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需要治疗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转自“教育本色”
“中国最需要治疗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这句话引自一本书《这样做父母就对了》,初听扎心,细想却满是现实的无奈。
同样道理:“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有问题的家长。”
父母们总是习惯把问题推给孩子——成绩不好、脾气差、沉迷手机、不爱学习……
但真正的问题,往往藏在父母身上。
一、焦虑的父母,养不出安心的孩子
现在的家长太焦虑了!可能是信息时代,大家知道得太多了。
“别人家孩子学奥数,我家孩子也不能落下。”
“中考高考竞争这么激烈,不拼命怎么行?”
这种焦虑像病毒一样传染给了孩子,让他们从小就背负着沉重的压力。
教育方面的专家尹建莉曾说过,情绪稳定的父母,是孩子一生安全感的来源。
可很多父母自己都活得紧张兮兮,又怎么能给孩子带来宁静?
作为过来人,我深有同感。孩子读初中高中时,我们一看到孩子没在学习,或者学习之余玩一下手机,就揪心:你没在学习,别人在学习,岂不是会落后?
于是催促孩子赶紧做作业去看书去,甚至孩子要过来洗碗,大人也要制止,学习要紧,这儿没你的事儿。
现在想来,其实,焦虑的父母很容易把情绪传递给孩子,弄得全家“销烟弥漫”。
二、缺乏共情,亲子之间隔着一座山
“你怎么又哭了?男子汉别这么娇气!”
“考这点分还有脸回家?”
这些话听起来熟悉吗?它们背后藏着一个致命的问题:没有共情。
这可能是中国父母的一个通病,喜欢让自己高高在上,搞家长制。
90后父母可能会好一些,观念变了。
孩子不是机器,不是输入指令就能输出结果。
他们有情绪、有想法、有委屈。
如果父母连倾听和理解都做不到,谈何教育?
三、成绩至上,把孩子当成考试工具
“你只要把书读好就行了,别的不用你管。”
中国父母习惯这么说,用分数衡量一切,却忽略了孩子的兴趣、人格、心理成长,忽略了身心健康。
这可能是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的影响。
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认为只有好成绩才有好出路。事实正是这样。所以,就像学截拳道,直接了当追分。
大多数父母不能领悟好成绩的背后要有稳定的情绪、良好的习惯、健康的身心以及敏捷的思维和坚韧的品性。
据调查显示:超过70%的孩子认为父母只关心成绩,而不关心他们的内心感受。
这样的家庭关系,怎么可能健康?
四、放任不管,也是一种伤害
有些家长走向另一个极端:彻底放手。
“我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管他?”
“他自己能搞定。”
但孩子不是树苗,不会自己长成参天大树。
他们需要引导、陪伴和纠正,起码要在不会的时候引导他,在会的时候尝试放手。
父母的缺席,最终会变成孩子成长路上最大的漏洞。
忙,有时候是逃避责任的借口,有时候也是一种“管不了”的无奈。
子不教,父母之过,后患无穷。
再忙,也要腾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再“管不了”也要负责任地管下去!
五、夫妻关系紧张,孩子成了牺牲品
父母吵架,孩子受罪。
这不是一句老话,而是血淋淋的现实。
当家里充满火药味,孩子怎么可能安心学习、健康成长?
家庭是孩子第一个学校,父母是他们最重要的老师。
如果夫妻关系出了问题,整个家庭的教育系统就会崩塌。
作为一名老师,这样的事例真的是见得太多了。
有些离婚好聚好散,父母关系仍然挺好的,孩子成长影响可能会小一些。
六、方向不一致,孩子无所适从
“妈妈让我学钢琴,爸爸说我应该踢足球。”
“奶奶说多吃点肉,妈妈说要控制体重。”
“妈妈要严格管教,爸爸却说放松最好。”
父母意见不统一,孩子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教育最怕“各唱各的调”。
只有方向一致,才能让孩子走得稳、走得远。
有的父母有一方缺席,不管,挑子都落在一个人身上,也是问题。
七、中国最需要治疗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有果必有因,不是孩子有问题,而是我们做父母的方式需要改变。
与其一味责怪孩子不懂事、不上进,不如先问问自己:
我有没有给他足够的爱与尊重?
我有没有以身作则,成为他的榜样?
我有没有耐心地听他说过心里话?
有人说,全世界唯一不需要培训就上岗的职业确实只有父母了。
所以,作为父母,也不必焦虑,大家都一样,关注当下,边学习边研究。孩子成长,父母也在成长。
遇见孩子,就是遇见最好的自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