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生大课间开展民间体育活动的实践研究
政平小学 韩琪
摘要:本研究对组织学生大课间开展民间体育活动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学生开展民间体育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培养团结互助的合作意识及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同时极大的拓展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弘扬民间传统体育文化。
关键词:组织 学生 大课间 民间体育活动
大课间活动是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在课间操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新型课间活动形式,内容上比原来的课间操丰富活泼,形式多样,练习强度适宜,它不光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力,也对学生紧张的学习氛围起到了良好的调剂作用。但目前还没有组织学生在大课间开展民间体育活动的研究。民间体育活动项目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自创自编、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体育活动。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项目开展简便易行,运动技术简易上手,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娱乐性和游戏性,改变传统大课间的枯燥无味,有效提高学生活动兴趣,拓展小学体育课程资源。为了更好的推动民间体育活动的开发利用,促进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发展,更好的推广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我们将在探索论证民间体育活动进入大课间活动的意义和可行性的基础上,利用学校教育机会,在政平小学为期8周的实验研究,望能为民间体育活动引入学校大课间活动提供实践参考和理论依据。
一、组织学生大课间开展民间体育活动的意义和可行性分析
1.民间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意义
图1 实验前学生对民间体育活动的兴趣及参与情况
性别/人数 | 喜欢/有兴趣 | 不喜欢/没兴趣 | 经常参与 | 偶尔参与 | 从不参与 |
男 176 | 43.4% | 6% | 29.9% | 55.7% | 14.1% |
女124 | 40.2% | 10.5% | 26.7% | 56.1% | 17.2% |
2.大课间开展民间体育活动的可行性
基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体育活动的内容可由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决定,为民间体育项目走进大课间提供了条件,同时,民间体育活动符合中小学生的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需求,是学校拓展体育教学内容的重点。民间体育活动还具有简单易行,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集趣味性、娱乐性,集体性于一体。通过实验前的调查显示,有43.4%的男生和40.2%的女生对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十分感兴趣,29.9%的男生及26.7%的女生经常参与民间体育活动,只有6%的男生及10.5%的女生表示不感兴趣,由此可以看出,民间传统活动符合学生运动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小学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同时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对于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便于开展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易开展合作竞赛,推动学校体育广泛全面发展。因此,在体育课改深入的今天,挖掘民间体育活动的资源,大力开展民间体育大课间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是切实可行的。
二.民间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实践研究
1.指导思想坚持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知道思想,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充分培养学生对民间体育活动的兴趣及参与锻炼意识,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牢固的基础。结合常武地区民间体育活动的资源及学校体育教育实际,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促进大课间活动规范化、常态化,推动中小学民间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
2.实验对象与方法
(1)实验对象
xx小学五六年级全体学生民间体育大课间活动。
(2)实验方法
根据实验需要在xx小学五六年级开展为期8周的民间体育大课间活动实验研究。实验前后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方式对五六年级的学生就民间体育活动的兴趣、大课间活动兴趣、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等相关内容进行调查分析对比。
3.民间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组织实施
(1)为了确保民间体育大课间活动实验的顺利开展,将活动进行以下阶段划分第一,准备充足,精心设计:
(1)统一调整时间,将大课间的活动时间统一规定为30分钟,使大课间活动的时间得到充足的保障。
(2)由于实验时间有限,且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决定在五六年级开展实验,所以根据因地适宜及合理的运动负荷量,只选取了部分民间体育活动项目作为我们的活动项目。
(3)器材方面,一些较为简单的器材等都由老师和学生亲自动手制作,铁环等则由学校统一画好图纸定做,统一购买皮筋、毽子等。
(4)根据学校的场地实际情况及练习内容,将各班大课间活动场地进行固定的划分,保证大课间活动各班的有序进行。
(5)大课间活动由学校领导,行政班子统一领导,体育教师负责指导和实施,正副班主任负责管理实行。
(6)对参与大课间活动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要求负责老师熟悉民间体育活动的规则和方法,体育教师更要求体验每一项民间活动项目,掌握其中的特性,从而能够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在体育课中要求对开展的民间体育活动项目进行技巧讲解,技能技术教学。
图2民间体育大课间活动内容安排表
班级 | 第一周 | 第二周 | 第三周 | 第四周 | 第五周 | 第六周 | 第七周 | 第八周 |
五(1) | 踢毽子 | 跳长绳 | 滚铁环 | 打陀螺 | 花样跳皮筋 | 打沙包 | 跳房子 | 打弹珠 |
五(2) | 滚铁环 | 踢毽子 | 花样跳皮筋 | 跳长绳 | 跳房子 | 打陀螺 | 打弹珠 | 打沙包 |
五(3) | 跳长绳 | 滚铁环 | 踢毽子 | 打沙包 | 打陀螺 | 打弹珠 | 花样跳皮筋 | 跳房子 |
六(1) | 打陀螺 | 花样跳皮筋 | 滚铁环 | 踢毽子 | 打弹珠 | 跳长绳 | 跳房子 | 打沙包 |
六(2) | 花样跳皮筋 | 跳长绳 | 打陀螺 | 滚铁环 | 踢毽子 | 打沙包 | 打弹珠 | 跳房子 |
六(3) | 打沙包 | 打陀螺 | 花样跳皮筋 | 跳房子 | 滚铁环 | 踢毽子 | 打弹珠 | 跳长绳 |
