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学习任务群视阈下诗歌教学策略探究
发布时间:2022-07-1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何姣

江苏 / 刘 东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学习任务群视阈下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教师可通过创设情 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活动,引导学生赏析作品中的意象,与“文学阅读 和写作”任务群相结合,尝试开展想象补白的创作活动,展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探究作品的情感 轨迹,帮助学生深入学习诗歌,提升学习效果。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诗歌教学;高中语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语言文字的 特点和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以语文 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 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将学习项目作为载体,整 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 促使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综合素 养。同时,教师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时,还要从文 学阅读和写作、语言积累、梳理和探究等方面入 手,设计学习任务群,促使学生展开整体学习, 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创设情境,把握诗歌基调 教师围绕诗歌设计学习任务群时要充分考 虑诗歌的特点。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言说方式, 作者常常将自己独特的经历和境遇融入到作品 中,使得诗歌作品成为观照自我情感的一种独 特的表达方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中国 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活动,使学生更好地 把握诗歌的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学习 中,教师可安排学生围绕杜甫作品的赏析设置 相关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任务一可 以围绕创设情境展开,学生自主搜集杜甫的诗 歌,感受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任务二则要求 学生自主搜集与杜甫生平的相关资料,着重了 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然后思考诗歌独特的风格 和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进而挖掘 隐藏在其中的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体会到作者的家国情怀。任务三则为品味领悟作者的创作风格,具体分析其作品,找出具有特 点的意象、典故,分析作者在选词酌句方面的语 言习惯。在这样一组任务的帮助下,学生掌握 了杜甫作品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观念,结合具体 的诗作,分析交流,思考传统文学如何创造美、 表现美,如何体现内在情感。 在设计学习任务时教师可以围绕语言建构 和运用、审美鉴赏和创造、文化理解和传承设计 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整体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 者情感的基础上展开赏析,体会诗作之美和蕴 藏其中的传统文化。

  二、赏析意象,拉近时空距离 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强调多层次的综合效 应,教师要避免逐“点”教授知识,而要将各种学 科技能整合在一起展开教学。对于诗歌教学来 说,体会作品的意象十分重要,教师要避免单纯 引导学生赏析意象,而要促使学生在赏析意象 的同时获得审美感受,提升综合能力。 围绕“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师可设 计一系列任务,引导学生围绕意象展开探究。 任务一,围绕《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古诗词的赏 析展开,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惊涛骇浪、历史人物 等意象进行分析,分析意象和物象之间的区别, 然后尝试探究蕴含在词作中的情感。此外,学 生还要总结归纳古诗词各种不同的意象,思考 作者展开文学创作时如何合理选择意象,如何 在传统意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意。任务二,引 导学生自主创作,学生可以尝试创作诗歌,并在诗歌中同样展现出豪放洒脱的情感,要求使用 一些具有新意的意象。在这一系列的任务中, 学生围绕“文学阅读和创作”这个核心任务展 开学习,将诗词意象作为主要探究对象,思考 如何在阅读中通过理解意象的内涵体会核心 思想,又如何在写作中创作有新意的意象。

  在“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中,教师可引 导学生关注意象在诗歌中的内涵,然后运用对 比分析的方式探究该意象的象征意义是否随 着时间的变迁而变化,最后还要引导学生思考 自主创作时如何选择意象。这样就将赏析、应 用等多方面的学科技能结合在一起,避免教学 内容的单一化,符合任务群教学的要求。

  三、想象补白,架起心灵桥梁 学习任务群强调以自主、合作、探究为 主要学习方式,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教 师在设计学习任务的时候也要围绕语言、知 识、技能、思想情感等各种不同的角度设计 任务,促使学生多层次地发展。教师可以利 用诗歌作品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引导学生展 开想象补白,设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 群,在完成任务群的过程中,学生提升了思 辨能力,运用发散思维进行诗词创作,和作 者形成了共鸣。 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学习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古诗词展开辨析阅读,以 《琵琶行》为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能将声 音具体展现出来,怎样将写实的内容和想象的 内容相结合,体现出如梦似幻的音乐美。在任 务探究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探究琵琶 女和作者的身份特点,作者为何会对琵琶女的 故事如此感兴趣,还为之感动落泪。教师鼓励 学生展开辩论活动,分别从作者的身份、作者 的创作理念、作者的生活境遇等若干角度入 手,各自提出证据,证明作者为何会落泪。最 后教师还让学生尝试用文字将这种心理变化 描述出来。有学生便用文字描绘了作者的心 理历程,写了从漫不经心到略感兴趣,再到生 发同情之心,最后到感动涕零,展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活动,同时也体现了该学生对作品的 感悟。在这样一系列的任务后,学生架设起了 和作者进行情感沟通的桥梁,同时他们也掌握 了语言技巧,全面提升了语文能力。 在学生展开想象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他 们架设起自己和作者之间的桥梁,消除二者间 的距离感。教师可以设计诵读、想象、创作、感 悟等一系列学习任务,使学生整体理解诗歌, 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 

  四、咀嚼形式,探析情感轨迹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这个学习任 务群的核心在于探究现当代作家文学创作的 思路,分析作者如何在作品中展现出自己对社 会的理性思考。不少现代诗人都喜欢用独特 的语言组织形式来表达独特的意味,在设计学 习任务群时教师要注意整体设计、统筹安排, 将咀嚼形式和情感探究整合在一起,促使学生 挖掘蕴藏在现当代作品中的情感轨迹。 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中, 学生阅读了不少经典的现代诗,并了解了各个 不同的诗歌流派。以新月派为例,学生阅读了 闻一多的《红烛》等作品,并深刻体会了新月派 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结合的特 点。教师将探究作品形式美和感悟作品情感 结合在了一起,并设计了层层递进的任务。任 务一,围绕分析诗歌的结构入手,重点在感受 作品的韵律、节奏,体会音乐美。任务二,结合 作品创作的背景,要求学生思考作者想要抒发 怎样的情感,思考作者为何用问答的形式抒发 情感,表现对人生真谛的追求,这样学生能深 挖下去,体会作品的情感轨迹。此外,教师还 设计了选修的任务,引导有能力的学生尝试, 学生要寻找其他新月派的诗人,探究其作品是 否都符合“三美”的特点,然后再寻找其他流派 的诗歌,说说其特点是什么,并尝试分析为何 它们并没有将写作的焦点放在形式美上,它们 是如何体现独特的情感的。 在围绕“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展开 探究的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语文课程的目标和教学的基本框架,展开探究,然后进 行适当拓展和延伸,并让有能力的学生得到 提高和深化。这样安排学习任务群能让学生 逐步深入,对中国现当代作家有充分认知和 理解。 学习任务群涉及了各种语言素材的学习 和运用,包含语体和文体等各方面的知识点。 教师要结合诗歌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着重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并促使学生展 开自主合作和个性化探究,尝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特 点,提升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红平.高中语文任务群学习的几点冷思考 [J].华夏教师,20208.

[2]袁菊.群星拱斗 拾级而上—“任务群学习” 中的子专题设计与推进试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028

作者简介:刘东(1982—),男 ,江苏省徐州市侯 集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诗歌阅读教学。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政平街 电话:0519 - 86254570 邮编:21317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