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导航
-
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名师工作室>>备课室>>教学反思
-
大胆取舍,返璞归真发布时间:2014-12-0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周玲
大胆取舍,返璞归真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开天辟地》是六年制小学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中的课文。本文讲述的是古代的一个神话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宇宙本来是混沌一团的,后来大神盘古凭借他的神力把天地分开。盘古死后,他的身躯又化生出世间万物。故事赞扬了盘古开创天地的功绩和崇高精神。
“教材是个例子”,无论何种体裁的文本,在回答“怎么教”问题上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努力通过教材文本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学会阅读和写作这一类文本的方法,并最终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以“神话故事”为例,从文体上说,每个神话故事中都有一个神奇的人物,一种神奇的力量,一些神秘的色彩,字里行间充满了想象的张力。从文字来说,神话大都语言形象生动。从流传方式来说,神话故事能够一代代流传至今,靠的是人民的口口相传,这就决定了她的内容经过了数千年历史的荡涤,洗去了艰涩难懂的内容,留下的是简单易懂,易于讲述的文字。在教授神话故事类的课文时,挖掘文字已经不是最主要的环节了,我们应该更多的把目光放在神话故事的来源和其中透漏的远古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所以在备课时我大胆的取舍,放弃对语言文字的深度挖掘,将矛头直指“神话”这一特殊文体的自身,围绕神话的特殊性展开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直击神话本质
纵观小学阶段十二册语文课本,写事的、写人的、写景的、想象、状物的、写书信的,可谓面面俱到,但是询问学生,最喜欢什么课文?神话体裁的课文占据首位。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神话类课文,如:《沉香救母》《哪吒闹海》《开天辟地》《普洛米修斯盗火》……这类课文,总是小学生的最爱。这样的文章,学生爱读却不会读。学生关注的仅仅是故事最浅显的内容,比如说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却从来不会思考神话故事这一文体与其他文体的本质区别。所以上课伊始我就通过谈话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了解“神话故事”的本源是“想象”。
(课前谈话)1.师:上课前,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几个问题。天上的星星是什么?月亮上是不是真的住着嫦娥?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回答
现在的科技这么发达,我们可以借助很多的先进工具去了解宇宙,解开这些谜团。
(导入)师:很久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孩子啊,坐在门前,仰望着天上的月亮,问爸爸:“月亮是什么呀?月亮上有什么呢?”你猜猜看,爸爸会怎样回答呢?
生:他们去想象,猜测,编故事……
3.小结、过渡:对。当遇到这些无法解释的问题时,我们的祖先就发挥丰富的想象,编出一个又一个故事,于是就有了美丽的神话。(板书:神话)
这个神话透出的核心词是“创造”,但神话文本的本质是“想象”,因此进入神话文本的通道最简便最有效的就是“想象”。通过“想象”进入文本,方能更好的领悟这个文本的“创造”。
二、巧用预习单,生成教学资源
自主学习,师随生动。
1.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神话故事——《开天辟地》(板书课题)。拿出手来写一写题目。(写到“辟”时出示空白板贴)“辟”啊是个生字,左边先写一个“尸”再写一个口,表示一个罪人跪着,右边是一个“辛”,也是它的部首,在古代指行刑时用的大刀。在古代的时候这个“辟”是什么意思呢?(生:砍)你再读读这个词语,现在“辟”又是什么意思呢?它既是这个神话故事的题目又是一个成语,咱们再来把它读一读。
2、师:课前老师发给大家一张预习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同学们的完成情况。(出示一张预习单,书写有误)看,这位同学想提醒大家注意“拢”和“竭”的书写。
生:他的“竭”写错了。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生:这个“竭”和“喝、渴”比较相近,换换部首就可以了。
师:对呀。来咱们一起来书空一下。记住了吗?
师:看精疲力竭这个词,谁能用拆字法解释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生解释。
师:理解的非常准确。“竭”就是力气用完的意思。(点击出示竭的意思)咱们把这些四字词语一起读一遍。
3、师:老师还发现xx同学的预习单完成得非常棒。看,他不仅收集了四字词语,还把它们端端正正书写在了田字格中,而且不论是字体大小还是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摆放都是恰到好处。让我们一边欣赏一边读一读这些词语。
这是课文的第一课时,生字新词的教学环节就毫无疑问的成为了一个必需的环节。但汉字音形义是分开教学还是整合在一起教,历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观点是,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假如生字较多较难书写,且预习不充分,则可以先过字音关;字义教学,穿插在文本细读中;字形教学,可随机而定,亦可巩固时处理。假如需要掌握的生字本就不多,且孩子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独立识字能力,则部分字词可以音形义同步进行。本课的生字教学,就是后一种选择。课文共十个生字,分别是“辟、斧、丈、厚、柱、拢、竭、液、肤”,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无论是音还是形都比较简单,所以我大胆采用开放式的预习单,将字词学习“下放”给孩子,让孩子提笔去写自己觉得难写的生字,动手去收集自己喜欢的四字词语。在课堂上以学生完成的预习单为生成性的教育资源,以学生在预习单上出现的问题(写错字)位切入口将难写的,易写错的生字讲掉,再联合整个词语用“化整为零、连字成词”的方法来理解生字、生词的意思。
三、巧分段,学习概括方法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小学生的软肋,要么不能做到简洁明了,照搬照抄课文中的原句。要么分不清楚哪些内容该留,哪些内容该删,要么就是顾前不顾后,很难快速把握重点。因此,教师的引领,就显得尤为关键。对于这个环节我是这样处理的:
1、师: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请你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读故事
2、师:都读完了吗?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呢?其实呢,所有的故事都可以用三句话把它讲清楚,(出示三个问题)
出示:为何要开天辟地?
