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微课程开发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2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戴铮

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微课程开发策略研究

梁智杰

(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成为成人业余学习的有效方式,在此背景下微课程应运而生。就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如何更好地设计和开发微课程进行具体策略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一种微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为批量化开发提供借鉴。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设计;移动学习;开放教育;课程开发

中图文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6-0133-02

DOI:10.14004/j.cnki.ckt.2015.1216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Micro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the E-learning Environment

LIANG Zhi-jie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twork Education Institute, Mianyang 62101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advancement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people are no longer satisfied with the traditional way of learning, but the traditional system of network curriculum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people of personalized learning, especially the popularity of smart phones, mobile learning and pan in learning become the effective way of industry of adult learning, and in this context micro curriculum emerges as the times requi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kind of micro curriculum teaching design schem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production in order to explore and research the specific strategies of the micro curriculum.

Key words: Micro curriculum; instructional design; mobile learning; open educa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1引言

以2013年为起点,“微型化学习模式”风靡全球,微课程,就是伴随着“微型”教学模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而日渐引起教育信息化领域认识广泛关注的教学模式之一[1]

信息化社会,人们的工作和学习节奏不断加快。特别是对于在职学习者,抽出大量的时间集中学习基本是不现实的。因此,热门开始对便捷、高效、碎片化“微型学习模式”的需求日趋增加,而微课程由于其短小精炼的内容恰巧可以满足人们的快速学习需求。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迅速发展与普及,教育领域对灵活自由的个性化学习形式也越来越关注。

2微课程概述

2.1 微课程的应用现状

在国外,以可汗学院(Khan Academy)与TED为代表的微型片段式自学视频的流行更进一步触发了教育领域对微型视频教学手段运用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可行性进行深入探索。比如,在“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中使用视频教学资源供学生在课前或课后自主学习使用。

而在国内,自2013年以来,以率先投入使用的“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程展播”和“微课网”两个平台为代表[2],以及后来为完成上海市中小学电子书包项目而启动的微课程设计大赛,开启了我国微课程领域实践层面的创新尝试。同时,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文件中也指出,教育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要以优质的教育资源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的创新和教育模式改革为核心。在各种合力的推动下,以微课程建设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引起了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尝试 [3]

2.2 微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但目前,关于微课程的研究大多仍停留在阐释概念与应用前景方面,缺乏实践层面探索。因此仍需要对微课程的设计与建设方式,进行深入的实践探索与总结,提出具体的教学设计策略和技术方案。因此,微课程作为一个新课题,开发并应用于远程教育中,对学校和继续教育学习者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1)     完善学校远程教育课程体系、优化我校远程教育特色建设

微课程具有短小精悍、灵活多样、因时因地制宜的特点,可以为远程学习者“量身打造”个性化的课程,实现因材施教。并且保证远程学习者利用业余的碎片时间进行自学,同时丰富高等院校远程教育学习资源的类型和数量。

收稿日期:2015-05-29   基金项目:西南科技大学继续教育研究与发展基金资助项目“微课程的开发策略研究”(项目编号: 14zxb106)的阶段研究成果。作者简介:梁智杰(1987—),男,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

本栏目责任编辑:王 力                                                                                                                   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

133

2)     远程教育学生应用微课程的意义微课程一般由若干独立的学习单元构成一门完整的课程,

ComputerKnowledgeandTechnology电脑知识与技术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制订学习计划和选择相应学习内容,使学习由被动到主动。同时,微课程以多样化的“视频+ 音乐+动画”媒体组合方式,为学习者提供愉悦轻松的学习体验。

3微课程的特征

为了开发出更适合成人学习者的微课程,可融合现阶段较为成功的网络课程评价标准与微课程理念作为建设框架,对国内外具有微课程理念的在线学习资源进行分析,并了解微课程实践的现状,从而取长补短,探索适用于远程教育微课程资源批量建设的开发方案[4]

3.1 教学时间较短

与网络课程提供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不同,微课程则是针对某个专题或知识点构建的视频资源,根据成人认知心理的特点和注意力保持规律,学习者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一般为15分钟左右。因此,微课程的设计时间长度应该保证在5-10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5分钟[5]

3.2 教学方式灵活

视频仍然是微课程主要构成方式,与网络课程中教师真实课堂方式的授课视频不同,微型视频就有短小精悍的特点,也特别适合在智能手机和PAD等移动终端设备上观看使用,实现了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

3.3 资源构成情景化

当前微课程已经不仅局限于教师讲授一种方式,很多微课程开始利用电影拍摄手法创新尝试,将微课程开发成具有影视剧作品的实际场景教学。比如对话式访谈式微课程、实景教学型微课程等等。这样以来就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节奏紧凑的 “主题单元视频”,更加有利于学习者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提高[6]

3.4 学习内容更加简短

网路课程注重知识的体系化和完整性,对于知识的展开需要足够的“导入”和铺垫。相比传统网络课程,微课程的主题更加单一,往往是直接聚焦于学习过程中的某一个难点进行教学设计,让学习者通过微课程的学习达到微小的进步[7]

总的来说,微课程以其短时高效的特点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视听呈现防止给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更为愉悦的学习体现,适应了移动学习时代数字化学习的新趋势。如表 1 所示,是网络课程与微课程的特点比较。

1 网络课程与微课程各要素对比

课程类型

网络课程

微课程

学习内容

体系化

针对某个主题

学习时间

较长,一般为30分钟左右

一般不超过10分钟

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视频学习

完成率

个性化程度

4微课程教学设计开发与传统远程教育网络课程中将视频作为其中一种学习方

           134  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

11卷第16(20156)

