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武进区政平小学 王菽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布卢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因此,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是颓废的。只有课前精心的理性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的精彩绝伦。
一、概念的解读
1、预设是什么?
预设就是“事先筹划”。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上课要有准备,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它是建立在对教材深入地解读和对学生准确的分析上,是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所做出的设计。课前预设应该是理性的,静态的,是教学规划实施的蓝本。课前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则转换成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实际流程的可行性就越强。
2、生成是什么?
生成就是教师对课堂上的“新情况”所表现出来的教学机智。即指课堂中依据学生的现场思维成果或疑难问题,及时调整预设的教案而重新生成的教学流程。生成的契机和成果因师而异,因文本而异,因课堂中师生互动的程度而异,也因师生与文本对话的深度,广度及厚度而异。因而,它是一个具有勃勃生机的,独一无二的,无法复制的智慧碰撞过程;是充满灵性的,动态的,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作。
二、理性的预设,为灵性的生成铺路
1、了解学生,预测学情
商家讲究“市场预测”,据此能避免商业投资的盲目性。如果备课时教师也能讲究点“学情预测”,则能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因为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动态生成的起点,教学中无视学生的特征,只能使教学事半功倍。预测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已有知识水平诸多方面客观、准确、深入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通过个案调查、座谈问答及出预习题等方式予以实施。“学情预测”还理当包括对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的了解,由此最大限度地开发教学资源,让存在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当中的教学资源充分、自如地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
2.研读文本,把握教材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即教材,是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因此教师预设时必须投放“精力”关注文本,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将文本改造,转化成课堂教学流程、环节和活动内容,这样才能避免课堂天马行空的生成。游走于文本之外的对话,虽然生成的场面热热闹闹,但文本都不知所踪,还谈什么心灵对话,潜心会文呢?
例如在解读《卧薪尝胆》一课时,老师让学生说说对课文中角色的感受,让老师始料未及的是有些学生竟语出惊人。
生1:我觉得越王勾践恩将仇报,吴王放他一条生路,他最后却灭掉了吴国。
生2:我觉得吴王不是一个骄傲的人,而是一个善良的人,他不是不听谋臣的建议,而是心慈手软,所以没有灭掉越国。
生3:我觉得越王勾践心狠手辣,吴王没有灭掉越国,他却灭掉了吴国。
……
师:很好,你们的视角真是与众不同!能结合课文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值得大家学习。
这位老师真是“太爱、太尊重学生”了。纵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他只能是“哈姆雷特”。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抓住主体“哈姆雷特”,将他“读懂”,在这基础上,学生才能谈得上对文本有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感悟。多元理解而不离文本,个性飞扬而不随心所欲,思维驰骋而不胡思乱想。
3、多种策略,多元导向
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在预设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进行多种考虑,主观上努力穷尽各种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学生也才可望获得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的学习享受。如在教学《拉萨的天空》一课时,组织学生讨论“作者把拉萨的天空比作什么?”教师预计到学生一读课文就知道把天空比作蓝宝石这个答案,但比作“水,窗帘”有一定的难度。正因为如此,教师的预设就直扑重点,天空的美是通过丰富的想象表现出来的,并又据此作了具体的设计:如有学生直接找到答案,则直接组织讨论;如学生一时回答不上,则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作深入思考。在此基础上,或许学生能找出把天空比作“窗帘”这个答案,但比作“水”学生若回答不出,则要让学生读“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作链接思考。这样的多维预设及导向,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服务意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能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灵性的生成,让理性的预设生辉
1、耐心倾听,期待生成。
课堂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交流要彼此信任、默契,教师微笑而耐心地倾听,往往能闪现出学生独到的见解。教师要努力转变自己的角色,“倾听着的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用微笑的沉默与耐心的倾听展示教师新的形象,俯下身来,走进学生的心灵,把自己看成是教学活动中的一员,充分给学生表达与展现的机会,让学生走上舞台的黄金分割,展现自己最靓丽的风采。这样的倾听也是一种精彩、一种智慧。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对文中的“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有的学生说:“这句话是说荷花太美了,美丽的图画也不如它。”有的说:“是说画家的本领太大了,把荷花池画活了。”有的说:“这句话说连画家画的图画也不如这一池荷花” ……教师在耐心倾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得出体会:这句话是说荷花池风景美丽。学生无论用任何语句和方式能表达出荷花池美丽,就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那学生的活跃性就能体现,就有“生成”的话题。
2、心灵碰撞,演绎精彩
“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语文课堂最富魅力、最富激情,“她”充满着心与心的交流与碰撞,“她”是一种无不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诗意境界。我们必须努力使自己的课堂充满着人性的展示和发展,充满着感情的交融与碰撞。我们教师要在富于变化的课堂上,温柔而动情地拨动学生那富有灵性的心弦,让课堂时刻焕发出教学的灵感,演绎出生成的精彩。
如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时,我发现班中平时上课最活跃的小刚这节课似乎一直在思考着什么。就问“小刚,你有什么问题吗?”小刚挠挠头皮,说:“我一直不明白,村子里的人他们自己也可以挖井啊,为什么一定要等毛主席来帮他们挖?”我一想,这个问题提得多好啊,通过这个问题也能使学生感受毛主席对人民的恩情。随即把这个问题抛还给学生“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挖井是很累的,那些老人小孩根本就挖不动。”
师:“对,许多年青人都去当兵了,老人和孩子挖的确不行。”
生:“村里人只是用手来挖,会很难挖的。”
师:“是啊,有可能乡亲们没有挖井的好工具。”
生:“他们自己挖会挖不到水的。”
师:“讲得多好啊!村民们很可能自己找不到水源。”
这一过程中,就是因为我发现了学生的反常举动,才引出了“乡亲们自己为什么不挖井”这个问题。通过师生心灵的碰撞,擦出了智慧的火花,得出了乡亲们自己挖会遇到的种种巨大困难。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
3、捕捉契机,启迪智慧
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课堂教学情境是丰富而千变万化的,常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而这恰恰可为教师教学个性、教学艺术的呈现提供可贵的空间和极大的自由度,同时更可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创造多指向、深层次的可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所思所想的契机,以及在教学推进过程中不断表现出来的思维火花,将教学及时地调整,不断地推向理想境界。
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的过程中,当师生共同沉醉在李白和孟浩然分别的场景中时,学生朗读“岸上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很多男生都情不自禁地学起了沙鸥的叫声,这出乎我的意料,可是我没有指责学生不守课堂纪律,而是引导孩子们分男女生读古诗,在女生深情朗读的时候,男生配上沙鸥的离愁别绪的叫声,于是学生都默默地沉浸在这美好的境界中了。朗朗的读书声和着点点的沙鸥的叫声相谐生趣,学生的感想让人心动。
语文课堂中,预设与生成应该实现最高程度的统一,理性预设不充分的课堂不可能是高效率的课堂,而没有灵性生成的课堂不可能是人性化的课堂,充分的理性预设能为生成提供宽广的平台与深厚的知识背景,即时的灵性生成能为预设增添灵动的色彩和跳跃的节奏,在我们小学语文的课堂上,让“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