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导航
-
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名师工作室>>备课室>>教学反思
-
望 湖 楼 醉 书 实录发布时间:2016-01-0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蒋青月
望 湖 楼 醉 书
江阴市城中实验小学 吴雪霞 蒋青月记录
- 填比喻诗句导入
- 填写带有比喻的诗句
- 揭题板书课题
(开篇紧扣本首诗的学习重点,学生初识比喻的妙处,为学习本首诗做好知识储备,集中学习的关注点。)
- 初读正音
- 师提供资料,学生了解创作背景,指名读。
- 指出背景资料中的重点:农历六月、望湖楼上、夏日西湖
- 初读2-3遍,要求通顺、流利。
- 指名读,正音。 (遮)
- 划分节奏读。(前四后三)
6、抄写一遍。(要求:12个字,看准确、坐端正、写清楚、有速度)
- 投影点评。“未”上横短,下横长。
(短短的四行诗,老师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读,正音,体现教学的扎实。让学生按要求抄写一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 理解诗意
1、提供方法让学生自学理解诗意。
一读(读注释)二想 三说(连起来说说)
2、交流诗意。
点评:第二行加入“但”,更连贯,再说一说。
三四两行,没说清楚。师追问:“卷地风”是什么风?“水相连”是什么情景?
小结:说意思要字字清楚,要把前后的意思说连贯。
指名连起来说,学生自己练说。
(古诗词的教学,最忌逐句串讲。由于这首词的意思浅白,贴近生活,学生易于理解,于是老师授之以渔,把读诗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充分开动感官自己去品味古典诗词中的意境和韵味。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
四、悟雨的特点
1、你觉得苏轼笔下的这场雨怎么样?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2、指名交流。板书:来得急 去得快 下得猛
3、小结:按顺序写的。
4、练习朗读,背诵
5、没有用“大、急、”怎么把雨大写出来?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这个环节中学生就是发现者,反复诵读中,探寻着这首诗中奥秘。)
五、悟比喻
1、诗中怎样比喻的?(3处)黑----、白-----、水-----
2、这3处比喻好在哪里?自由讨论
墨云翻:云黑,说明变得快。翻:写出了云滚滚而来的样子
白雨跳珠:雨滴乱跳,听到的雨声也很大,一阵急雨乒乒乓乓。(穿插朗读)
水如天:吹散了乌云,体会
- 小结:恰当地运用比喻,写出了雨的三大特点(读了再读,,放入句子中,齐读诗句)
- 默写整首诗,反馈默写情况。
(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基础上,结合对文本解读,引导比喻手法的运用,进而体会语言运用的精炼、巧妙,进一步感悟词的意境、情感。像这样凭借情境,让学生咀嚼诗句、品味诗句的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情味)
- 欣赏比喻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比作----,让我们看到了西湖独特的美。
- 运用比喻
1073年,苏轼前往富阳,写下《新域道中》
选择:岭上晴云批( ) 纱衣 絮帽
树头初晴挂( ) 铜钲 铁环
六、课外拓展 推荐阅读苏轼其他的诗。
(拓展诗词学习的渠道和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在具体环境中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