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小学生的榜样教育之爱心教育(孙彦)
发布时间:2021-11-0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国锋

榜样教育是现代教育乃至现代社会中的重要部分对小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榜样教育能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影响小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同时对小学生的道德标准也有一定影响所以现在许多地方都在倡导榜样教育

我国在榜样教育中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一般是思想品德课堂讲授,报告会、主题班会等方法。形式是多种多样,但就是效果一般,并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为什么我们采用这么多的方法,但就是效果不佳呢?从整体上讲,我们对榜样的事迹内涵挖掘的不足,我们只是对榜样的事迹进行简单的表述和口号的发动,并没有从深处理解其中的内涵。所以我们在教育小学生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现实的因素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符合。同时,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而小学生更是,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小学生适时的教育,来适应不断“更新”的社会。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要培养一个好的个性品质,使他能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将这些道德认识付诸行动,最重要的教育工作就是要培养孩子的爱心,那么如何加强孩子的爱心教育呢?我根据这一阶段的共同研究,谈谈个人的点滴体会。

一、注重培养学生关心别人的品质习惯,从小事做起。

关心别人也是一种品质和习惯,需要从小养成。据调查显示,小学生一般缺少同情他人、关心他人的内在意识,他们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完全受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的制约。然而,在社会群体中,关心他人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重要前提,因此,从小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意识及习惯十分必要。

首先,关心别人从孝敬父母开始。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很简单,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很难想像他会去关心别人。培养学生关心别人就要从正面告诉学生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别人的位置、角度着想,不要只顾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例如:在教学中,告诉学生早晚向父母问好;吃饭请父母先动筷;外出跟父母打招呼征求意见;递上一杯水或递上一双拖鞋;祝父母生日快乐等。当父母长辈休息时,就要踮起脚尖轻轻走路,以免吵醒他们。当父母长辈生病或身体不适时,要学会安慰父母,给父母以心灵上的慰藉,并尽量不给他们制造麻烦。从关心父母上升到关心别人的高度。再如当下课铃响了,同级的班还没有下课,就不要大声吵闹,以免影响他们的学习等等。

其次,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有了责任感才能产生关心别人的意识。1. 让孩子学会一些家务劳动;作为家庭一分子,孩子有责任参加家务劳动。2. 让孩子学会为家庭分忧;应该让孩子知道父母支撑一个家庭是很不容易的,自己有责任为家庭出力,要有为家庭分忧的意识,不让父母操心。3. 让孩子学会关心集体。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如三八妇女节启发学生们对母亲的关心、开展为母亲做一件事、和母亲谈心里话等活动;老师、同学生病了,提醒学生们看望慰问,送一句祝福的话,表达关心;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捐书助残系列活动,向残疾儿童捐献图书。通过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荣辱感和合作意识。

总之,一个人只有懂得怎样去关心别人,关心集体,才能进一步发展为关心国家的兴衰,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兴旺,最终实现完美人格。我们教师应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教育做起逐渐使学生养成关心他人的习惯。

二、  培养学生体谅别人的品质。

体谅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对于从小任性惯了的孩子,这种培养显得格外重要。在独生子女中,许多小学生都比较任性、为所欲为,他们不懂得为别人考虑,不懂得体谅父母长辈的心情,只想到自己要怎样。例如:有家长反映,在商场购物时,孩子认准了一样物品,就一定要父母给他买;当父母不答应时,他们往往就会在商场吵闹,弄得父母十分难受。类似于这种不体谅别人的行为,小学生时有发生。

对此,我在教学中,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关心学生,在教学中考虑每个学生的情感和动机。结合具体行为给学生讲道理,告诉学生无论做什么事情,要学会体谅别人,不要只顾自己,首先要站到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事先考虑别人,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不要强加于别人做某件事,而要和别人协商做事,只有征得别人同意方可满足自己的要求。要知道我们不可能改变别人,但如果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可能结果就不一样。

