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民间体育项目进入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9-11-2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韩琪

28 2

Vol.28 No.2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08 6 20

Jun.20 2008


 

民间体育项目进入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付宏山

( 河南大学 体育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1)

 

 

:我国民间体育项目中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 是传承、发扬中华文化非常好的载体。通过民间体育项目在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开展, 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 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 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掌握一种简便易行的健身方法与技能, 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民间体育项目; 传统文化; 传承与发扬; 体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 G8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9640(2008)02- 0069- 03

 


“民间体育”似乎是一个众所周知、不言自明的概念,但要仔细界定却也并非易事。通常情况下, 们将体育分为民间体育、竞技体育和军事体育。但这三者之间外延和内涵都有交叉, 即使是民间体育内部概念不严的现象也屡屡出现。“民间体育”还常常“群众体育”所取代,实际运用中还出现与“民族体”、“传统体育”混为一谈的偏差。这几个概念之间确实有着各种联系。“群众”和“民间”最为接近,泛指人民大众,也带有一点非干部、非官方的色彩;“民族”侧重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传统”则主要是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风俗、道德、思想、作风、艺术、制度等;“民间”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广义是指人民中间,狭义是指与官方相对的一个社会群体。各个概念侧重有所不同, 但都和“民”有关。“民族体育”是体育人类学的重要研究对, 所有的民间体育都是民族体育,但民族体育却不一定都是民间的。

民间体育的根本在于它扎根于特定的民俗土壤当中,总是和特定的民俗精神相连。这些竞技或娱乐活动当初首先是一种谋生手段, 后来演化为民俗活,再后来又从民俗活动中分离出去。所以真正意义上的民间体育是由特定的经济模式、民俗精神决定的。因而,民间体育项目观点应当是着重从文化层面来界定的。一些好的体育项目引进之后, 我们对其要有个改造并使其更加适应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 更能为人民大众所喜爱, 更易操作更宜开展与普及。但是这一切的关键点是一定要进行必要的改造与创

! 目前在我国民间开展较为广泛、影响较大的民间体育项目众多,主要有: 射箭、武术、摔跤、抖空竹、打陀螺、划龙舟、荡秋千、跳绳、拔河、放风筝、滚铁环等 , 其中不少民间体育项目已被各类学校引进, 并且充实了学校体育的教学体系。

一、民间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与紧迫性

随着我国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 必然要寻求与我们大国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文化地位, 要想在国际纷繁多样的文化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重视和加强本民族传统文化建设是最佳途径。在学校体育教学, 占主要地位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引进过来的西方体育项目。调查发现, 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内容中尚能发现我国民间体育项目的存在, 然而到了中学尤其是高中阶段, 基本上已经消失。由于民间体育教育的缺失, 导致大部分学生和年轻人认为西方体育项目是时尚的、前卫的, 而我国很多传统民间体育活动则被扣上了“落后”、“老土”的帽子, 在他们平时的体育锻炼中基本消失。高中阶段是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发展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 如果在这个时期对学生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 使他们了解我国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和充满希望与光明的前景, 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有近千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其数量之多, 形式之丰富, 堪称世界之最。这块蕴藏深厚的民族文化宝藏, 对于弘扬东方体育文化、发展人类所共有的体育事业, 无论怎样评价也不为过。

二、目前民间体育项目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开展


 

收稿日期: 2008- 02- 05

作者简介: 付宏山( 1974- ) , ( 汉族) , 河南开封人,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2005 级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学校体育学。

 

·69·


的现状

笔者对河南省郑州、洛阳、信阳、开封、新乡、周口六市的部分学校发放问卷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分为两类: 一类为学生问卷;另一类为体育专职教师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法, 选择体育教师和学生。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 教师和学生对待民间体育的态度、认识和参与倾向性; 民间体育项目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的状况等。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 320 , 学生问卷 3500 ; 问卷回收率教师为 93.1%, 生为 86.2%; 问卷有效率均达到了 95%以上。所有问卷征询了专家的意见,经过数次修改后,进行效度检验与评价。运用 spss 软件对调查问卷中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处理, 并对问卷信度进行过检验,次测量的相关系数均大于 0.80, 可信性具有显著意,符合社会调查研究需要。

调查显示: 曾经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体育游戏和现在依然有很好群众基础的民间体育项目。如: 跳房子、跳皮筋、打陀螺、滚铁环、投沙包、荡秋千、跳绳、 踢毽子、抖空竹、拔河、抓子、翻烧饼、放风筝等在学校体育课程中略有体现。但是学生参与的项目很少, 主要集中在跳绳、拔河、投沙包、放风筝等几个项目上。一些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项目,如抖空竹、踢毽子、打陀螺、滚铁环等项目几乎失传了。另外从学生参与民间体育活动的空间看,83%的人是在学校课外活动时间参与, 在家庭和社区参与民间体育活动非常有限,只有 42%。学校体育课参与民间体育的只 26%。由此可见, 河南省民间体育资源丰富,学生参与积极性高, 但是学生参与民间体育活动人数少, 参与项目类别少, 民间体育在学校体育中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教师对民间体育进校园态度积极,并肯定了民间体育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不亚于其他体育项目,但是师资队伍、场地器材和民间体育资源远远不能适应的需求。

