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家长:下午好!
见到你们,我们二年级的所有老师们就想真诚地对你们说:“欢迎您!欢迎您的如约而至!”“感谢您,感谢您始终同我们站在一起,认真参与我们的问卷调查,并都能抽出时间来共聊孩子的教育。”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养成好习惯能让一个人受益终身,这个道理我们都知道,于是,当孩子呱呱落地,我们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一些好习惯。孩子入学前主要是你们这些启蒙老师在孤军奋战,入学后,我们学校里的老师就加入了你们的行列,从我们的平时观察以及本次问卷调查来看,我们的付出已看到了一些回报,比如孩子们都能友好地与小伙伴相处,愿意与家长交流;懂得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很好地适应了学校生活,尽管有时觉得学习有点苦,但充实的校园生活对他有足够的吸引力,让他欲罢不能;学会了劳动,懂得了合作;一部分学生已拥有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如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认真书写,及时完成作业,树立了竞争意识,知道与同伴比成绩等等。但是,由于我们的孩子还处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他们的中枢神经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善,传递的神经行动容易泛化、不够准确,所以常常会表现出自控能力差。大家应该清楚,这自控力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绪、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因为自控力差,所以在好习惯的培养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反复现象或者让人看不到希望的挫败感。
就本次问卷调查来看吧,二年级四个班比较共性的问题是(针对问卷调查表讲):作业拖拉;在家吃饭表现一般;语文上的阅读理解、数学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粗心等平分秋色。还有一些家长反映孩子在家做作业马虎、读题不认真、总要家长盯着,沉迷电子产品、不爱阅读、性格内向等。我想大家实事求是反映的这些问题将是我们今天以及今后共同研讨的话题。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二年级组的老师们就这些问题思考了一些做法,今天先由我来跟大家交流一下。
话题一:作业不自觉、拖拉怎么办?
1、利用“限时鼓励法”来纠正
如首先了解一下孩子的作业量,心里估计一个完成的时间,然后征询孩子,如“语文40分钟能做完吗?数学30分钟能做完吗?如果在规定时间做完,给你贴上一个小星星,当达到5颗小星星的时候,妈妈/爸爸会奖励一个你喜欢的东西或带你到xxx地方去玩。”通常情况下,孩子会乐意接受的。若发现孩子写作业时有不专心做的表现,只要不是太过分,就让他动一动好了,毕竟家里是一个歇息的地方,比学校要自由得多。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这种“限时鼓励法”是为了首先纠正孩子做作业施拉的坏习惯,他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作业写完就算达到了目的,要给予表扬,至于作业质量是否满意,是后一步的事。只要孩子有了一点点进步就要称赞,不能这样说:“虽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但写得不认真,还做错了几题,快去改改!”如果这样处理问题,不但不能纠正孩子做作业施拉的习惯,而且还打击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换一种方式:“你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了作业,这很好,爸爸首先给你贴上一个小星星,继续加油。只是这儿好像做得不对,你自己再去检查一下好吗?”我想,如果这样对待孩子,那么他一定会高兴接受的。做家长的要有耐心,只要孩子每天有一点进步,就是值得高兴和称赞的事。
2、利用“中途安抚法”来纠正
如,当发现孩子做作业拖拉,家长感到必须制止时,可以走到孩子身边,用手边抚摸他的头,边说:“是不是遇到了难题,做不下去了,要不要妈妈帮你一下?”这样首先把孩子的注意力拉回到学习上。通常情况下,孩子会说没有难题会做,这时大人要表现出一种平静的神情:“你很聪明,马上会做完的,妈妈等着你好吗?”这种方法,实际上首先是中止了孩子拖拉的行为,然后使孩子明白:大人在关注他,希望他快一点完成作业。对待做作业拖拉、爱玩的孩子,不能在一旁总是用责怪、数落、抱怨的语言说教他,如,“做作业总是爱拖拉,不专心,真是个‘拖皮鬼’。”“快做,不要玩。”“几道题,也要做半天,真没出息。”越是责骂、数落孩子,越会加重他的坏习惯。
3、利用“直接要求法”来纠正
这种方法就是,事先了解一下孩子的作业量,然后直接提出完成的时间,如今天的语文作业不算多,用20分钟完全可以做完,数学稍微多一点,用35分钟做完。“如果在规定时间没完成,到了时间,爸爸便会收起你的作业,装在书包里,不能在家继续做了。老师发现你的作业没做完,会处罚你的,由此而产生的责任完全由你自己承担。当然,你觉得时间不够,现在可以提出来,我们再商定完成时间。”那么,大人说到就要做到,当然,在执行这一规定时,情绪要平静,不能发火。要让孩子明白:大人说话是算数的,不是闹着玩的。这种方法是不得己而为之,带有强迫性,要事先与老师取得联系,请老师作好配合,以免老师认为家长不检查作业,把教育孩子的责任都推给了老师。
话题二:孩子在家吃饭一般怎么办?
