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新模式下实现有效教学,打造阳光高效课堂
阳光高效课堂是一种以生为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和多元评价的教学行为。江苏省南京市程桥高级中学在教育形势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背景下,通过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反思和总结,对毕业学生和现代社会对新型高素质人才需求之间突出矛盾的考察和反省,学习借鉴改革创新先锋校的可贵探索和有益做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利用我校优秀校园文化、四型校园和阳光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可贵资源,锐意改革、勤于实践、及时总结、加强管理、不断完善,初步打造出一套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合我校校情、具有程中特色的新课堂改革的道路。
一、阳光高效课堂的阐释
“阳光”取其形容词义,即“积极开朗、充满青春活力的”;“高效”,即“高效率”和“高效益”。对于知识与技能目标来说,它强调在单位时间内的达成度,达成度越高,效率越高;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来说,它强调单位时间内的收益,收益越多,体验越深,效益越高。
“阳光高效课堂”是指通过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调整教与学的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构建一种以生为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和多元评价的教学行为。
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如何在“激趣——引探——巧练——发展”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下实现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呢?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和研究,我认为只有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是有效教学,才能打造好高效课堂。具体是:
一、激趣导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二、引导探究,尊重学生对知识建构的主体性。
三、基本训练,突出学生对知识和能力掌握的基础性。
四、延伸发展,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
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只有全方位实现课程目标,打造高效课堂,才能更好的实施新课程。打造高效课堂,必须要实现有效教学。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和研究,我认为在“激趣——引探——巧练——发展”这个模式下实现有效教学,主要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
一、激趣导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伊始,能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过来,就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导入也是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望入手。激趣导入的方法很多,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一是创设合理的情境导入。
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激发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度,提高其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平均分”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个“春游”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准备分发各种食品和水果,虽然食物的数量不同,分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种情况是学生生活中很容易碰到的,所以他们也很乐意参与到情境之中来开展活动。
另外,教材中很多单元都有主题图,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主题图来设计一些合理性的有利于教学的情境导入新课,吸引学生参与活动。
二是设置趣味性的悬念导入。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间知道结果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很好地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开展人脑(教师)和电脑(学生操作计算器)竞赛。让学生随便报一个数,看谁先得出这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通过竞赛,老师的大脑快。学生纳闷,难道老师有秘诀。“这里有什么秘诀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谁不想获得这个秘诀呢?带着悬念,师生共同进入新课的学习。
三是编排有趣的故事导入。
小学中低年级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引人入胜故事,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组织教学可就轻松多了。例如:数学分数大小比较时,用孙悟空分西瓜的故事进行导入,猪八戒弄来一个西瓜,孙悟空说:我们师徒四人,每人吃这个西瓜的四分之一。猪八戒接着说:西瓜是我弄来的,我肚子也大一些,应该多吃一些,我应分得这个西瓜的八分之一……“这里的1/4和1/8谁多呢?”问题也就顺利成章地出来了。中低年级老师要能根据教学内容,编排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导入新课,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是设计幽默的谈话导入。
在“学生喜欢的老师”调查中发现,教师的幽默、诙谐排在学生喜爱理由的前列。学习是创造性的活动,也是辛苦的活动,教师幽默的导入能将学生轻松带进数学课堂。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可能性》时进行了这样的一段谈话:
师:同学们,摸过奖吗?
学生:摸过!
师:中过奖吗?
生:中过(有的说没中过)
师(走近中过奖的学生,惊喜状):祝贺你,你是哪只手摸中的?握握你好运气的手,把好运气传递给我一些,好吗?多么亲切,多么轻松的谈话。谁不愿意跟你一起学习呢?