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民间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这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综观世界各国学校体育教学, 优秀民间体育项目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都在加以继承和弘扬。我国是文明古国, 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 民间体育资源非常丰富, 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既有利有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又简便易行, 特别受到少年儿童的喜爱, 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高。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生参与民间体育活动的人数逐渐减少, 参与项目类别也不多。目前, 懂得民间体育项目的教师较少, 也没有专门针对民间体育项目的体育教材。在体育教学中, 民间体育项目往往不被重视, 很少作为主要

教学内容出现, 即使部分涉及, 也常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小游戏或辅助教学内容。

三、民间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民间体育项目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特, 它所表现出来的趣味性、普及性、简便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等特点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符合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符合 “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受到学生的喜爱, 果能够得到学校领导及体育教师的支持, 进入学校体育教学课程, 则能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质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多重目的。民间体育项目经研究、整理和改编后, 完全可以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运, 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民间体育项目要在教学中从仅仅作为游戏和娱乐的辅助角色转变为主要课程教学内容。长期以来, 有不少人认为我国民间体育与西方竞技体育最大的不同,在于我国民间传统体育的娱乐性、趣味性。因 ,在学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发中,过份强调“娱乐”和“趣味性”,纯游戏的课程内容有增无减,内容趋向放羊式的“玩”,而轻视知识、技能和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 较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和体育课程目标的需要。民族民间体育教材的选择与编写,关系到教学质 ,也直接影响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因此,要改变民间体育项目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现状, 首先要从教材的选编入手。

我国民间体育项目历史悠久, 内容十分丰富,有游戏、娱乐方面的, 又有能力、竞技方面的,还有德育教育方面的。很多民间体育项目有很好的基础, 动方式多样, 利于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展开, 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 非常适合目前体育教学的实际条件。如果能够结合当地实际, 通过认真地分析与甄, 对民间体育项目进行选取与再造, 通过学校体育教育这一良好的平台, 以适当的方式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去, 是切实可行的。国家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民间体育在学校体育课程中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新课标“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 使课程有利于学生的运动兴, 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2001 年国家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特点之一, 是加大了教学内容的弹性和选择性, 增加了选修教材的授课时数比重。从选修教材的内容看, 扩大了民族、民间的体育内容。新大纲说明中还明确提出“我国各地区各民族蕴藏着丰富的体育健身方法和体育项目, 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增选或置换体育教学内容”。


 

·70·


《体育课程标准》和“新大纲”的灵活性与选择性为发 展本地区民间体育活动提供了可能。因此, 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 结合当地实际, 将当地民间体育项目融入到学校体育教学当中, 自主制定与民间体育项目向适应的专用教材, 纳入整体教学计划, 制定相关的教学、考核办法, 促进民间体育项目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深入开展。

民间体育项目进入体育课程时要善于创新利用。民间体育项目进入体育课程虽具有多方面的优, 但是在正式进入课程之前, 要根据学生特点对民间体育项目加以改造和创新, 使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喜爱。经过改造的民间体育项目要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应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情感态度、知识需求、可接受性、实用性和价值观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 还要根据学校的地域特点、环境条件、学生情况等进行选择和应用。中国学生作为中国体育未来的主人, 肩负着继往开来的重任。他们更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人, 他们要懂得接受我们民族的固有文化, 也需要有现代意识、现代精神。将民间体育项目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 要注意导入现代体育观, 合理地继承与消化异域输送来的养料,  博采兼, 融古今中外于一炉, 使之符合时代潮流并具备中华民族特色, 从而使传统的民间体育项目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获得更为强大的生命力。中西兼容的教学内容, 既能发扬我们的传统又能吸收他人的精髓, 能传承我们民俗体育中的宝贵精神, 也能普遍提高下一代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 培养新型的体育人才。

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兴趣学生的需,应体现当前“健康第一”、“终生体育”的改革方向, 应体现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各级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体育学科的课程目标, 组织一批有经验的学者、专家共同研究编写教材。民族传统体育校本教材

也应组织有关专家、学者严格审定,使这类教材适合不同层次学校的需求, 以增强教材的实用性、效益性。在选择民族传统体育教材内容和编写教材时,为了突出民族和地方特色,既要依靠民族、民间体育来支撑教材的主体结构, 又要注意吸收现代的体育文,使现代体育文化在教材中得到充分反映,以补充民族传统体育中陈旧落后的文化内容。

四、结语

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传统体育文化是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 文化为源流发展起来的。它所蕴涵的伦理精神、艺术 精神、生命精神都体现了要求个体、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终极思想。我国绚丽多姿的民间体育项目, 涵着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民族情感的强化, 民族向心力的凝聚, 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丰富内涵, 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全民健身活动动以及全面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绍荣,柯玲.中国民间体育的文化思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2004,(6): 28- 30.

  2. 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1998.

  3. 胡小明.体育人类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4. 徐永昌.中国古代体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5]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所编.体育史论文选集[M].成都体育

院体育史所,1992.

  1. 陆作生, 刘听.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思考[J]. 中国体育科技, 2002,(9): 15- 16.

  2. 丁光明.探索学校体育资源开发的新途径[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4): 89- 90.

  3. 体育词典编辑委员会编.体育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1984.

( 责任编辑:  )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政平街 电话:0519 - 86254570 邮编:21317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