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行为构建阳光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 |
教材解读 | |
教师的 眼光 | 本节课侧重于让学生感知列举的基本思考过程和方法,初步积累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根据情境图,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题意的同时,激发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探索并运用列举的策略作铺垫。教材分四步引导学生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1、通过“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你能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题意;2、通过“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启发学生想到要找出所有不同的围法;3、明确要求学生“你能先列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找出面积最大的长方形吗?”从而使他们借助教材给出的表格,完整的经历列举的过程,初步掌握列举的方法;4、最后教材进一步要求学生回顾曾经运用列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引导他们再次体会列举的策略价值,加深对列举策略应用过程的认识。
|
优秀学生眼光 | 教材给出的情景图,让学生意识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不能一下子得出,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其中。好的学生能很快想到:要想知道怎样围的面积大,就要把符合条件的围法一一列举出来,并通过对不同围法的比较找出使长方形面积最大的围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高效的找出所有围法,是需要学习的重点。
|
其他学生眼光 | 根据题意,需要学生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是关注的重点。首先需要明确,不能直接找出“面积最大的长方形”,所以需要把可能出现的情况一个一个的找出来,只有找到所有的可能,才能从中找出面积最大的长方形。这是为什么需要“一一列举”的缘由。
|
教学目标 | ||
第一课时
| 1、经历用列举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重复、不遗漏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答案。 2、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 |
教学 重难点 | 能对信息进行分析并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能不重复、不遗漏、有条理地列举,解决实际问题。 | |
教学准备 | 课件、学习单 | |
教学过程 | ||
环节 | 教学过程 | 阳光课堂 理念阐述 |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我们从三年级开始,已经学习过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画图等策略。学习新的策略时,我们是先想办法解决问题,发现有针对性的或者特殊的思考方法、手段,从中认识、理解新的策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通过自己解决问题,学习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探究解题,认识策略。 1、理解题意。 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说说例题的条件和问题。 提问: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 ①用22根1米的木条围长方形就是围一个周长是22米的长方形。 追问:周长是22米的长方形,他的长和宽可能是多少? ②长可能是6米,宽是5米;长8米,宽3米…… 追问:你是怎样想到的? ③根据长方形的周长是22米,可以知道长方形的长加宽的和是11米。(板书) 引导:根据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这个长方形花圃有几种不同的围法,要求“怎样围成的面积大”,该怎么办呢? 指出: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成长方形,说明长方形的周长是22米,长和宽都是整厘米数。因为周长22米的长方形可以有不同的围法,所以要解决怎样围的面积最大,我们需要把所有的围法找出来,再求出面积比一比。 2、探究交流,形成方案。 提问:那你准备怎样找到这些不同的围法呢? 结合交流引导学生理解: ①可以用小棒代替木条围一围,找到不同的围法。 ②可以在方格纸上画,把不同的长方形画出来。 ③用计算的方法,找出不同的长和宽。 3、自主探究,交流评价。 引导:那现在就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找到不同的围法,看看可以围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并记录结果。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同桌交流。 学生操作,同桌交流。教师巡视,选择资源。 交流:你找到了哪些长和宽都不同的长方形?(交流中比较发现,不管用哪种方法找,其实都是找到长加宽等于11米的长方形)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结果,呈现交流: ①用画图的方法画出长方形的。 ②没有找全长方形,有遗漏的。 ③找全了但是没有顺序,比较乱。 ④有重复的情况(长和宽搞反了)。 ⑤不重复,不遗漏,有序找出长方形的长与宽。 交流评价:你觉得谁的方法更好一些? 指出:找长和宽时,可以从宽是1米开始,有序的一个一个找出不同的围法,到宽是5米,长是6米为止。这样就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小结:像这样按一定的顺序,不重复、不遗漏的例举可能的结果,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叫做“一一列举”。(板书) 引导:下面请同学们也用这样的方法,按一定的顺序一一列举,把所有长方形的长和宽填入书中表格内,并计算出对应长方形的面积。 4、观察比较,感受规律。 引导:仔细观察这张表格,比较一下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长方形的面积,看看什么时候面积最小,什么时候面积最大,你有什么发现? 提问:当长方形周长一定时,长和宽怎样变化,面积会越来越大?什么时候面积最大? 指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当长方形周长一定时,长和宽差越大,面积越小,长和宽越接近,面积越大。 