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翰墨飘香>>课题研究>>研究过程>>教学设计
四年级的软笔书法课
发布时间:2007/6/22 0:00:00   点击:   来源:武进政平小学   录入者:陈松鹤

四年级的软笔书法欣赏课

武进区政平小学    陈小英

一、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

三、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四、教具准备

学校的书法长廊、书法练习的各种用具。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学习软笔书法,那这节课将对中国书法艺术作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带学生到书法长廊)

(二)学习长廊里的书法知识。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1)古文字系统

甲骨文——钟鼎文——篆书(打出古文字各体幻灯)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冶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2)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 ,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汉末时的曹操就非常欣赏当时书法家梁鹄的作品,章草兴于汉章帝年间,故名。以上所讲的几种字体均属于古文字系统,是一个以象形为主的初级的书法阶段。狂草(连绵草)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这几种是今文字系统的典范(请学生自己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2、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1)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 。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2)今文字(在讲授之前请学生说一下自己对古文字形式特征的认识?自己都见过哪些今文字?)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然后自己再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作品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进而得出: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姿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4、简单的点画练习:

三、课堂总结。

 

 

 

 

 

 

 

 

 

 

学习“上、非”字

武进区政平小学    陈小英

教学目标:

1、学写基本点画“左尖横”,了解其来源,并适当结合初步鉴赏.

2、培养细心读贴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复习“平横”、“一”、“二”

2、对上次的书写作一下评讲。

二、学习新笔画“左尖横”、“竖”

1、左尖横:空中逆峰,收笔时同横画,但一定要注意它的弧度。

2、竖:竖画横落笔,推---转正笔锋---行笔---收笔---------收。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这两个笔画。

三、学习“上”、“非”的字形结构

1、上:

  1)观察上在米字格中的位置、笔势。

  2)注意横细竖粗,字形要稍扁。

2、非:

   观察“非”字的字形结构。

(1) 字形为梯形,左右三横在一条斜线上,而且一横比一横长,起笔、收笔一横比一横结实,粗壮有力。

(2) 两竖起笔与收笔都一高一低。

(3) 两竖中间不能太松。

3、老师范写。

4、学生练习写。(放古筝音)

四、评析学生的作品。

五、教师作课堂总结。

 

 

 

 

 

 

 

 

 

 

学习欧体的“短横、左尖横”

武进区政平小学    陈小英

教学目标:探究横的变化及其不同横画的书写方法。

教学准备:毛笔、毛边纸、墨汁,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欣赏美术字。你见过哪些美术字啊?你能说说这些美术字的特点吗?

(投影仪)出示艺术字体综艺体“三”,提问:这个字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从笔画名称、笔画长短、笔画粗细上观察。

由三个横画组成,三个横画长短和粗细完全一样。

指名学生回答后再问:那么在欧体楷书中的三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揭题《横的变化及其写法》

二、探究横画的变化及其写法

出示欧体楷书“三”字。提问:你觉得在楷书中,哪个横画最能影响整个字的美观?

指名学生回答,并要求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回答后,对学生的想法予以认可。

1.      回顾复习长横的写法

先让学生说说横画在书写时的注意点。(粗细均匀、左低右高、收笔略大形成点状。)出示运笔过程图,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先向左逆锋起笔,继而向右下轻顿,再提笔向右行笔,在长度适当时向右上角轻提笔,而后向右下重按,最后向左回锋收笔。

学生可按老师演示进度,同时在毛边纸上练习。

2、认识短横与尖横

那么是否第一第二两个横画也会影响字的美观呢?

教师在演示,将第一第二两个横画写得跟第三横一样,让学生观察,你觉得怎么样?

教师再次演示,将上面两横写得短一些,让学生观察并与勤礼碑上的三字比较。

引导学生得出,第一第二两横的长短确实会影响字的美观。但各横的运笔方法和笔画的粗细变化也影响了字的美观。使学生认识“短横与左尖横”等不同的横画。

教师强调:如果将各个横画都写得一模一样,也就像刚才的美术字一样,过于呆板和统一了。因此在书法中,我们常常在书写相同的笔画时,将笔画写成粗细长短方向上有一定的变化。这样一来,有时可以将横画写得较短,有时则可以将横画的起笔处用露锋起笔,使起笔处比较尖。像这样的横画,我们分别称之为短横和左尖横。

2、指导短横与左尖横的写法

鼓励学生比较长横与短横的区别:主要是运笔的长短,运笔过程长,就是长横,运笔过程短则为短横。

教师进行讲解示范。学生按教师示范进度,试练写短横。

同上,鼓励学生比较短横与左尖横的区别:主要是起笔的不同,短横以逆锋起笔,而左尖横则直接露锋起笔继而向右行笔。

指名学生上台试着示范。然后教师针对学生的示范作适当补充。并要求学生试练左尖横。

4、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在汉字的笔画中,我们为了避免将相同的笔画写得一样,可以在笔画的长短,运笔方法上进行适当的变化。可以使汉字更加美观。

四、作业点评

对巡视中发现的优秀习字和病例,进行点评。对优秀的进行表扬,对不足的进行鼓励。

六、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教师并作言语激励。只要同学们能坚持练习,相信我们的进步一定会很快。每个同学都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字。

 

 

 

 

 

 

 

 

 

 

 

 

 

 

学习“玉、力”

武进区政平小学  陈小英

教学目标:

一、     学习笔画“右尖横”和“玉、力”两个字。

二、     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较高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复习“横”的写法。

2、          复习“竖”的写法。

二、学习新的笔画。

1、提:起笔同横画相同,由重到轻慢慢提笔。

2、点:半侧点起笔,提回收。点的要求:有头有尾、有背有腹。

3、横折钩:重点讲解:(1)提笔(2)按下(3)转正(4)向里折下。

钩:向外、向里、向上出钩。

4、学生练习。

三、学习“玉、力”

1、学习“玉”

1)三横的起笔要一个比一个结实。

2)字形要小,横细竖粗。

3)点要饱满。

4)让学生讨论“玉”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学习“力”

1)横要稍微斜一点。

2)折应往里收,注意角度要适中。

3)钩的动作要果断。

4)撇要长,送笔尖。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书写。(伴奏)

5、师评讲,并讲一些书法家成才的故事。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政平街 电话:0519 - 86254570 邮编:21317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