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爷爷植树(第一课时)
顾晓玲
教学目标:
1. 认识"邓、植"等13个生字。会写"爷、节"等6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3.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邓小平的画像问:“这位爷爷谁认识?”
板书:“邓小平爷爷”,讲解四会字“邓”的写法,右边是双耳旁而不是单耳旁,横撇弯钩要一笔写成,竖要写得稍长。小朋友书写。
简单介绍人物,我接着出示邓小平爷爷植树的图片:今天,我们去了解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件小事。
板书“植树”,“植”我形声字,“直”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中间三横分布要均匀,出示“值”、“置”,用换偏旁的方式来识记。小朋友在语文书上临写“植” 。【设计意图:写字一定要在课堂上落实。尤其是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来识记新生字的情况下,一定要把握住机会,基于生活与实践所获得的知识更让人印象深刻。】
我接着介绍:“邓小平爷爷在1981年发起了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这是邓爷爷1985年3月12日植树节亲手栽种一棵小柏树时的照片。想知道邓爷爷是怎样种树的吗?好!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感知,理解字词
1.“邓爷爷是怎么植树的呢?我们一起去读读课文吧!”
出示自读要求:1.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长句子,多读几遍。2.找到“邓爷爷植树”的段落,想象当时植树的画面。
在小朋友自读完后,检查朗读情况。
2.出示第一、二自然段,小朋友朗读,正音。小朋友们主要是在几个字上出现了问题:坛、锹、仍。接下来,重点还要学习坛和锹。
“这一天,碧空如洗,万里无云。在北京天坛公园植树的人群里,83岁高龄的邓小平爷爷格外引人注目。只见他手握铁锹,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
第二自然段中“碧空如洗、万里无云”是环境描写,先请小朋友们自己说说看到这八个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天空?
在小朋友们说完后,出示图片加深印象。在新华字典中“碧”只有“青绿色”的含义,但人们用“碧空”形容“蔚蓝色的天空”。碧空如洗,蔚蓝色的天空就像洗过一样什么呢?干净。万里无云,意思是,天空中没有云朵。这八个字连用,表示天空蔚蓝,没有云朵。
3.就在这样的天气里,邓爷爷在哪里植树呢?
北京天坛公园。
我们一起来看看“坛”字,出示图片天坛公园和地坛公园。谁来想个办法记住这个字?猜猜看,为什么是坛是“土”加“云”?
“用泥土堆砌成高高的地方就叫坛。”
向学生介绍,坛的本义是指古代祭祀或誓我用的土台,后来用土堆成的台也叫坛,比如堆起来种花的地方叫——花坛;用陶泥做成的口小肚子大的罐子,也叫坛,装酒的就叫——酒坛;另外,还有引申义:体育界,叫——体坛;文艺界,叫——文坛。
【设计意图:生活是语文的外延,学习“坛”字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把学生的思维与生活勾连起来,丰富了对“坛”的理解,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4.“北京天坛公园,植树的人群中,谁最引人注目?”
“邓小平爷爷。”
小朋友朗读这个句子:“83岁高龄的邓小平爷爷格外引人注目。”
“龄”读准后鼻音,形声字,从牙齿可以看出年龄的长幼,所以左边是一个“齿”字。年纪很大,叫作——高龄;年纪很小,叫作——低龄;我们小朋友到了上学的年龄叫作——学龄。
5.补充“格外”的近义词,这点小朋友们掌握得不错。
6.“引人注目”是“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课件出示鲜花、芭比娃娃、孔雀的图片让小朋友自己说一说“ ( )格外引人注目。”
【设计意图:这个说话练习能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三张图片的特点,说到这种程度才行,举例,第一幅鲜花图,要这样说:粉红的花瓣格外引人注目。从具体事例中体会到这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使用。】
单个事物,是一个部分引人注目。众多事物,是某个引人注目。
教学两个左右结构的字“引”和“注”,一个是左窄右宽,一个是左宽右窄。小朋友们自己临写两个字。
7.“为什么说邓爷爷格外引人注目呢?”
“因为他高龄,他还是国家主席。”
“对,再看,还有引人注目的呢。请朗读——”
“只见他手握铁锹,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已经满是汗珠,仍不肯休息。”
请小朋友找出其中的两个动词——象形字“握”和“挖”,“握”表示紧紧抓在自己手里,请小朋友们握一握笔,再相互握一握手,是不是能理解了?
“邓爷爷握着什么呢?”
“铁锹”。
“除了美丽的天坛公园,我们还要认识一下植树的工具。”(出示图片)认识铁锹和水桶。带领小朋友认读“锹”字,铁锹可以干什么?——做一做动作,可以用来挖土;还可以做量词,比如一锹土,两锹土。教学“休、息”这两个字,将“休”和“体”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一个人靠在树上,那是他在“休”息。
8.“在邓爷爷兴致勃勃挖好树坑之后,他又做了什么呢?”
“一个树坑挖好了。邓爷爷精心地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他站到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他又走上前把树苗扶正。”
邓爷爷是是怎么挑选柏树苗的呢?——精心地。他选出来的柏树苗是什么样儿的呢?——茁壮的。再次请小朋友圈画出其中的动词——“挥”和“扶”,“刚刚我们握了握手,现在我们来挥一挥手。”出示搀扶老人过马路的图片理解“扶”字。
巩固第二、三自然段中的这四个动词:“握、挖、挥、扶”。
9.“地点选好了,工具也有了,这一切都准备好了,邓小平爷爷是怎样植树的呢?我们一起看着黑板上这四个动词‘握、挖、挥、扶’,说一说邓爷爷植树的过程。”
邓爷爷手握铁锹,挖树坑,再挑选树苗,移入树坑,挥锹填土,最后扶正树苗。带着学生说完一遍后再请孩子们对照着插图,做一做动作,说一说。
10.学习第四、五自然段,第五自然段重点关注其中的比喻句,并让小朋友站得笔直进行朗读。
11.如今,这棵小树苗——引读
“今天,邓小平爷爷亲手栽种的柏树已经长大了,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识字方法很多,有字理识字、比较识字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认识“握、挖、挥、扶”时,能运用形声字的规律先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字都和什么有关,然后运用媒体出示相关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清晰地了解了这几个字的意思,最后让学生学着做一做动作,轻轻松松地辨清了这四个字的意思,学生兴趣浓厚,识字效果高。】
三、理清课文思路、疏通文脉
出示填空,请小朋友说一说。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________(时间)_____(谁)在____(地点) _______(干什么)的事。”
告诉他们这就是“四要素”概括法,四要素分别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四、教学生字
1. 复习随文识字的生字。
2. 学生临写,点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