如何开天辟地?
开天辟地之后又如何?
3、组织交流:
学生根据这三句话找出相对应的段落,教师相机板书:混沌一团、昏天黑地、开天辟地、猛劈猛凿、化生万物、改天换地
4、师:每个故事都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谁来把黑板上的六个词语连起来简要的说一说这个故事。(不要怕,老师会帮你的)
提示:最初的时候……,后来……,最后……
5、你看,多简单啊,这样非常简要的把故事主要内容讲清楚了。其实课文中也有一句话概括了故事的内容。快速把它找出来。(生找)它是课文的中心句,看看,他出现在课文的什么地方?起到了什么作用呢?那我们分段的时候就不能把它和第七小节分在一起。在第七小节后面画上双竖线。
6、小结:以后我们读到故事就可以用这样的三句话来概况主要内容,也可以尝试到故事中去找一找它的中心句。
中医讲究“对症下药”,学习亦然。针对学生这样的“学情”,我开门见山地就给学生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 所有的故事都可以用三句话把它讲清楚,那就是为什么做?怎样做?结果怎样?把这三句话讲清楚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也就明了了。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去读课文,找到对应自然段的过程其实就是梳理文章脉络的过程。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的意图就是让学生快速捕捉文本的重点信息,即通过“读成一个词”,来把握文本的重点,最后将这些重点用为什么做?怎样做?结果怎样?这样的三个句子串联起来就形成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的设计既引导学生轻松地理清了文章脉络,概括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向学生灌输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在概括时,学生从最初的畏畏缩缩到在老师的帮助提示下迟疑不决地概括主要内容到最后获得老师肯定信心大增,这一过程最重要的不是学生最后概括的有多么精彩,而是通过这个过程让他们意识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很简单,了解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把“为什么做,怎样做,结果怎样”这样简单的三句话连起来讲一讲。
四、循序渐进,抓住关键练习复述
1、师:(出示:讲述),为了让这则神话故事流传下去我们也要学会讲述它。你看看,这三部分内容哪一部分最简单、最好讲?
生:第一部分最简单。
师:你来讲。(强调第一句话不能少)
生讲第一部分。
师:他注意到了这句话(出现第一句,变成红色)。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这句话很重要。看,几乎所有的神话故事都是这样开头的。(出示这三个神话故事开篇第一小节,第一句用红笔标注)想一想为什么神话故事的开头要这样写呢?
生:因为这些故事发生的时间离现在非常非常久了。
师(追问):久到什么样子?
生:久到天和地都还没有分开。
师:简短的一句话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所以,同学们讲神话故事的时候,这句话不能丢,它是故事的背景。
2.师:剩下的两部分,哪一个比较难讲?
生:第二部分比较难讲。
师:那今天我们就迎难而上,练习讲好这一部分。一个故事要讲清楚,它的主要情节不能少,先读一读2-5小节,哪些情节特别关键?用笔画出来,多读几遍。
生读一读,画一画。
交流:师:你觉得哪些是主要情节?
生:盘古见身边有……大鸡蛋破碎了。(相机出示句子)
1、你为什么觉得这里很关键?
生:他写了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
师:抓住他的什么方面来写的?
生:抓住动作来写的
师:是的,我们来看看写了哪些动作。(点击动作变红)我们来学学他的动作。老师这儿有一把凿,一把斧,谁来演一演左手持凿,右手握斧。(指名学生持和握)怎么劈?怎么凿?指导学生做好动作。猛劈猛凿,你来做做这个动作。(学生做动作)
师(指导动作):还不够用力,再劈!把手抡起来,从前往后,用力砍下去!
生做动作
你们会做这个动作了吗?我们一起来,(引导学生带着动作读好这句话)真棒!再来,(学生再读)过程非常漫长,再来一遍(点击出示填空)
2、师:这个主要情节记住了吗?从这个主要情节中我们了解到盘古是这样开天辟地的。
近年来,关于“复述”这一要求我们似乎走入了一个误区。很多课文都要求复述,绝大多数老师都将复述这一要求下放到了课后,总是在下课前,用那么半分钟草草布置任务:课后请同学们复述这个故事。但是具体怎样复述?复述的具体要求又是怎样?相信很多老师自己心中也只是一本糊涂账,导致很多孩子用背诵课文来代替课文复述。《新课标》中指出复述就是运用自己的语言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复述课文应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我们必须理解和记忆课文,并读懂每个句段的意思以后,才能恰当运用课文中,生动的语句,层次清楚地把一段话或一篇文章复述下来。《新课标》中对复述的要求也很明确(1) 复述必须在熟读课文的情况下进行。(2) 要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态度自然。(3) 能正确地反映文章的意思,不漏掉主要情节。(4) 语句通顺、有条理,能恰当地运用作者的语言和自己的语言。对于中年段的学生来说,抓住主要情节是复述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所以这节课我就将“主要情节”这一概念单独领出来,领着学生去感受什么样的情节才是主要情节,通过感受主要情节里的关键词语,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比如课上就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这一主要情节中,我就紧紧扣住几个动词“持、握、猛劈猛凿”,让学生拿着道具表演动作,我反复提示、纠正令学生能更准确地“还原”盘古的动作。学生一遍遍表演的过程,何尝不是对主要情节的一次次巩固呢?在将故事中的几个主要情节集中记忆之后,学生面对我给出的一组图片和提示语,经过充分的练习,也能够很好地将课文复述出来。由此可见,复述也应该有方法指导,只要指导得当,完全可以在课内完成复述任务。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