第二,实施阶段:民间体育大课间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分成若干各小组,由正副班主任及班干部带领进行,有专门的学生负责借还器材,并且做好登记工作。学生下课后由班干部负责分组集合,检查出勤情况,汇报给班主任后,统一由正副班主任带领学生到活动场地,由专门的体育老师进行负责,体育老师负责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并在练习过程中进行指导和监督,引导学生更好的完成相应的动作技术,调节活动气氛。在活动过程中,要求班主任老师等尽可能的参与到活动之中,与学生一起在运动中体会运动的魅力。每次活动时体育老师会提出相应的目标要求,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勇于突破,尽早达到目标。每天每周提出的目标都是不一样的,开始的头两周,每个项目的要求会相应的较低,但随着日积月累的练习,目标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给学生不断的挑战,增强他们的练习兴趣,培养他们坚持不懈、勇于拼搏的意志品质。同时,教师在每天大课间结束后也会根据某一项目或多个项目进行反思、总结,发现其中的问题,及时纠正,更好的完善民间体育大课间活动。
第三,提高完善阶段,组织参与大课间活动的相关老师及部分学生代表对整个大课间环节进行分析讨论,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不断的反思,根据讨论结果对实验方案进行不断的调整。
三、民间体育大课间实验活动的效果分析
图3民间体育大课间活动前后学生兴趣调查
有兴趣 | 无兴趣 | ||||
时间 | 总人数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开展前
| 300 | 101 | 33.7% | 199 | 66.3% |
开展后
| 300 | 214 | 74.7% | 86 | 25.3% |
从图3可以看出,开展民间体育大课间活动之前学生对课间活动感兴趣的只有101人,占33.7%,无兴趣的却有199人,占到66.3%,开展实验后,学生对民间体育大课间活动感兴趣的人数达到了214人,占到74.7%,无兴趣的人有86人,只占到25.3%,这说明,民间体育大课间活动在学生中开展之后,学生在大课间中锻炼的兴趣有了很大的提升。说明民间体育大课间相比于传统的课间操,更能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更加适应体育课程改革,能更加有效的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真正满足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的锻炼要求。
图4.大课间活动学生心率对照表 | ||||
年级
| 课间操 | 打陀螺 | 花式跳绳 | 踢毽子 |
五年级
| 80-98/min | 120-135/min | 124-145/min | 102-125/min |
六年级 | 77-90/min | 118-130/min | 125-149/min | 100-120/min |
由图4可以看出,传统课间操五年级学生活动的心率在80-98/min,六年级学生心率保持在77-90/min,可见运动的强度是很小的。而民间体育项目活动的心率,打陀螺五年级心率在120-135/min,六年级在118-130/min,花式跳绳心率五年级在124-145/min,六年级在125-149/min,踢毽子心率五年级则在102-125/min,六年级在100-120/min,运动强度能够达到中等的强度,能够达到大课间活动的基本运动量,民间体育大课间活动与课间操相比,效果明显。
图5.实验前后学生身体素质情况
时间段 | 年级 | 50米平均成绩 | 立定跳远平均成绩 | 实心球平均成绩 |
实验前 | 五年级 | 9.30s | 1.45m | 7.4m |
六年级 | 9.12s | 1.53m | 7.9m | |
试验后 | 五年级 | 9.22s | 1.51m | 7.8m |
六年级 | 9.01s | 1.58m | 8.5m |
由图5可以看出,试验后学生的身体素质都有明显的提高,说明了民间体育大课间活动相比传统的课间操更有利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因此,民间体育大课间活动更有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
图6实验前后民间体育运动技能情况
时间段 | 年级 | 一分钟跳绳(平均) | 一分钟踢毽(平均) | 铁环绕圈 |
实验前 | 五年级 | 162 | 32 | 2 |
六年级 | 177 | 39 | 3 | |
试验后 | 五年级 | 178 | 38 | 3 |
六年级 | 186 | 47 | 4 |
由图6 可以看出,经过民间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学生的运动技能都有所提高,达到良好的健身效果,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图1至图6的结果显示,民间体育大课间活动确实有效的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不仅如此,民间体育大课间活动以班、组为单位进行的集体性活动,每个活动项目都是学生自主参与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选择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及创新精神;民间体育大课间项目基本都是集体项目,需要学生以集体为中心,相互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心理能力及社交能力,明显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民间体育大课间活动要求班主任老师等于学生一起参与,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活动,加强了师生的交流合作,使师生关系转变成朋友性师生关系,加强了师生的交流与合作;民间体育大课间活动把民间的一些体育活动贯穿融入到学生的校园生活文化中,既丰富了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又陶冶了情操,充实了精神生活,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在开展民间体育大课间活动实验中进行多次访谈,大多数学生认为民间体育大课间活动项目具有多样性、娱乐性、简易性,改变了传统课间操的枯燥单调,愿意参与其中,而大部分老师及家长也认为民间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实行改变了学生原先的厌动情绪,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固的基础。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开展民间体育大课间活动,改变了原来单一、枯燥大课间现象,学生在大课间活动的兴趣大有提升,民间体育活动项目丰富,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开展个人及集体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较大的发展,使学生在欢快的运动氛围中释放学习的紧张压力,愉悦身心,同时,在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活动中极大的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团结合作的意志品质。将民间体育活动的项目引入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能够传承民间体育文化,有助于民间体育活动资源的开发及应用,丰富了学校体育课程资源,使学生的体育活动有了跟多的选择,更大的兴趣,更积极的参与其中。尤其是像乡村小学,体育资源器材等比较匮乏,民间体育大课间活动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加以推广,使孩子们能更好的享受体育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从传统课间操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报.2005
【2】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践研究.2002
【3】中小学开展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的研究
【4】体育活动的改革思路.体育学刊.200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