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导航
-
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名师工作室>>备课室>>教学反思
-
《月光启蒙》教学实录发布时间:2013-05-2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谢晓丽
《月光启蒙》教学实录
执教:武进区星韵学校 袁丽
年级:五年级
实录整理:政平小学 谢晓丽
(上课)
师:今天要学习的是——(师指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月光启蒙)
师:知道这篇课文的作者孙友田在文章里写了什么吗?
生:作者写了母亲为我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和猜谜语。(师板书:歌谣 故事 童谣 谜语)
师:(小结板书)这篇文章作者在月光下听母亲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和猜谜语。每当作者铺开纸,准备写下自己的童年时,这句话就从他的心底流淌出来,你会读吗?(出示: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生读。
师:在这句话当中,你关注到了哪个词?
生:我关注到了“永远”。因为童年不可能是永远的,但是他却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师:告诉我,永远有多长?(没人回答)什么叫永远?
生:没有尽头。
师:就是一辈子。你来读。
生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师:你还关注到哪个词?
生:我还关注到了美妙。因为我觉得我们的童年有些人觉得并不美妙,可是作者却说他的童年很美妙。
师:什么叫美妙?
生:逐字解释就是美得妙不可言。
师:又美好又奇妙。你有问题了吗?
生:为什么作者觉得童年夏夜是美妙的?
师: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其实要完整地回答出来却不容易。如果把这个问题回答好,那就说明你把整篇文章读懂了。把语文书打开,请同学们拿着笔,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为什么作者觉得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读到这里,就想一想:这里给我美妙的感觉了吗?找到一处就打一处符号。
生自由默读,思考并圈划。
师:我们来交流好吗?谁第一个来?
生:“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我觉得这里的环境描写写得非常美丽,觉得环境描写很好。
师:也就是在作者的记忆当中,夏夜的景色永远是美丽的。继续交流。
生:“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流。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母亲的声音是甜甜的、美妙的,所以作者觉得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
师:在作者的记忆里,作者的声音永远是那么美。
生:“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在作者的眼里,母亲的身影永远是美妙的,像玉石雕像一般。
师:在作者的记忆里,母亲的样子很美,他找到了一处。还没有没同学找到别处的,也是母亲的样子的。
生:“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
师:这里也是,在作者的记忆中母亲的样子也很美。再继续交流。
生:“民谣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这是咱种的花生呀。”从这里我看出母亲对我的爱很浓,所以作者觉得童年夏夜是美妙的。
师:你真了不起。找到这里了。她说作者整个童年当中,作者都被一种感情包围着,那是什么感情?
生:母亲给他的爱。
师:对呀,这种爱也让我觉得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还有吗?还有什么美妙吗?
生:“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家,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因为母亲能够用歌谣和童谣把故乡的爱给了我,很奇妙也很美妙。
师:也就是说在这样的夏夜里,作者有一份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样的感觉也是很美妙的。
生:母亲坐在身边,篱笆小院里,有柔和的月色,感觉气氛很美妙。
师:气氛非常清幽、美好。刚才同学们交流了很多很多,在作者的记忆当中夏夜的环境是美的,母亲的样子是美的,母亲的声音是动听的,母亲对我的感情是美的,母亲给我唱歌谣童谣,讲的那些神话故事,给我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也是美妙的。接下来咱们就走进作者的描述当中,看看他是怎样把这种美妙的感觉传递出来的。好不好?我们先来看看作者对母亲样子的描写。(出示两段话:1、……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2、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师:自己先练读一下,呆会儿请同学来读。
生练读。
师:谁来读?
生读。
师:同学们,我在读作者对母亲外貌描写的时候,我发现作者虽然没有写到母亲的眼睛啊,鼻子呀,嘴啊,可是仍然让我们感觉到很美。说说看,为什么?
生:因为他把四周的景色描写得都十分美好,所以让我们感觉母亲也十分美丽。
师:什么景色?
生: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师:你注意到这里边有?
生:柔和的月色。
师:下面的话里面呢?
生:此时明月已至中天。
师:这里也有?
生:景色。
师:也有月光。他写了月光,把母亲笼罩在月光之下,挺美的。
生:月光给我纯洁的感觉,所以母亲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也很美丽,很纯洁。
师:是这样的感觉。还有吗?
生:作者不仅写了景色,还把母亲比作一尊玉石雕像。我们都知道玉石很美的,所以觉得母亲也很美。
师:玉石有多美呀?
生:晶莹透亮。
师:玉石是晶莹剔透的。还有吗?
生:母亲在干草堆旁搂着我,说明母亲很慈祥,慈祥的人一定也很美。
师:母亲对我很慈爱,慈爱的母亲是美的,像玉石雕像的母亲也是美的。还有吗?有没有注意到作者母亲的衣服?
