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学习材料
【蒋军晶的课】:《桥》 作者:浩友玉汝
一、引入、多音字教学
师:用比较的方法阅读、交流,不仅可以多篇文章,一篇文章内也可以比较,句与句之间比较。今天我们来学习《桥》这篇课文,课文大家都已经读过了。有些字大家未必读准了。
(师出示句子)
①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将要退休的老汉。
②竟没人再喊,100多人很快排成队伍,依次从老汉身边跑上木桥。
③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上跳舞,人们又疯了似的折了回来。
④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但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⑤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地奔出来,势不可挡。
⑥竟没人再喊,100多人很快排成队伍,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学生读得很小声,有的默读。老师提示:拜托,读出声音来,让耳朵听到自己的声音。
学生习惯性地齐读,老师提示:用自己的速度读,不要齐读。
【呵呵,学生爱齐读的习惯,对公开课的老师来说,可真头疼!根本读不出味来,老师很郁闷!】
师:你有没有看出根据什么把它们组合在一起?
(前面两个多音字学生都能自己分辨,老师也想让学生自己悟出:什么情况下 “奔” 念第四声,结果费了很多功夫,学生都答非所问,只好老师自己讲解:“奔”念第四声时,表示有目的、有目标地跑。)
二、
师:下面,大家来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这些句子是讲什么的?
(师出示短句)
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变大了,像泼,像倒。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地奔出来,势不可挡。
③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上跳舞,人们又疯了似的折了回来。
④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
⑤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⑥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⑦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⑧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⑨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⑩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生:朗读句子,一人一句(师指导句子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应该与当时所处的情境相符合)。
师:这10句话都在哪里?找出来,在课文里画出来,不作讨论,静静地做自己的工作,找完了,举手示意一下,……呵,还得等一会。找到之后,我们发现,这些描写洪水的句子分布在文章的各个部分。集中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句子写出了当时的洪水很大。
生:这些句子都描写了洪水来临时的场面。
生:这些句子写出了洪水非常凶猛,当时情况非常危险。】
【三明听的状况,学生有3种答案:①都有标自然段;喜欢没理由;②都是写洪水的;③按时间顺序。这时,老师的引导就很巧妙:既然都是写洪水,我完全可以这样写: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又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第一种,喜欢没理由。
生:用了更多词语,写出洪水的凶猛。
生:用了比喻。
生:用了拟人的手法。
生:第二种更单调。
师:(幻灯片中闪动同一手法的句子,然后让学生简单讨论。老师的鼓励很有意思:来,我从这里走到最后排,看最后一位同学会不会举手。一直看着、指着那位学生慢慢走过去,那位学生终于举手了。学生简单说手法,然后就读。并没有下面这么精彩。)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些句子是对当时环境的描写。是环境描写(师板书),那么,在这些句子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
生:我最喜欢的是这一句“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因为这句话写出了这次的洪水非常大,把整个村庄都淹没了,一个村庄竟然成了一个水世界。
生:我最喜欢的是这一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狞笑”这个词写出了洪水到来时的那种恐怖的感觉。“狞笑”是一种拟人的写法。
师:类似于这样的拟人的写法还有的,你发现了吗?
生:我最喜欢的是这一句“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踩着人们的腰”,“放肆”这个词写出了洪水丝毫不会顾及人们的感觉,疯狂地往上涨,也体现了洪水的恐怖。
师:请你读一读这个句子。(生读)
师:你读得还不够放肆,再读。(生再读,全班一起读,读出洪水的放肆)
师:总而言之,这样的环境描写,让我们感觉到此时此刻是非常危险的。你觉得老支书是个怎样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中。
生:英勇、伟大。
生:临危不惧。
生:党的精神。
师:是什么?
生:奉献。
生:无私。
师:老师不说,你们都知道了。但是我觉得老支书的精神没那么简单。读读《诺曼底号遇难记》,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共同点。
师:故事听完了,大家有没有发现《诺曼底号遇难记》与《桥》这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讨论以下,……每想清楚的先听一些别人说。先放下手,我知道你们都想说“舍已救人”,重复别人的人,非但得不到表扬,还会得到提醒。
生:惊慌的人群。
生:灾难突如其来。
生:都在晚上睡觉的时候。
生:都淹死了。
生:勇于牺牲。(学生手舞足蹈)
师:但是有感觉了,手舞足蹈,很有信心的感觉。两篇文章也有细微的差别。举手太快,先放下,找到一个地方,还可以找第二个地方,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生:党员很风光。
师:很崇高。
生:第七自然段。
师:我很欣赏,从文本中来。
生读“拥戴”,师:为老百姓做了很多事。如果没有威望,别人会理他吗?
生:威严。
生:儿子站在哪?