吃饭是个大问题,合理饮食不但能够确保孩子身体发育所需要的生理能量,还能确保大脑进行自控时所需要的血糖含量。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孩子吃出好身体,吃出“自控力”。
1、做到“到点”就吃。父母应当做到吃饭的时间一到,全家人一同在餐桌上用餐的习惯,并规定孩子须吃完自己的那一份餐,如果孩子不吃完,就算他等一下饿了,也不要给他零食吃。
2、规定用餐时间。有些孩子不好好吃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小做事拖拉,一顿饭要吃上一两个小时,久而久之,不把吃饭当回事,甚至可能产生抵触心理。因此,父母应该给孩子规定好用餐时间,坚持做到到点就把饭菜收掉,其实孩子一顿不吃,甚至一天不吃也不会给孩子的身体带来任何伤害。如果孩子不好好吃饭就只能这样狠下心来饿他的肚子。
3、从小为孩子定好吃饭的规矩。比如吃饭不能一边玩玩具一边吃,不能一边吃一边看电视,必须在桌上吃完,不准离开饭桌,吃完后要让孩子自己把碗筷放到水槽里。
4、减少正餐之外的食物。零食可以吃,但不能多吃,尤其是垃圾食品。
5、注意营养搭配,不挑食。这点也许是孩子吃不好饭的最突出的表现。在学校里,我们老师都会看着每一桌的孩子把菜全部分到每个孩子的饭碗里,除了肥肉以外,其他菜都能吃。在家如果挑食的话,一可以跟孩子介绍每样菜的营养,实在不行,也把这个表现写到习惯培养表中,进行评价。
6、大人要以身作则
7、增加运动量,促进孩子的食欲。
8、让孩子参与做饭的过程。
可见,在培养孩子良好的用餐习惯和规律的过程中,同样也是在训练孩子的自控力。
话题三:孩子的阅读理解吃力怎么办?
理解力相对较差,一是因为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因为一个人的理解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大脑中所存储的经验和知识。一个有着丰富阅读经验的人,大脑中具备丰富的知识量,能够快速地提取、理解听到或看到的语言意义。因此我们首先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1、营造亲子阅读的氛围
对于不爱阅读或者阅读能力较差的孩子来说,我们可以采用亲子共读的方法,孩子读一段,家长读一段,在孩子读书的过程中,家长要表现出认真倾听的样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鼓励孩子查查字典,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阅读的习惯。如果发现孩子读得比较流利或者有感情,家长可以夸夸孩子,并作出要和孩子比赛的样子,激发起孩子的阅读兴趣。
2、书非借不读
为什么这么讲,我完全是根据平时的观察,一次是教上届学生时,有位家长很想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但是孩子就是不愿意,就算看也只能看一点点,敷衍了事。一次偶然的机会,家长带着孩子到武进图书馆去参加活动,当时的气氛估计感染了孩子,她在活动结束后也向图图书馆借了一本书,由于借书是有期限的,因此孩子回家后有空就抓紧时间看,没想到就这样看着看着,入迷了,她孩子告诉我借的书真好看,看完后还想去借一本,我当时听了很高兴,鼓励她继续借书看,当然还可以自己买书看。还有呢,就是我看到我们班的孩子还有二2班的孩子,一写完作业就到班级图书馆去借书看,那热情超乎我想象,有时还为同一本书闹别扭。还有一次,带孩子们到学校爱心读书长廊去看书,一到那儿,孩子们立刻张大了嘴巴,哇,好多书啊,然后在老师带领下安安静静地作者看起书来,津津有味啊,让他们离开都心不甘情不愿。
因此,我建议家长又弄就多带孩子们到书店或者图书馆去体验一下,能借的就借一下。看看自己的孩子是否能抓紧时间阅读。
3、真的不想阅读的孩子那只能采取强制或者鼓励的手段,强制就是每天发阅读视频给老师检查,鼓励呢我们可以设计一张表格,以每天进步一点点来鼓励孩子阅读。这张表我待会儿出示。
阅读理解能力差,还有一个原因是缺少方法指导。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不需家长点拨不会做的习题或“爬坡”难题,家长作出相应的辅导和点拔,是必要的。因为,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需要大人的诱导和培养。只是在辅导、点拨时要讲究技巧。
语文方面:
1、第一遍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课文内容,然后认真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正确,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5、写作:两句话,一积累(1)不折不扣地完成老师布置的背诵作业(2)多看书,并写下好词好句(3)直接买一些好词好句好段这样的书,有空就读读背背(4)多带孩子到外面去开开眼界,长长见识,体验生活。二就是运用,(1)刚开始写作,可以模仿修改,模仿例文的框架结构、然后用平时积累的词语句子等修改例文的内容;(2)到生活中去长见识时,家长要做个有心人,要善于引导,比如看到荷花,问孩子你觉得荷花长得怎样,你想怎样夸一夸,或者看到眼前的荷花你想起了哪些诗句,还有看到某种事物还可以引导孩子想象、经历某件事或者看到某件事可以说说懂得了什么道理等等,以此来实现积累与运用的对接。当孩子能准确地运用所积累的好词好句甚至是自己独创的语言来表达一句话或几句话时,他的写作也就迎刃而解了。