生:作者写了母亲换了一件白布褂子,母亲穿的衣服很朴素。
师:朴素也是美。有没有补充,对白布褂子?
生:我觉得用月光映衬衣服,显得母亲很美丽,冰清玉洁一般。
师:母亲穿的不是白纱裙,而是一件洗得干干净净的白布褂子。从这件白布褂子上我们似乎还能闻到白天晒过的清香。你看,作者写母亲的外貌,没有精雕细琢的去写,只是写了她的一件白布褂子,只是写了她像玉石雕像,就把母亲那种朴素的、圣洁的美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我们来一起读好它。
生齐读两句话。
师:我看刚才同学们读的时候,眼睛当中似乎都能够看到母亲的样子了。母亲的样子美,声音也很好听,刚才有同学交流到有这样一段话。(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芳香的音韵。)
生读。
师:刚当我在读的过程当中,有没有发现这句话有没有一点像诗啊?我把它变一变,变成诗。先练一练,读读。
师:谁来把这种诗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
师:一个男生能读得这么好,不容易。谁还来读?
生读。
师:读得很好,干嘛不举手呀!这样的声音,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这样声音想听吗?听吧。(播放音频,唱的两段歌谣)
师:什么感觉?
生:真的像三月的和风。
生:像小溪的流水。
师:接下来的一位同学会说什么?
生:轻轻的。
生:轻柔的。
生:柔美的。
师:但是作者用了一个非常非常特别的形容词。哪个?
生:芳香。
师:为什么觉得特别?
生:因为花朵才用芳香来描述,为什么这里用芳香来描述声音呢?我觉得很特别。
师:芳香应该是闻到的气味,可是这里作者却用来形容声音,谁来说说为什么?
生:我觉得芳香应该是作者的比喻,将她的声音比作花朵,有种淡淡的清香。
师:声音怎么能比作花朵?
生:我觉得是在这声音当中包含着母亲对他的爱。他好像闻到了母亲对他爱的芬芳。所以他才会这样形容。
师:这是你的理解。谁再来交流?
生:我觉得母亲的声音很迷人,也是迷人,所以作者觉得母亲的声音充满香味。
师:声音和花香都是迷人的。谁再来交流?
生:母亲的身体上散发的香味。
师:刚才同学们进行了交流,也许是夏夜的草木香,也是是她身体散发的清香,和她柔美的声音糅合在一起,给了作者特别特殊的感觉。于是他听到的声音完全变成他闻到的香味呢!从这个花香读出了他深深的陶醉。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评价建议:这一片段当中,有作者写作手法的渗透,即通感。但是教师在此环节中从始至终没有提到这个概念。由于是高年级,对于这种概念是很有必要提一提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法修辞知识的建议中也提到“涉及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指导与点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
师:刚才许多同学找到,在这个月光下,母子的感情也很美。在这里最能体现母子间感情的就是猜谜语那一段。同桌两个人角色朗读一下。
生分角色朗读。(猜谜语部分)
指名同桌朗读。
师:(相机评价母亲很紧张。还可以做什么动作?)听着同学的朗读,我也想读了。谁来做我的儿子?
师生表演。
师: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母子情深。
生:我感觉很俏皮。也感觉母亲对孩子很温柔。
生:虽然母亲表现出是骂儿子,但是其实对孩子的宠爱。
师:刚才这段话中表现出母亲对孩子的宠爱。这份爱是没有任何缘由的。同学们,在月光下,这样的景,这样的人,这样的音,这样的情,糅合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永远地定格在作者的记忆深处。所以作者在开头就感叹。什么呀?
生齐: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师:然而给予作者最多最多滋养的是母亲唱的那些歌谣、童谣。在我们文章当中,列举了五首歌谣和童谣。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哎,我读到哪句话的时候就想笑?读到什么地方,辛勤的劳动是那么美?读到哪里,又觉得对生活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呆会儿我们来交流。
生自由读。
师:你最喜欢哪句?
生:我读到“小老鼠,上灯台……”这里想笑。
师:为什么想笑?
生:因为老鼠本来是怕猫的,在这里却还要抱个狸猫去哄它。
师:这哪里是哄啊,分明是要把小老鼠的胆吓破。对不对?你还喜欢哪句?
生:我还喜欢“毛娃哭,住瓦屋。……”这句。因为这里节奏美,这喜欢。
师:噢,你喜欢这里的节奏。还喜欢哪里?
生:我还喜欢“月儿弯弯像小船……”我觉得这段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说“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
师:你看到什么了?
生:我看到原来是瓦屋,后来变成一幢幢高楼大厦。
师:对啊,一幢幢楼房正集起来了呢!其实,这楼房不仅仅盖在云南,还盖在哪?
生:在作者心里。
师:仅仅在心里就够了吗?将来还会盖在自己的家乡。你还喜欢哪一首?
生:我还喜欢“月亮出来亮堂堂……”
师:为什么呢?
