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家社共育背景下提升乡村家长家庭教育指导力的策略研究》
课题组教师个人研究计划
2025-2026学年
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盛梦姣
一、研究专题: 提升家长培养孩子抗逆力的实践研究 |
二、研究的意义(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1.细化低学段乡村家庭教育指导理论:当前抗逆力培养研究多聚焦中高学段,针对小学一年级(过渡期)家长的研究较少。本研究立足一 3 班家长群体,结合幼小衔接后孩子的适应特点,构建低学段乡村家长抗逆力培养理论子框架,填补低学段乡村家庭教育中抗逆力培养的理论细分空白。 2.完善班级层面家校协同理论:突破“全校统一化”研究模式,聚焦一3班这一具体班级,探索“班级主导、家校精准互动”的抗逆力培养理论路径,为班级层面校家社共育理论提供微观实践支撑。 3.打造一3班家校共育样板:以抗逆力培养为纽带,形成“班级-家庭”紧密联动的教育模式,为其他低年级班级提供可复制的班级家校共育实践经验。 |
三、研究对象: 本校一(3)班全体家长,涵盖务农、本地务工、个体经营、全职陪伴等不同职业类型,包含核心家庭、隔代抚养家庭等不同家庭结构,精准匹配班级家长群体特征。 |
四、研究目标: (一)家长发展目标 1.使90%以上的一3班家长掌握2-3种低学段孩子抗逆力培养核心方法(如情绪安抚、任务拆解、正向鼓励等),能独立应对孩子因学业、交往产生的挫折问题。 2.提升家长教育认知,使80%以上的一3班家长能主动关注孩子日常情绪变化,每周至少1次与孩子开展“困难分享”对话,形成适配低学段孩子的抗逆力教育观念。 (二)学生发展目标 1.一 3班孩子在“低学段儿童抗逆力简易评估表”(含情绪调节、任务坚持、同伴交往适应 3 个维度)中的得分较研究前提升20%,因挫折产生的负面行为(如拒绝上学、破坏物品)发生率降低 25%。 2.培养孩子基础挫折应对能力,使85%以上的一 3 班孩子在遇到困难时,能主动向家长或老师表达需求,而非直接逃避或哭闹。 (三)自身发展目标 1.形成1套“一3班家长培养孩子抗逆力的班级指导方案”,提升针对低年级班级的家庭教育指导实践能力。 2.梳理3-5个一 3班家长培养孩子抗逆力的典型案例,撰写 1 篇班级层面的教育叙事或研究短文,为低年级家庭教育研究积累实践素材。 |
五、研究内容: (一)理论与班级实际结合:参考低学段儿童心理学理论(如埃里克森“主动对内疚” 阶段理论),结合一3班孩子课堂表现、作业情况、交往特点,确定 “情绪先安抚、方法再引导、场景多练习”的指导核心原则。 (二)分层分类设计班级策略:针对“认知不足型”家长(如不知孩子挫折信号):开展 2 次班级专题微讲座。针对“方法欠缺型”家长:组织4次班级小组工作坊,通过模拟“孩子作业不会做哭闹”“与同伴吵架回家”等场景,教授具体引导技巧。针对 “特殊需求家长”(如隔代抚养、双职工):提供1对1指导,联合班级家委会成员(有教育经验的家长)共同制定方案。 (三)一 3 班指导策略的实践与优化 1.开展为期6个月的班级实践:以“月度”为单位推进策略,每月末通过“家长打卡分享”“孩子行为观察记录”评估效果,如记录家长运用“任务拆解法” 引导孩子完成作业的情况、孩子面对困难时的行为变化。 2.建立班级反馈优化机制:设立“一 3 班家校沟通本”(纸质 + 线上群),每周收集家长实践中的问题(如 “孩子不接受任务拆解”),联合班级心理健康教师调整策略(如增加“孩子自主选择任务顺序”环节),最终形成《一 3 班家长培养孩子抗逆力指导方案》。 |
六、预期成果 调查报告:《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一3班家长抗逆力培养现状分析报告》(1份)。 研究短文 / 教育叙事:《低学段班级家校协同培养孩子抗逆力的实践探索——以政平小学一 3 班为例》(1 篇)。 指导方案:《一 3班家长培养孩子抗逆力适配指导方案》。 |
七、保障措施 |
资源保障协调: 一3班教室作为讲座、工作坊场地;利用学校“家长学校”资源,获取低学段抗逆力培养相关课件。 时间保障: 将活动安排在放学后、周末等(武进区家庭教育赋能行动)家长方便的时段,每周预留 1 课时用于整理班级数据、调整方案。 人员保障: 组建 “一 3 班研究协助小组”,由 2 名家委会成员、1 名班级副班主任组成,分工负责问卷发放、活动记录、家长沟通,确保班级研究有序推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