数学方面:
1、计算需要反复的巩固练习,不能稍见成效就马虎大意停止练习,一百以内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和表内乘除法是这个学期的重点内容,只有让孩子不停的反复训练才能有坚实的计算基础,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2、让孩子自己反复读题
许多题目并不难,只是孩子缺乏耐心阅读原题,往往只看了一遍,就感到不会做,很难,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如果大人总是迁就孩子这种消极心理,立即告诉他如何做,甚至将算式都列好了,就会使孩子养成遇到问题不想思考,依赖他人解决的坏习惯。
正确的方法是:“你很聪明,妈妈相信你,只要多读几遍原题,你会做得出来的。”当孩子做出来以后,大人要高兴地称赞:“我说你很聪明吧,只要仔细一读题,就会做了。”这时,孩子也一定会高兴起来。孩子不会做的题,大人坚持让他“再读一遍”“再读一遍”……不轻意告诉他,这种鼓励式的读题法能够“逼”出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获得自信。
3、学会讲关键点
对于有些数学难题,家长可以分析它的关键点在哪里,找到什么条件就好解题了,让孩子根据大人的提示,去思考、去列式计算。而不能将算式直接列出来,或告诉孩子第—步做什么,第二步再做什么……如果这样辅导孩子,那么他的解题思路永远打不开。
话题四:孩子做题粗心怎么办?
孩子的学习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调动眼、手、口等器官参与活动。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能造成一些看似粗心的错误。
1、视觉迁移出现错误
就是我们说得看错了。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对于相似的数字、汉字、符号、图形等敏感度较低。因而会出现看错或抄错的现象。
2、注意力品质的问题
低年级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容易受外界干扰;注意范围小。把两位数看成一位数是注意的广度不够,把打勾看成画横线是注意的指向性有待发展,考试过程中写写玩玩就是注意的稳定性孩需训练。
3、遗忘机制的影响
都有这样的经历,这个题目我之前做过,但有些时候就想不起来,所以考试时就写了看似差不多的答案,结果错了。看起来做过了,粗心,其实是遗忘。
4、短时记忆较差,容易出错
例如,比如做竖式计算时,竖式上的得数吵到横式上就错了,还有语文上给字组词,明明前面都有那个字,可是在括号里组词的时候那个字居然写错了。因为这中间需要一个短时记忆,学生受到年龄特征以及考试紧张氛围的影响,短时记忆会缩短,容易出现记忆错漏。
找到了粗心的根源,我们不妨可以这样来降低粗心的概率。
1、抓好平常的训练。
从日常的作业入手,题目多读几遍,关键的地方要求孩子圈出来,做好检查的工作。
2、注意力培养
帮助孩子建立对学习的兴趣,一是注重方法上的引导,二是注意情感上的激发。还有就是习惯培养,比如规定在多少时间内完成作业,就一定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
3、复习巩固。
其他话题:沉迷电子产品、手机、性格内向等。(灵活交流)
最后我想说的是,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恒心,为了有效督促孩子训练自控力、养成好习惯。除了今天我们所讲的,要改变教育理念外,还可以把孩子需要养成的好习惯整理成表格,然后由我们家长、老师、同学来评价。因为二年级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很在乎老师和同伴的评价。
好习惯助我成长 姓名:
序号 | 我想养成的好习惯 | 家长评价 | 老师评价 | 同学评价 |
1 | 作业按时独立完成 | |||
2 | 学做家务 | |||
3 | 吃饭不挑食 | |||
4 | 上课积极发言 | |||
5 | 每天阅读半小时 | |||
6 | 不玩手机 | |||
7 | 大胆与他人交流 | |||
…… |
各位家长朋友,最好的成长是自我成长,最好的控制是自我控制,让我们放下焦虑,做一个顾问型家长,站在孩子身后,一直提供支持和指导。我们的孩子一定能收获好习惯!
附调查问卷:
尊敬的家长:
为了更好地发挥家校合力,促进每位孩子的健康成长,特邀请您参加本次问卷小调查,希望您能如实作答。
1、您的孩子做作业有拖拉现象吗?( )
A. 有 B.没有
2、您的孩子平时在家愿意跟您交流吗?( )
A. 愿意 B.不愿意 C.交流不多
3、您的孩子在家吃饭表现怎样?( )
A.好 B.一般 C.不好
4、您的孩子在学习上主要有哪些问题?(可以多选)( )
A.语文上的阅读短文困难大。 B.数学上解决问题比较困难。C.做题比较粗心。
5、平时在教育孩子时您是否喜欢以命令的口气和孩子说话。( )
A.是 B.偶尔 C.不是
6、您认为孩子只要能认真学习就好,其他事情不用孩子操心。( )
A.是 B.有点认同 C.不是
7、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还有哪些让您困惑的事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