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双减视域下依托乡村少科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探究实践方面)的探究实践》课题研究,实现“打造跨学科教师团队”的核心目标,近日,我校教研组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跨学科教学设计研讨活动,共同打磨了一堂融合科学、体育与健康的体育室内课——《合理营养,健康长大》。
本次研讨活动聚焦“学生科学素养提升”与“教师跨学科设计能力培养”双线目标。课程以“设计一份营养午餐”这一核心任务驱动,巧妙地将科学领域的“五大营养素认知”、体育与健康领域的“均衡膳食与健康成长”,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完整、真实的学习情境,也为教师团队提供了跨学科协作的实践范本。
一、打破学科壁垒,构建“知行合一”的学习体验
在教学设计中,课题组成员突破了传统学科界限:
科学探究引领认知:课程从认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五大营养素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其功能与食物来源,理解营养不足或过剩对健康的影响,夯实科学知识基础。
健康理念贯穿始终:作为一堂体育室内课,其核心目标直指“健康第一”。通过分析膳食宝塔、讨论平衡膳食的重要性,将科学的营养知识转化为健康的生活理念和行为指导,凸显了体育学科“育体”与“育心”并重的价值。
数学思维助力实践: 在“分析现有午餐食谱””与“自主设计营养午餐”环节,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的量化思维、数据分析能力进行配比与评估,这是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二、聚焦教师成长,锤炼跨学科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
本次教研活动的深层价值在于促进教师团队的专业成长:
课程设计能力提升:课题组教师围绕“如何将抽象的营养知识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操作的学习任务”进行了深度研讨。从确定驱动性问题到设计学习支架,再到规划评价方式,教师们共同经历了一次完整的跨学科课程设计流程,其课程设计能力得到了实质性锤炼。
活动组织与指导能力优化:针对课堂中“设计营养午餐”这一探究实践环节,教师们预想了多种指导策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如何鼓励创意设计、如何组织有效的交流展示,这些研讨极大地提升了教师对复杂学习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能力。
教学科研能力深化:本次活动是一次行动研究。教师们基于课题理论框架进行设计,并计划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作品分析等方式收集数据,反思教学成效,这正是教学科研能力的真实体现。本次研讨的成果,将作为典型案例纳入正在构建的“校本课程资源包”,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积累宝贵资源。
三、赋能乡村少科院,探索科学素养培育新途径
本次活动及长线计划是乡村少科院平台功能的一次有效延伸。它证明,少科院的活动不应仅限于传统的科技制作或实验,更可以作为一种组织形态和理念,推动课程与教学的深度变革。通过这类跨学科主题教学和项目化长线任务,我们能更有效地在“双减”背景下,提升乡村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课题组基于“将学习还原到生活情境”的理念,探讨设计了“健康饮食家”项目化长线计划。该计划以“记录·分析·建议·设计”为主线,引导学生开展为期数周的探究实践,全面提升科学素养。
项目名称: | 健康饮食家 | ||
具体内容 | 设计意义 | 实施时间 | |
任务一:记录一周食谱,培养数据收集与反思习惯 | 化身“小小营养师”,连续七天详细记录个人饮食,包括食物种类、数量及用餐时间。 | 仅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坚持记录)、科学探究能力(客观收集数据),还促使他们反思自身饮食习惯,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 | 待定 |
任务二:分析食谱均衡性,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借助课堂学习的膳食宝塔和营养素知识,分析自己的一周食谱是否均衡,识别是否存在某种营养素摄入过多或不足的问题。 | 强化了科学探究能力(数据分析与解释)和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应用标准进行评估)。 | 待定 |
任务三:给家长提出科学建议,促进家校协同育人 | 基于分析结果,学生需撰写一份《家庭饮食健康建议书》,用科学语言向家长解释发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 提升了学生的沟通能力,更将科学学习的影响扩展到家庭层面,体现了探究实践的社会价值,并促进了家校共育。
| 待定 |
任务四:针对特殊体质设计个性化食谱,体现因材施教 |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或小组挑战为不同体质同学设计针对性食谱。
| 深度融合了科学、健康与人文关怀,要求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文献调研、营养计算和创意设计,极大提升了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解决复杂问题)和科学探究能力(研究个性化方案)。
| 待定 |
未来,课题组将选择合适时间开展活动,学生食谱记录册、分析报告、建议书和个性化食谱设计,也将被进一步整理汇编,丰富校本课程资源包,为提升乡村学生科学素养、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政平小学供稿 撰稿、摄影:樊梦逸 审核:戴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