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导航
-
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名师工作室>>备课室>>教学反思
-
由“文体意识”想到“文本解读能力”发布时间:2013-05-1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王菽霞
由“文体意识”想到“文本解读能力”
王菽霞
蒋岳庆 老师的“小学说理文如何教”,不仅让我读到了 蒋 老师的文体意识,更让我读到了 蒋 老师深厚的文本解读功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解读作为阅读教学的初始步骤,作为阅读教学具体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最能体现一位语 文 老师的基本素养和文学功底。没有准确的文本解读,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难以给孩子正确、高屋建瓴的引领。 蒋 老师从文体特点出发,既进行了课前的“静态文本解读”,又关注了课堂的“动态文本解读”,让文本的“文、道、质”同构共生,走进学生心灵。同样,他对文本的解读行为,给了我一些思考。
一、对文本解读,实现从“替”到“参”的主体转换。
现在,一些教师经常用教参替代自己对文本的解读,缺少自己与文本的阅读对话,文体意识模糊,因此,目标设计不清晰,教学设计无方向,所以难以实现文本育人价值的最大化。 蒋 老师在教学《学与问》时,就能紧扣说理文的文体特点进行自主解读,比如文中提到“说理文的教学有其独有的特征:理为主线,贯穿全文;自主提问,辩论明理;举例论证,叙议结合;联系生活,建构意义。认识、掌握、运用这些特征对于说理文的教学而言就是抓住了‘根本’,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此类文体教学的独特魅力。”那么,如何能实现从“替”到“参”的主体转换,其实,我们只要把参考资料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来看待。作为阅读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引领者,教师把握着阅读教学中的方向和灵魂。拿到一篇教材,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首先用自己的经验、情感、生活理念去解读文本,然后再实现资源的选择、沟通和信息碰撞。
二、在文本解读中实现“儿童立场”的具体化
教育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应经常用新课程的理念来关照自己的日常实践,真正在常态课中践行新课程理念。我们知道,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尊重学生已有经验,尊重学生生活体验。我们就要通过每天的具体教学把“儿童立场”得到真正体现。我们首先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所以在备课前,就应该首先“读懂”学生。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已有经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让文本价值的解读更有针对性、更具体。比如, 蒋 老师在文中提到“说理类课文的课堂教学容易‘冷场’。因为此类课文一般缺少扣人心弦的情节与生动活泼的语言,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缺少审美趣味的对接,不易引起他们的喜爱。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师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改变观念,相信学生的能力,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其次,教师要改进教学策略,找到突破点。让学生自主提问就是此类课文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这段话可以看出, 蒋 老师关注了学生对此类文体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态度,于是,他对症下药,采用了最适合文体特点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体验中得趣、明理、得法。
三、明确文本解读的具体内涵。
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曾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真。惟之通彼此,譬如粱与津。”解读文本就是要解读文本的文、道、质。“文”即为文本表现或反映客观事物的语言文字,“道”即文本的思想内容,“质”即连接“文”与“道”的成文法则,表达规律。具体地说,就是既要解读文本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也要解读文本的教育价值,即认识价值和发展语言的价值,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困难,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阅读文本。 蒋 老师在教学中,不仅关注了《学与问》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也抓住了文本的教育价值,那就是本文的“理”,同时还通过让学生体验、争辩、举例说明等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的语言,使说理文的“形”与“质”真正地扎根于学生的心田。
学着 韩雪屏 先生说:“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读者各自与文本的阅读对话在前,师生之间以文本为中介的教学对话在后,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延伸。”要想摆脱教参来独立解读文本,目前的我还真的需要努力。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