生: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我觉得很风趣。
师:为什么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就觉得很风趣呢?
生: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真的会脆吗?
师:这其实是妈妈劳动的一种赞美。你肯定没有夏天的傍晚收过衣服。如果你在夏天傍晚收衣服的话,衣服的确有些脆脆的。谁来讲?
【评价建议:这里充分地体现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虽然有点偏,不过老师也很珍视学生的独特理解,充分运用教师的教育机智来解决问题。一名好的老师不仅知识渊博,而且生活经历也丰富, “问渠哪得清如,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教师,更要如此。】
生:我喜欢“小红孩,上南山,……”我也觉得很有趣。因为小红孩做的干饭,小狗在吃,小猫在看,而老鼠却非常的着急,居然在那里啃着锅沿儿。
师:你看到了老鼠那个馋样儿。你们看,这个老鼠可可怜了,一会儿抱个狸猫来吓它,一会儿在一旁干着急。这些歌谣、童谣同学们都很喜欢,那么在你心里,它们是一种怎样的艺术呢?能不能用一两词来形容形容?
生:有趣,风趣。
生:幽默风趣。
生:快乐的。
生:滑稽搞笑。
师:滑稽搞笑没有幽默风趣好。其实在文章当中有一句话对这些民歌民谣做了赞美。能不能找到哪句话?
生:“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师:在作者眼里是这些民歌民谣是——
生齐: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
师:像这样的民歌民谣还有很多。我就找到一首。我们试着填填看。(出示:牵牛花,爬高楼,高楼高。爬——,树梢长,爬——,东墙滑,爬篱笆,篱笆细,不敢爬,蹲在地上吹喇叭,嘀嗒嘀嗒嘀嘀嗒。)
师:像这样的民歌民谣很多很多,冯骥才就这样赞美道——(出示:民间文学就是老百姓的情感载体,它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半,永远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而像这样的民歌民谣给我的滋养是不识字的母亲带来的。所以作者最后说——(出示:)
生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师:在我度过的无数个夏夜里,母亲给我讲了无数个故事,唱了无数个歌谣和童谣。所以作者说——(出示:)
师:孙友田长大之后,成为一名煤矿工人,他生活得非常非常辛苦。但是,他白天劳动,晚上就坚持写作。就这样写啊写啊,他后来成为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向读者表达对生活、对爱的理解,而这一切都是不识字的母亲给他的,所以作者说——
生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最后一自然段)
师:学到这儿,这篇课文就要学完了,这篇课文写了一个夏夜(板书)发生的事,但是这些歌谣、童谣,故事、谜语,真的是母亲在一个夏夜里给我唱给我讲的吗?那是什么?
生:是母亲在每个夏夜都唱歌谣、童谣,讲故事的。
生:母亲不是在一个夏夜给他讲故事唱童谣歌谣,不然作者不会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师:其实这一个夏夜也许是无数个夏夜的代表。我们来一起想象一下:也许那是一个月光清幽的夏夜——
生配乐读:“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唱起了动听的歌谣。”
师:也许那是一个晚风徐来的夏夜
生读“母亲给我讲嫦娥……竟是个神话的世界。”
师:也许那是一个萤火纷飞的夏夜
生读:“明月已至中天,……从天上引到人间。”
师:那是一个草木纷芳,蛙声一片的夏夜,母亲说——
师生合作读猜谜语部分(师读提示语,生读话)
师:就是那样一个一个的夏夜,作者把它变成一个夏夜写了出来。所以这一个夏夜啊,浓缩(板书:浓缩)了作者的整个童年(板书:整个童年)。许多年过去了,有一些人,有一些事,有一些景被忘记了,但是有一些东西却永远永远地留在了作者的记忆深处。
生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师:作者永远不会忘记什么呢?同学们有很多话想说,课后把想说的话写下来。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教学评价:整篇课文,教师围绕一句“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贯穿始终,从而看出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很准,文本挖掘得也很深。整个教学过程很流畅,学生们的表现也很积极,应该说还很成功。但是,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却有自己的思考:一方面,从学生年段考虑,这是小学高年段的课文,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虽说是散文,但是写人记事也不离其中。所以了解事情梗概是很必要的,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做到了这一点,课开始就让学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我觉得对于高年级的教学,要让学生进行扎实的听说读写训练,虽在课堂中涉及到这四方面可是觉得做得还可再扎实些,例如可以把前面交流的时间缩短,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来写话,当堂练写比课后去完成效果要好得多,教师也可以针对性地指导点拨。最后,学习一篇文章,应该关注作者的表达方式,《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可以这本节课中,教师似乎忽略了这一点,对这方面的关注度不够。总之,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堂四十分钟的课,教给学生的实在有限,只有在备课时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这样才能达到高效的课堂。再次感谢为我们上课的老师和孩子们。】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