当然,还有问题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等多种激趣导入的方法,只要用得恰当,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引导探究,尊重学生对知识建构的主体性。
学生的知识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习”得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参与过程,知识必须经由学生用自己的科学方法检验后才能获得。“知识必须经由学习者自我尝试错误后进行同化,再经认知冲突自我调适后获得”。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时要重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着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例如: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一课中,教学35+37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边列竖式计算,一边讲计算方法,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按照新程理念可以先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理解5根加7根是12根,其中10根可以捆成一捆,一共是3+3+1=7捆,所以35+37=72。这里的1就是个位上满十,向十位进一。再将这一算理表现在竖式中,学生就知道其所以然了。这时的学生是在从事着数学家的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研究了知识的产生,提高了他们的数学素养。
第二,重视教学与学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同处在一个动态过程。学生在每一次教学活动中不仅是完成任务,还是新知识的开拓者,建构者学生始终处于旧知识及其相关领域知识的探索、研究之中,教师就有必要当好引导者。
第三,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和方法,隐含在知识里,体现在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中,掌握了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记忆,是学会学习,发展创新的前提。学生一旦具有了这种思想和方法,就能不断获得学习成功,增强自信和动力,更好地参与新的学习活动。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先利用课件演示复习圆的面积推导过程:把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再告知学生,能不能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动手实践或利用多媒体演示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进行探究,效果当然就不同凡响了。这里用到了转化的教学思想和推导的数学方法,很快就能得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三、基本训练,突出学生对知识和能力掌握的基础性。
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无疑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给予高度重视。新课程的第一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抓“双基”训练是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教学”的需要。
第一,重视基本训练,促进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知识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学习基础知识既是教学的目标,也是过程。要是学习到的基础知识成为“活”知识,必须通过应用训练。
例如: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学生首先认知了1/2、1/3、1/4的意义。但要真正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必须通过一定的训练。比如,出示表示1/6、1/8、1/10、1/100等分数的图形或事物,让学生自己来说一说。真正掌握了几分之一这类分数的意义,后面再认识几分之几就不难了。
数学基础知识具有连贯性,前面的知识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基本训练到位就对学生学习数学起到良性循环的作用。
第二,重视基本训练,促进学生形成熟练的基本技能。
熟能生巧,“双基”训练是我国传统数学教学的精华,是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力保障,是促进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策略。广大数学教师要重视基本训练,不断提高“双基”训练的质量。
例如:如果一个学生乘法口诀在二年级没有熟练掌握,给后面学习除法,乃至整个小学阶段各种四则运算,甚至他一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麻烦。
在加强基本训练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确定哪些是基本训练的内容,然后根据各年级的教学要求,由浅入深地安排,形成一个符合小学数学特点和儿童特点的基本训练序列;
二要把握训练的时间多长,数量多少,都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以便在不增加学生学习时间的条件下,取得最好的训练效果;
三要对习题的编排应做到低起点、小步子、快节奏、大容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喜悦;
四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精心选编习题。例如:为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选编判断题、选择题;为拓宽思路,选编多变、多解题,等等,从而有效实现训练目标。
四、延伸发展,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形成了基本技能之后,通过延伸发展环节,开展一些拓展性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对造就新一代开拓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可以采取下列方法,进行延伸发展性训练。
第一,多样化的变式训练。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典型例题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或多题归一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
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解题思路,并能从多种解法的对比中优选最佳方法,实现和提高思维的流畅性,
通过一题多变,变换条例、变换问题等方法,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应变性,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
多题归一,是数学思维的聚合性。
①甲乙两修路队修一条路。甲队单独要12天修完,乙队单独要15天修完,两队合修要几天修完?
②一个水池有两个水管,单开进水管15分钟能注满空池,单开出水管30分钟能将满池水放完。现同时开两个水管,多少分钟能将空池注满?
③一匹布做30条裤子,也可以做20件上衣,如果做成这样的套装,这匹布可以做多少套这样的套装?
这三道题尽管说的事不一样,但问题实质相同,解题方法完全一样,都属于分数除法应用题中的工程类问题。
第二、合理的开放性训练。
我们经常会问:你还有什么新发现吗?你还有不同的方法呢?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呢?就是在激发学生思维的再次活跃。开放性训练就应该经常作这样的设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下面的题目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供大家参考。
①在2、4、6、7、10这五个数中,哪一个数与众不同?
②小明家离学校45米,小芳家离学校55米,小明家与小芳家之间有多少米?
③求131cm、128 cm、140 cm、135 cm、132 cm这五位同数身高的平均数。
开放性训练不仅在课堂上可以进行,课外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同样也可以进行。
第三,适度的广度和深度训练。
思维的创造性很多时候依靠厚积薄发。数学中的一些后续知识、思想方法等,特意拿出来讲,往往事倍功半,适时地进行适度的广度和深度训练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水平不断提高,更有利于后续学习。
例如:小学三年级就有学习求商的近似数后,解决问题时往往会出现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教学中适时地告知这些名词意义和方法,并提醒学生,今后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该用哪种取商的近似数更符合实际情况,对提高答案的准确率很有帮助。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在平时坚持,师生要树立创新意识,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在每堂课上能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创新,日积月累方有成效。
在新的数学模式下,实现好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效性还必须要求课前教师备课要充分,把握好教材;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动态生成,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课后要坚持反思,教师要做教材、教学法的改进者。只有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是有效教学,才能打造好高效课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