三、  培养学生帮助别人的品质。

互助、合作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条件。一个具有爱心的人起码要有帮助他人的精神和行动,这也是做人的基础和我们的社会与人类得到完美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物投影给学生观看有关图片,帮助学生建立起乐于助人的概念。告诉学生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的道理。然而,我们的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简单幼稚地认为世界上的人都在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爱心的升华远远不是这样。所以,还应当培养学生们的思考和判断力,如在写作业时,一个学生发现旁边的小朋友有一道题不会写,就主动把自己的本子给他抄答案。在品德课上,我引导学生们思考:这样的做法是否算帮助别人?应该怎样去帮助他?学生通过讨论,懂得了在助人时,应作出分析,找到正确方法,真正地去帮助别人。而且,我们教会学生帮助别人时要量力而行。在我班发生过这样的事,王天天同学奔跑摔破了手臂上的一大块皮,伤口上有烂泥,小华将他扶到水池边用自来水帮他清洗,结果伤口发炎了,小华受到老师的批评。通过这件事,我教育学生明白,帮助别人时要想想自己能帮到什么程度,然后才能采取行动。经过思考,小华知道了能帮助王天天的就是尽快告诉老师,或送他到医务室。在以后的班级活动中,孩子们遇事不再莽撞了。在生活中,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帮助别人。当他们看到老人上下楼梯不便时,主动让步并携扶老人;当乘公交见有抱婴者或老人时,主动让座位给他们;当同学有困难时主动给予帮助。但绝对不能让小学生帮助他人去干坏事。

做为教师更应主动关心和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言传身教,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成为学生助人为乐的榜样。让他们从帮助别人中得到了更多的快乐!

四、  培养学生尊重别人的品质。

人类是一个群体;群体间的交往是以尊重为基础,在尊重的基础上建立平等友善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所谓尊重别人,指善于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别人,善于换位思考。相信别人的思考,也有别人的道理,而不是只要不和自己的口味,就否认别人,指责别人,孔子说:己所不欲施于人有人说: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的观点这就是对人最大的尊重。

教师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从小事做起。例如:要教育学生不要取笑残疾人;对长辈要有礼貌,要爱护别人的劳动成果;尊重别人的习惯和隐私等等。具体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做:第一,尊重别人的心灵。尊重同学、老师和父母的兴趣、爱好;尊重同学、老师和父母的情绪和情感;尊重同学、老师和父母的个性特点;尊重同学、老师和父母的抱负与志向;尊重同学、老师和父母的选择和判断;尊重同学、老师和父母的个人意愿。第二,尊重所有人。尊重每一个同学;尊重每一个教师;尊重自己的父母;尊重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人们;尊重和自己价值观不一致的人们;尊重冒犯过自己的人。第三,保护别人的自尊。不欺负、殴打同学;不辱骂同学和老师;不与同学、老师大吵大闹;不给同学和老师起恶意的绰号;不议论同学和老师的短处;第四,平等对待别人。平等对待所有的同学;平等对待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平等对待父亲和母亲;平等对待社会地位不同的人;平等对待与自己亲疏不同的人。第五,平等机会。维护个人在学校和班级的权利;维护个人在家庭的平等权利;在学校生活中争取各种平等机会;遵守自己应该遵守的义务和责任;在资源紧缺时恪守公平原则;帮助那些需要帮助而自己有能力帮助的人。

尊重他人是一种良好的社会品德,是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的润滑剂。尊重他人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和细节上,教师、父母在言行中要给孩子树立一个活生生的样板,这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五、  培养学生与他人分享的品质。

分享行为是学生亲近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学生是否具有分享行为,反映出他是否有关心他人的情感,是否具有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爱心。作为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分享行为的培养,提高学生情感智商的素质。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讲解与他人分享的意义,让学生感受与他人分享的快乐。例如:组织学生秋游或春游时可以把自己带的食品与同学一起分享;有好看的读物可以与同学交换看等等。通过种种形式让学生明白与他人分享行为的乐趣。

有爱世界才会更美好、更和谐。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教育学生遵守以下六个行为准则:1、待人宽大厚道;2、帮助有困难的人;3、对别人的感受敏锐;4、说话不刻薄或伤害别人;5、想到自己的作为将会如何影响别人;6、永远记住:我们从做好事中变成好人。相信不久的将来将撒满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是人类社会一个不可缺少而又举足轻重的因素。对于学生,我们不但要为他们创设一个被爱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去爱别人。只有在被爱的双重环境下,我们的下一代才可能健康地成长起来。因此,教师在给予学生爱的同时,也要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爱心教育,努力让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使我们的下一代拥有一个更加光明、辉煌的未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政平街 电话:0519 - 86254570 邮编:21317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