式不同,微课程中的视频是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微课程的视频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当从课程内容、具体策略和媒体组织这三个方面进行深度规划,以激发学习者的内部感知动机,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

1 微课程的设计模式 4.1 学习者认知分析

学习者认知特征分析直接关系到微课程教学设计的出发点,由于成人学习需求的多样性,应该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习惯,在进一步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最后得出学习者更愿意哪种情景下学习。为了实现学习者认知特征分析,问卷调查是采用较多的统计分析方式。

4.2 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微课程教学设计的起点和指引方向,也是整个课程实施的终点和预期结果。主要目的是让学习者明确自己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者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教学目标一般会根据学习者的过程性评价结果以及对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整[8]

4.3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是指为了实现相应教学目标,教与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微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不仅要综合考量所选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之间的耦合度,还要考虑所选内容对学习者是否具有实用需求。

4.4 微课程教学视频设计

教学视频是学习者学习课程的直接途径,因此在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中处于主体地位。具体包括了微课程学习内容设计、相应教学策略选择以及媒体素材选用三个方面。

1)     本课题视频制作技术以及所选用的制作工具如下:在硬件工具方面,拟采用摄像机、录音设备和计算机,部分需要PowerPoint作为参考的理论讲授部分采用三分屏录制。

2)     学习内容和教学策略:以每一个知识点为细分单元,表达出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在教学策略方面,探索综合应用讲授、抛锚和认知学徒等几种教学策略。

3)     媒体设计:计划以视频讲授、视频素材、动画为主要媒

体,配合创设的情景进行教学活动。     (下转第140页)

本栏目责任编辑:王 力

ComputerKnowledgeandTechnology电脑知识与技术

1)   公平性问题。各高校现在都是根据成绩来进行各项考核,分级后因教学目标、测试内容都不一致,如何给出成绩确保公平就是一个问题。对于本问题,可以适当加大高层次同学所获得的课程学分,以作为他们高学习难度和强度的回报,但是在给出考核成绩时,则应该与其他同学一样,按相同比例进行考试等级划分[4]

2)   激励性问题。分层次教学后,高层次班级同学可能会产生自满情绪,从而放松学习,同样低层次班级同学亦会有“破罐子破摔”的倾向。因此,执行分级后的升降级竞争制度,激励学生不断进取,使每位学生乐于接受这种方式。

2.4.2 基于内容的分层次教学模式

很多高校因为教学管理及师资方面等原因,不一定适合进行分班级式的分层次教学。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验课备课的时候,可以考虑将实验内容进行分层次准备,包括基本内容及提升内容,学生完成基本内后,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继续完成提升内容的练习,这样两个层次都能照顾到。

3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应用性操作性强,同时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11卷第16(20156)

已经成为社会衡量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如何能够将课程的教学与社会需求结合、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教师认真思考,从而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服务社会提供更好的帮助[5]

参考文献:

[1] 王志强, 傅向华. 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及其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J] . 计算机教育, 2008(15) : 78-83.

[2] 张箐, 刘德山.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分析与探索[J] . 计算机教, 2010(12) : 114-116.

[3] 纪良浩, 李琳皓, 段小林. 关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探[J].计算机教育, 2010(3):73-75.

[4] 张红, 刘华明. 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模式探索

[J]. 科技广场, 2010(6):218-220.

[5] 刘建华. 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模式初探[J]. 高教论坛,

2005(2):91-93.


(上接第134页)

4.5 学习活动设计

参考网络课程的学习互动设计,根据活动主体的不同,涉及以下三方面的设计:

1)     个体学习活动设计:在视频设计环节,利用设置问题的方法来调用学习者的主动性。问题的设计应当具有进阶性,比如设置基本问题——单元问题——核心问题,实现层次的过渡,并且适当运用提问引导策略,促进学习者对问题进行思考

[9]

2)     人际互动活动:微课程的设计遵从开放教育理念,当众多学习者加入到一门微课程中学习,很自然就构成了一个以课程为纽带的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设计相应的讨论区让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之间能够进行多方位的讨论和互动,形成人际关怀。

3)     社会化联通活动:研究充分利用当前比较流行的社会化网络工具,比如微信,引导学习者实现社会化联通[10]

4.6 微课程评价设计

学习者大部分情况下是利用微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反馈测试应该紧紧契合学习内容来实施检测学习者对课程的完成情况。

5结束语

在资源全球化、知识获取网络化的今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以多种教育形式满足学习需求日趋成为教育信息化领域关注的焦点。“微”时代的来临,将会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产生根本性变革,特别是远程教育领域将会迎来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教育中,微课程将作为一种新型的学

          140  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

习体验,扩展到高等教育和远程教育中。特别是伴随着智能通讯设备的快速发展,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学习资源,将会彻底从PC段移植到以智能手机和PAD为代表的移动终端,以微课程为代表的移动学习必将成为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方式来满足信息社会终身学习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梁乐明,肖悄.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

(12):65-73.

[2] 黄建军,郭绍青. 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

2013(5):31-35.

[3] 寻素华. 浅析微课程的开发在校内外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3(9):123-126.

[4] 张莲珠“. 微课程”在远程开发教育中的应用前景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 2013(5):66-74.

[5] 姜玉莲.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2013(12):64-70.

[6] 梁乐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 . 中国电化教育,2013(8):71-76.

[7] 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 .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7-131.

[8] 祝智庭,张浩,顾小清. 微型学习-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式[J]. 中国电化教育,2008(2):15-18.

[9] 王觅.面向碎片化学习时代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10]  张民选.模块课程:现代课程中的新概念、新形态[J].比较教育研究,1993(6):11-13.

本栏目责任编辑:王 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政平街 电话:0519 - 86254570 邮编:21317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