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平小学语文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
实施背景:
就语文教材本身而言,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同志说:“(语文)教科书编得再好,仍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如教材内容的滞后性,课程资源的有限性。”所以建设好语文校本课程应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1.从语文教育的目标和学科性质看,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十分必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过去的语文教育忽视了这一点,结果导致了语文教育危机,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由国家统一编制的单一的课程结构已不能教育潮流,不能适应语文教育的需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而语文也就具有社会性,这就决定了学语文就不能单靠国家统编的几本教材,学语文要放大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去应用、掌握,离开了我们具体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我们的语文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学校进行语文课程开发,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
“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这是《语文课程标准》里的一段话,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作为国家开发课程,它只是安排了课程的基本内容,而不是课程的全部内容,它已经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我们有选择的权利,也有开发的义务;教材作为国家开发课程,它的统一性决定了它不必也不可能照顾地方乃至学生的差异,它已经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学生的选择离不开我们的开发,学生的拓展更少不了我们的开发。
3.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校本课程的开展比语文课堂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其“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原因有四:首先校本课程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内容迎合了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心理,给广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表现”舞台。其次,校本课程立竿见影的直接评价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功成感,从而引发他们的兴趣。第三,校本课程学生的参与面明显比平时课堂扩大了好几倍,许多平时对语文不怎么兴趣的学生也因为参与逐渐迷上语文。第四,校本课程本身就是一种寓教于乐,启智于趣的活动形式,学生很容易在愉快教学中产生对学科的兴趣。学生们在活动中兴趣盎然,情趣激昂,从生理学的角度讲,这些活动以促动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十分有利于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实施原则:
语文课改的指导思想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是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丰富的人文内涵,熏陶感染学生,使他们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1.目标明确
传统的语文教学目标观仅从知识和能力的角度来观照,而现代语文教育要求培养完整的人,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重视学习的过程、学习策略的选择和语文的实践,体现出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与此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外在的附加任务。
2.内容开放
打通课内外,走向现实生活。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发而有活力的,应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这就明确要求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课程的开发和利用。然而传统语文教学观念要求“以本为本”,读书只读“语文”书,观文只观“文学”文,这无疑给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套上了紧箍咒。我们必须破除这种陈旧观念。既然“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只要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就有无穷的学习资源可开掘;既然“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只要与文化有关的,就可能有不尽的语文学习资源供开发。
3.尊重自主
20世纪60年代国家主导型的课程开发遭到了基本失败,“其根本原因是许多国家的课程改革动用了庞大的资金,规划并开展了国家规模的研究,却轻视了如何使课程改革发挥效力这一问题的关键,轻视了师生的参与。”“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课程的开发没有教师的参与,难以取得最佳效果。”“在课程开发中确立与保障学校教师的自由与自律,是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教师应当是课程开发的主力军。”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应允许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遵循课程开发的规律,自主地进行课程开发,允许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课程开发方略、确立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计划,同时在开发中还应确保教师的自律,杜绝毫无计划、“乱开乱采”的行为。
4.因地制宜
“三级课程”的提出,主要是因为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条件、特点不尽相同。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对中央本位课程的反动。学校是课程实施的载体,不关注学校的情况和条件,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便会成为空中楼阁。“因地制宜”中的“地”是指各校不同的条件,既有学校生存的社会环境条件,又有文化环境条件,既有学校办学设施条件,又有教师、学生的个性因素。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因素,开发出适合于自己实施的校本课程方案,照办照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或其他学校的校本课程,就没有了自己的特色,就无法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也就失去了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实施目标:
通过科学整合、有效拓展、巧妙补充等方式,对国家课程——语文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从而积极构建有实效的阳光语文课堂,让孩子一课一得,不断提升语文素养。
实施内容与评价:
一、以课文阅读教学为基点,拓展延伸课本内容。
入选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文章,有许多与我们学生的平时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在进行这样的课文教学时,我们可以以课文内容的拓展延伸来选择确定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课程内容,进行系列化的语文学习和实践,从而拓宽学生信息渠道,扩大学生知识面。
(一)向课外知识延伸。由课文的内容向相关语文课外知识延伸,扩大学生知识面。包括1、中点辐射型。以课文内容为中点,向四面八方辐射。如学习了《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我们可以以“走进英雄”为主题,让学生走近抗日英雄:讲一讲英雄的故事,学一学英雄不朽的诗篇,写一写想对英雄说的话。2、起点延续型。以课文的内容为起点,确定主题纵向延伸。如学习了《三打白骨精》后,可以以“我对课文人物的了解”为主题,指导学生读《红楼梦》相关的章节,组织学生对人物进行讨论,认识一个个丰满的人物。
(二)向生活实践延伸。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文内容,通过学习将课文的内容拓展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包括:1.联系学生生活。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相似版块,激发学生回忆生活、记录生活、描绘生活。2.开展实践活动。根据课文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三)关注热点时事。在我们的周围天天都发生着一些学生认为新奇的、重大的、有意义的事情,这些事情的发生给我们的校本语文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使学生既学到了语文知识,同时智力得到训练,感情得到了陶冶,人格得到了塑造。抓住报纸、电视等有效的载体,进行读、查、做、想、练的活动,从而使校本语文课程丰满而富有活力。
二、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确定各年段重点。
低年段:进行童谣、诗歌、绘本、故事、国学经典等的补充,做到“日有所诵、日有所读”,旨在低年级能在诵读中、阅读中识字,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
策略:对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的书或学习内容进行筛选、整理,列出补充阅读的书籍、内容等,形成校本教材。
评价:进行阅读测试、诵读测试等
中年段:以语文教材为例子,抓住教材中经典段落,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做到“一课一写、一课一得”。
策略:列出课文中的一些典型的经典段落,进行归类整理,提出训练要求。
评价:以课课练作业的形式呈现。
高年段:坚持学生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齐步发展,积极开展群文阅读的研究与尝试。可以对整本教材中的文章进行同主题或同类型重组,也可以从课内走向课外,拓展阅读同主题、同作者或同内容的文章,开展对比阅读,从而提炼知识。
策略:对高年级的文章以年级为单位进行重组,并选择课外的相关群文,组成新的学习单元,开展单元主题教学的研究。
评价:进行课堂的展示与调研
2015年12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