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教育就是,小时候用心陪伴,长大后得体退出(转自“教育本色”)
发布时间:2025-08-0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童立骏

教育就是,小时候用心陪伴,长大后得体退出

转自“教育本色”

微信图片_20250802100037.png 

我一直喜欢文章《目送》中的这几句话,反复咀嚼,反复咀嚼,起初是伤感,既而是释然:人生莫不如此,循环往复,何不坦然面对?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启了一场与孩子渐行渐远的旅程。


孩子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再到长大成人,他们在一步步脱离我们的怀抱,走向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那么,在这场旅程中,作为教育者,究竟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又该如何做好教育呢?

别控制孩子,而是引导他们找到方向

我们要做的,不是紧紧管住孩子,将他们束缚在自己的身边,而是要引导方法、提供帮助,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

很多家长喜欢“管住”孩子:几点起床、吃什么饭、报什么兴趣班、交什么朋友……看似为孩子操心,实则是剥夺了他们选择和思考的机会。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不会事事插手,而是教会孩子方法,提供支持。

比如:

孩子写作业拖拉,不是催促责骂,而是教他如何制定计划、管理时间;

孩子遇到人际冲突,不是替他出头,而是引导他自己去沟通解决。

因为,孩子还没有学会这些,大人有责任指导他学会。

教育的面比较广,我比较认同教育就是生活。它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在生活中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父母的角色应该是“脚手架”,而不是“顶梁柱”。你搭好框架,让他一步步往上爬,等他站稳了,你就该悄悄撤下来。

教会基本能力,是为了以后不再需要教

我们还得教给孩子基本的生存能力,像社交能力、生活能力、学习能力等。这些能力,是孩子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

最近有个调查数据很扎心:超过40%的大学生不会洗衣服、不会做饭、不会处理人际关系。

这背后,是教育狭隘化的结果。我们总想着“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却忘了,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光靠分数远远不够。

所以,我们要尽早教会孩子三种基本能力:

  • 生活能力会照顾自己,会做家务,会安排日常生活;

  • 社交能力懂得表达与倾听,知道如何建立关系,如何与人相处;

  • 学习能力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主动获取知识、持续成长的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这些能力,才是孩子将来安身立命的根本。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在他们羽翼未丰时,一点点地教,直到有一天,他们可以不用再依赖我们。

允许孩子试错,在体验中成长

成长,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就像只有下水才能学会游泳一样,只有让孩子亲身去经历,他们才能真正地成长。在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我们得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

很多父母不敢放手,是因为怕孩子受伤、怕失败、怕吃亏。于是总是替孩子挡风遮雨,结果孩子长大了,连风吹都扛不住。

其实,成长从来不是一条笔直的大道,而是跌跌撞撞的探索。每一次摔倒,都是对世界的认知加深;每一次失败,都是通往成熟的阶梯。

我认识一个妈妈,她家孩子才4岁,就鼓励他自己背书包、整理玩具、买菜时帮忙算账。别人说:“孩子这么小,何必让他干这么多?”她说:“我不想等他18岁时,还不会照顾自己。”

这就是智慧的父母。他们明白:真正的保护,不是替孩子避开风雨,而是教他们在风雨中奔跑。

有人说,长大了他们自然会的。事实上,很多孩子自己不干,习惯于接受大人的辛劳,“啃老”成了常态。

正像开头说的,父母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守望。这话说得温柔,却也残酷。但换个角度想,这不是遗憾,而是成就。

当孩子能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独立面对世界时,父母就可以安心地说一句:“我的任务完成了。”

愿我们都能成为这样的父母:小时候用心陪伴,长大后得体退出。

因为教育的终点,不是孩子离不开我们,而是我们,能够放开他们的手。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政平街 电话:0519 - 86254570 邮编:21317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