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导航
-
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名师工作室>>备课室>>教学反思
-
同课异构,精彩纷呈发布时间:2014-12-0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王菽霞
今天观摩了工作室成员的两堂研究课,形式是同课异构,内容是《李时珍夜宿古寺》。由于两位教师不一样的解读,不一样的策略,因此,让人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精彩。
王老师的课堂,脉络清晰,细腻灵动。主要体现在这节课的流程就似一棵树,以“苦”为枝干,引导学生依次品读“啃粮食”“写药方”两件事,在生生、师生互动中体会到写人叙事类文章的写作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这些悟得的写作方法犹如大树的枝桠,向四处伸展开去,比如动作描写处,王老师领着学生驻足赏析,一个“你从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体会到了什么?”激起了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欲望,让李时珍这个人物形象深入学生心田,并在体悟基础上让学生带着动作读,而对于学生的动作表演教师又能相机评价指导,使学生在反复纠正自己的动作中对人物品质有了更透彻的感悟。再如环境描写,王老师能透过文字解读到作者选景的精妙,她让学生思考“山风和猫头鹰”给人的感觉,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充分体会到了李时珍一心为民,不畏任何艰苦的高尚品质,在这基础上,王老师还创设了语境让学生进行小练笔。这两处的驻足赏析,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也让听课者与细微处一见教师的匠心。
陈老师的课堂重心下移,解读独到。重心下移主要体现在:一、陈老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给学生批注的方法。二、围绕一个“苦”,让学生细读两件事,并写下自己的批注,然后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边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边体悟人物的高贵品质。解读独到主要体现在她对文中的环境描写不仅解读到了对人物的烘托作用,还解读到了其蕴含的时间顺序以及作者对这种时间顺序的写作方法。遗憾的是受时间限制,没有进行小练笔的训练。
同课异构,更能彰显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力。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