生:揪出来。
师:在细节中比较,走进人物。
师:继续比较《在柏林》、《雪夜》《窗》,内容上确实没有共同点,但蒋老师觉得它们确实很相似。
生:都有人去世。
生:安静。
生:感人。
师:结尾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进入可怕的孤独。
师:进入可怕的孤独?我回去好好消化一下。(众笑)有没有出人意料的感觉?《在柏林》,有什么是你没想到的?老师想实验一下,谁来猜一下结尾?……出人意料、情理当中,这些文章就是“小小说”。
组织学生比较两种写法的共同点:吊人胃口。课就结束了。到这里已经足足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了。这让人感觉到,“群文阅读”需要学生有较高的素质,否则很难实现预定的目标,课堂也精彩不起来。
以下是博客原文,会比三明的精彩些。
生:都描写了危险到来时的周围的环境与气氛。
生:里面用了一些意思相同的词语来表现当时人们的惊慌恐惧。
……
师:大家说得很好,在这两个故事中,结局也很相似,在船长和老汉的组织下,人们都顺利脱险了,但是,他们采取的方式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船长的话警示了大家:谁敢抢在队伍的最前头,一枪打死他。
师:很好,船长的威胁震慑住了大家。那么,在《桥》这个故事中,老汉有没有以死亡威胁大家?
生:没有。
师:那他是怎么做到组织大家有序逃生的呢?再读课文,思考讨论。
(生默读思考,深入讨论,归纳原因)
生:文中写到“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是大家都拥戴的,说明平时他为村民做了不少好事,所以大家信任他,会听从他的安排。
生:“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老汉像一座山,这个比喻让我感觉到老汉当时很镇定很坚定,给人一种安全感,也是一种威慑。
生:老汉很早就站在木桥前,以身作则,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老百姓也不是傻子,他们看在眼里。
生:老汉冷冷地:“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这也是一种威胁。(一生嘀咕,退党那么可怕吗?总比死好)
师补充:很好,对于党员来说,退党是一种耻辱,只有违反了党的规定,犯了重大的过错,才会面临退党的威胁。因此,老汉的这句话无形中威胁着一批党员。
生:老汉让儿子排在队伍的最后面,这是最有说服力的。
……
师:在没有枪的威胁下,老汉却能组织好村民逃避洪水,那是因为什么?
生:老汉平日受人拥戴
生:以身作则,置生死于度外。
生:大公无私
师: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使得老汉能够顺利地组织好村民逃生。下面,我们要从形式上进行研究,课文是怎样写的?
单词成句,单句成段,很特别
(班里1-27号同学起立,分段朗读课文,老师强调朗读要注意情绪,学生朗读后,老师及时给予指导、评价。)
师:刚才27个同学读,读的时候我发现一个特点,课文的句子特别短,有27段。平时蒋老师说,我们写作文一般是3-4段,但这篇文章有27段,那么,这样的分段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如果蒋老师把这篇文章合并成几段,一字不改,会有什么不同呢?
(生读,自己体会)
生:合在一起后,好像没那么紧张了。慢慢读下去,没什么感觉。
生:段落多了,读起来有一种紧迫感。
师:很好,这样的短句,这样的单句成段,营造出了当时面对危险时的紧张氛围。因此,我们要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决定如何分段。
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
师:再把这篇文章改一改。(把句子中的“小伙子”改成“他儿子”,其他不改变。)
老汉顺手从队伍里拖出一个小伙子(他的儿子),骂道:“你还是个党员吗?你最后一个走!”老汉凶得像个豹子。
小伙子(他儿子)狠狠地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一边。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终于,只剩下他和那个小伙子(他的儿子)。
小伙(他儿子)竟来推他:“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儿子)推上了木桥。
师: 这两个版本,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生:喜欢修改后的版本,因为这样可以让读者更清晰地明白小伙子就是他的儿子。
生:喜欢课文的版本。文章最后才交代任务关系,让人感到很意外,非常吸引读者。
生:喜欢课文的版本。读到结尾时感觉很震撼。
生: 喜欢课文的版本。过程中不写出父子俩的关系,突出了老汉把儿子当做一名普通的小伙子。
生:课文的结尾耐人寻味。
师:综合以上同学的讨论结果,我不得不明示这篇文章的体裁,这是一篇小小说,也可以说是微型小说。这种题材的特点就是:设置悬念,结局意外。(师板书:小小说 微型小说 设置悬念 结局意外 耐人寻味)
师:今天,蒋老师带来了四篇小小说,但都去掉了结尾,大家通过阅读前面的内容,猜一猜小说的结尾会如何。
(师分发小说:《在柏林》《窗》《雪夜》《最后一只乌鸦的最后一句坏话》,学生自主阅读,猜测结尾。)
1.《在柏林》
老师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生猜测结尾:①老兵会责骂两个小姑娘②小姑娘是老妇人的女儿③老妇人和老兵是夫妻。老师帮助学生从文中找证据,判断猜测的正确与否,然后出示真正结尾。学生听完后很吃惊,有些陷入了沉思。老师及时补充背景资料,让学生对那段历史有个简单的了解,更好地理解文本。
2.《窗》
学生猜测结尾:①窗边的床位只有濒临死亡的病人才有机会躺,此时这位病人窃喜于自己可以拥有这个床位,却不知道自己已经面临死亡了。②这位病人是盲人,他看不到窗外的美景。老师出示真正的结尾:他看到的是一面光秃秃的墙。听闻结尾,学生发出了长长的感叹,结局确实出乎意料。
另两篇小说由于时间关系,留待课后探究。很多学生下课后围住老师,想知道另外两则小说的结尾,有学生表示很喜欢小小说,想了解从哪里可以找到小小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