物都烧掉了,车长知道后就打了爱迪生一耳光,让爱迪生失聪了,但是他不放弃,还是继续实验。
看了材料你想说什么?
齐白石,目标专一:始终没有停止;持之以恒:数十年、不教一日不闲过、仍然坚持、坚持不懈
补充材料:齐白石的画,解说
62岁时齐白石开始对虾写生,他在画案上放一盆活虾,在院子小池里养了虾,以观察虾的形状、水中游动的姿态,按照本来面貌画虾。66岁时,所画虾的后腿由10只减为8只;68岁,他的虾又一变:腹部小腿少到6只;78岁时虾的后腿只有5只;到80以后,他的虾真正达到了炉火纯青。
老师这里生动的事例放进去好不好?
议论文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语言具有高度概括性、简洁性。
书中例举完三个人之后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只有这三个人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吗?你还知道哪些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人?学习文章的写法,用两三句话简单介绍这个人。
所以作者说——(出示)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①其中的“滴穿”是什么意思?“顽石”是什么意思?
②三个引号起什么作用?
③这也是一句反问句,谁来读好它?齐读。
作者所选取三个人的事例是随便选的吗?
四、反面论证,强调“滴水穿石”精神
1.现在,通过三个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的证明,你们同意作者的观点了吗?(出示: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2.为了让大家更信服,作者还举了一个反面的例子,是什么?(雨水不能滴穿石块。)
3.雨水为什么不能滴穿石块呢?
4.你有没有过自己做一件事情没有成功呢?你是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哪一方面出了问题?以后你会怎么做呢?
五、得出启示,牢记“滴水穿石”的精神
1.所以作者最后告诉我们——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