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花钱是很好的教育工具,学会零花钱的使用能让孩子在诱惑面前不至于乱了方寸。
著名理财作家罗恩·利伯在《反溺爱》中所言:“零花钱不仅可以让孩子学习消费与储蓄,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耐心和自制力。”
开学以来,班级里有一些孩子零花钱的使用现象引起我的注意,一些孩子下课就要去小店买零食吃,有些孩子把零花钱随意送给班级里的同学,以往还有孩子偷偷拿别的孩子的零钱或零食吃,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管理好自己的零花钱。因此,我在班级里做好以下几点:
一、平时尽量不带零花钱。如果肚子饿或缺学习用品,可以跟老师说,老师一定会帮助解决。
二、不要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随便拿家里的零钱,并把钱送给其他同学。让孩子懂得父母赚钱不容易,不能随便乱花和乱拿。
三、自己要学着把零花钱放在自己的小储蓄罐里,有计划的安排并使用。不要有多少就用多少。
四、与家长沟通,教育家长明确零花钱使用和管理的教育意义,引导家长合理给孩子零花钱并督促孩子管理使用。
1、零花钱与自制力
斯坦福大学Walter Mischel博士曾在幼儿园进行了有关自制力的经典实验,棉花糖实验。
在这场实验中,参与实验的孩子们可以立刻获得相同的零食奖励。但实验中的孩子们面临两种选择,一是选择现在吃掉,二是现在不吃等待15分钟后再获得一份零食。这时孩子们会出现三类行为:
(1.) 迫不及待的吃掉面前的零食;
(2.) 尝试忍耐,中途放弃;
(3.) 想出各种办法来拖延时间,最后获得两份零食;
经过长年跟踪调查发现,那些拥有自制力,最后获得两个零食的孩子们通常会得到更好的人生,包括健康、学业或是工作。
让孩子管理零花钱,其实就是培养孩子自制力的一种方式。某招聘网站曾对职场白领做过一次调查,发现60%以上的年轻白领都是月光族,花起钱来没有节制。这种无法掌控自己欲望的尴尬处境,其实与幼时缺乏金钱教育有很大关系。
2、如何通过零花钱提升孩子自制力?
家长需要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和孩子所处的环境,在一定期限的时间内,给孩子一定数额的零花钱。这个数额和期限,必须是固定的。这样便于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时间概念,对自己未来的开支计划有一个明确的预期。
还不明白?没关系,我们举一个例子:
6~10岁的孩子,最合适的零花钱计划应该是一周仅给一次。即便零花钱花完,父母也不要被孩子可怜的外表“迷惑”,不要增加额外的零花钱。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管钱,自己攒钱,锻炼延迟满足感。
在给零花钱的问题上,不但是对孩子自制力的考验,也是对父母自制力的考验。父母要做到说话算话,不要说给5元,最后却给10元。
3、让父母明白,零花钱不等于爱的“程度”
在给零花钱这方面,很多父母通常无法掌握一个合适的“度”。更有父母认为给孩子多少零花钱就代表自己付出了多少爱,从而把过“度”的零花钱交到孩子手里。这样做的后果只会让孩子花钱愈发的大手大脚,对管理零花钱缺失认知与概念。
所以,父母的重点不是给孩子多少钱,而是应该把零花钱作为教育的工具,引导孩子慢慢理解并学会支配金钱。从对零花钱的依赖走向独立,培养正确的金钱观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