5、回顾反思,认识策略。 引导: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今天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提问:回顾这个过程,你有哪些体会或认识? 指出:有些实际问题,我们不能直接得出答案,需要根据条件按顺序一个一个的列举可能的结果,得出问题的答案。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称为一一列举,这是我们今天学习和掌握的一个新的策略。 补充:在列举时,我们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列举,这样可以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通常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式来一一列举。 追问:刚才这一一列举的策略具体是怎样做的?(列出表格,有序列举) 6、丰富体验,加深认识。 引导:我们已经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了这道题,并且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那现在回忆一下,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没有运用过这样一一列举的策略呢?在哪运用过?想到就和大家说一说。 交流可能出现的情况: ①一年级时学习10以内数的分成,是从小到大一个一个列举的。 ②二年级时编写乘法口诀,从1乘几开始一个一个列举。 ③计数器上几个珠子,可以表示几种不同的三位数,3张数字卡片组合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④用若干个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 …… 指出:这里都是我们以前曾经用过的一一列举的例子,今天我们通过解决问题,明确了这就是一一列举的策略,同时还知道了像例题这样列表有序列举,可以使列举过程更清楚、准确。 三、练习巩固,应用提升。 谈话:既然我们以前就在学习当中运用过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一些问题,那么通过今天进一步的学习,你能更熟练的运用好这一策略,做到有序列举,更好更快的解决问题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1、完成练一练。 (1)完成第1题。学生阅读并独立完成。 交流:下面哪些时刻也会发出铃声?你是怎样确定的? 说明:我们可以根据条件中每隔40分钟发出铃声的规律,继续一一列举到16:00,然后看一看下面哪些时间出现在列表里。 (2)完成第2题。说一说应该怎样搭配。 交流:你是怎样解决的,一共有多少种搭配?能说说列举的顺序吗? 引导:你还能在“今日供应”上按这样的顺序连线搭配吗?试一试。 交流:你是怎样连线的? 追问:能不能先选素菜来搭配呢? 指出: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来搭配,但都要做到有序。 2、做练习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是怎样列举的。 3、做练习七第2题。 学生读题,自己打√,确定答案。 交流问题结果,呈现自己列举的表格,说明列举过程,确定答案。 4、做练习七第3题。 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每一种邮资的付法可以用几枚邮票?那你想到可以怎样有序列举、解决问题了吗?独立完成,交流不同的列举方法。 四、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是一一列举策略?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些什么?还有哪些收获或体会吗?
|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到所有的围法。把学生在操作中不同的围法展现出来,既能进一步突出“围法是多样的”,又能把他们的思维从无序引向有序,初步体验有序列举对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充分展现课堂中资源生成的过程。
把课堂还给学生,完全利用学生资源的呈现,通过比较,使他们体会到“有序”的重要性。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实实在在的经历过程、掌握方法。
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能使列举的策略意义得以凸显,并能使学生感受到只是之间的联系与延续,也有利于学生初步掌握列举的具体思考方法。
对以前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发现“一一列举”一直陪伴着我们,让知识的生成变得具体。
不同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学生在不同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策略的价值,巩固应用策略的方法,丰富运用策略的经验。体现阳光课堂的生成性。
| |
板书设计 | ||
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一列举 周长22米 长+宽=11米 (不同围法) 列表 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列举(按一定顺序列举) 连线 ……
| ||
教学反思 | ||
一节好的阳光课堂研究课必须围绕重难点,有针对性的突破,这样才会有好的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节课上,我觉得给学生回顾策略的时间和空间少了点,虽然在教学中我注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本课容量较大,在某些环节我还没有很好地发掘学生的内驱力,导致学生来不及细想。要真正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学得愉快,首先还需教师从观念上转变过来,多引导,少包办。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应该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发现。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在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知识和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加强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敏锐的洞察力。在这节课中,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我没有能够机智地抓住,把它们作为课堂资源来及时调控课堂教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