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翰墨飘香>>学习培训>>个人学习
个人学习
发布时间:2007/6/22 0:00:00   点击:   来源:武进政平小学   录入者:丁丽丽

个人学习

徐丽亚

学习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脑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普及了。在大家尝遍了电脑高科技给人们所带来的各种方便的同时,一些人疑惑了:孩子们要学的门类太多,还有必要让他们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去苦苦练书法吗?将来的社会用得多的是电脑,电脑打出的字要多漂亮有多漂亮……对这种想法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书法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它以汉字为载体,涉及语言、文学、历史、美学等方面,又与音乐、美术相通。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继承这一传统,练好中国书法。在指导时如能从趣味性、知识性的角度给予指导,能使学生增长很多知识,达到知识与技能共同提高的功效。另外,有重点地选择一些历代名家作品给学生以直接赏析指导,可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从而激起学生继承发扬民族传统的决心与信心,激发爱国热情。

学习心得:正如佛门坐禅诵经是和尚尼姑们必经的过程一样,学书中,临帖是伴随 你始终的一个很基本的学习方法,并非小时才临帖。要学好书法,非临帖不行。在各种艺术门类中,恐怕没有比书法传统色彩更浓的艺术形式了。

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累积有五千多年的优秀遗产,任何书家,都只能在学习和继承先人的前提下创新自立。学书法,就得临帖。临帖,最初又分摹、临、读几个阶段和内容,在学习深入甚至进入了创作时,这种慕、临、读的阶段性界限不存在了。但其方法和内容还是很有实用意义的。摹指摹仿,在学古碑帖时,有以薄纸蒙在上面照样摹写,又有后 来的所谓描红,事先把字形印于纸上,学生再以笔蘸墨填写;临则是一 种看写、照写方式,在白纸上照碑帖进行练习,其书写的字形大小不一定按 原帖的规格;读帖指看帖,这种看,即有浏览观赏的意味,更需细细啄磨、入手眼、记乎心,达到离开碑帖而可以临于纸,除得其笔意外,得其风神。三种方法各有所得,缺一不可。临池摹写看来是一种死功夫、笨功夫,然而又是极需持久坚持的一种方式。熟能生巧、熟才能化于心变为己用,这极像读书学习的背诵一样。当然,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 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所以我们又赞成以临为主。

   读帖则是一种心功,这种功夫看似轻巧,实际比手的训练更难,它是一种默临、默记,是一种揣摹,是 实现从钩、摹、临的入帖到得其字帖的神韵、势度、用笔、行气或结构 布局技巧的出帖之道。此外,读帖又意味着博览,扩充视野,开阔 眼界,避免狭窄的和机械的临写。在创作阶段,读帖,又可使自己更多地了 解各家各派书风,从而融会贯通选择己道,创立自己的风格。实际上,读比 临、比写都要多得多。读可以破万卷而临摹再多,于几千年累积的优秀碑帖 ,也不过凤毛麟角,书道中的厚积”——读,非同小可。

    我国历代书法名家向来注重临帖的功夫,以至到了如颠如狂的境地。唐太宗为一国之主,学书也做到皆须古人名笔,置于几案,悬之座右,朝夕 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王羲之说自己学书时,临摹钟繇和张芝的字二十多 年,把可以找到的竹叶、树皮、山石和木片都用尽了、至于绢、纸、绉纱等, 反反复复地用,也不知用了多少。宋代书家米芾每天都要把晋唐的书法真迹 摊在桌子上,眼手不停地临学,晚上把这些真迹收藏在小箱子后才能安睡。 我国现当代书法家沈尹默先生提倡学碑能不涉于僻,学帖不能流于俗 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从欧阳询、褚遂良入手,遍习晋、唐的二王、智永、 虞世南、颜真卿等名家,以后又至北魏、汉碑,宋元的苏黄米赵,成为代表 我国五四以来书法成就最高的一代大师。可见,学书中的入帖苦功,是 如何也省不了的。大家大入,小家小入。所谓的入门并不难 并不见得,并不信得!话说回头,我说临帖于书法有不无牵强,就是说这不只是小孩子的事、入 门者的事,而是贯彻始终的事。就这一点意义看,书家就是永远长不大的孩 子,一辈子,都得老老实实地临帖。入门需临,变体也需临。明代书画 家文徵明日临万字,至老不渝,这种精神和启示,是值得崇尚的。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政平街 电话:0519 - 86254570 邮编:21317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