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椋鸟》
李玉竹
教材分析:
《灰椋鸟》是烈士徐秀娟在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所作,作者用浅显易懂、质朴唯美的语言描绘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及归林后起舞争鸣、尽情欢歌的热闹情形。重点想象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理解植树造林的意义以及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初步意会词语的意思,能够用比喻的方法连词成句。
2、读通读顺课文,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逐步了解灰椋鸟和课文大意。
3、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使用破折号、分号等知识方法。
4、指导学生品读感悟课文4-5自然段,感受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和鸟儿的欢快。
5、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自己获取体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蕴。
6、凭借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爱鸟的感情,激起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上课导入
1、今天,老师想向大家介绍个特别的女孩,我们先来听听她写在日记里的一段话:(老师慢慢朗读)
春天最容易丢鹤。
鹤舍要打扫得干干净净。
我爱鸟,爱大自然,
一走进荒野,一切不愉快的事儿都忘记了。
我愿在茫茫荒原上寻找,
寻找理想,寻找友谊,寻找生活的答案。
听了这段话,你知道这是个怎样的女孩?
是的,她是个爱鸟的姑娘,她的名字叫徐秀娟(板书),她为了救一只丹顶鹤,而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那年她才23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她写的文章,也是一篇关于鸟的文章,板书课题:(让学生一起写写这个椋字)指读椋,读两遍。
同学们猜猜椋为什么是木字旁?
2、那灰椋鸟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打开书,迅速找一找。指名读一读。这是什么句?能改成陈述句吗?齐读
5、既然灰椋鸟不好看,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呢?请大家读读课文,自己去探个究竟。
二、初读课文
1、要求
(1)读的要求: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在那里打个问号。
(2)想的要求: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读书情况。
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事?(我观赏灰椋鸟归林)那哪些段落写灰椋鸟归林的经过的?(2-5)你会分段了吗?请你用双竖线标注好。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最后一个自然段呢?
快速浏览2——5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归林前2~3——归林时4——归林后5”的写作顺序,并引导学生用单竖线标注。
3、检查朗读
(1)请两名学生把归林前的情景读一读
对错误的地方进行纠正。这两段文字有个词最会读错,请同学们把“翘首遥望”这个词划下来,你理解吗?演示一下。翘还有一个读音是()你来组个词。这个词理解了,我想这句话你就能读好了。这儿有个破折号是什么作用?
(2)谁喜欢读归林时的情景。来每人读一句,请几个人呢?(5)
最后一句话中有两个多音字,你找一找。
应和(hè)什么意思?(指名一名学生演示一下)
出示和的所有读音: hé hú huó huò hè
一唱一和和牌和面和好和药
你能读准这些词?先练练,指名读(强调huó huò的读音区别)
处还有一个读音,你能组组词吗?
还有一个字特别会读错,板书“栖”,让学生跟着写一写。它与休息有和区别?
指名一位同学把最后一句话读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句话分号前后的句子是什么关系?(这是并列的两段话)
教师提升:两段话并列时,我们要用分号隔开。
同学们再观察下上面一句话:有的排成……
这句话也是什么特点?(并列的)为什么不用分号隔开?(提升:并列的单句用不着分号,用逗号就可以了)
读了灰椋鸟的归林时的情景,你能说说你有什么感觉么?(壮观让学生随便说)
(3)归林时的情景是壮观的,但最精彩的是归林后,请同学们再去朗读第5小节,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
预设(1)
看,这几只……翩翩起舞啊!
关注两个点:
(1)扑棱棱出示:棱(lēng):口语赘词
(léng):物体上的条状突起棱角
(líng):地名穆棱
读一遍。请你再说几个这样结构的词
(2)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牵出另一句:(哪里还有比喻句)
预设(2)
树林内外……俱乐部。
(预设1和预设2是互相牵扯的)
这句中有几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比较一下这四句比喻句,比喻词有什么不同?
涧板书,什么是涧?山与山之间有水的深沟(画图)。师:山高,水落下,声响。
指名读好这句话
总结:同学们读完了灰椋鸟归林的情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那灰椋鸟的家在哪儿?找找写树林的句子。用波浪线划一划
交流:
你觉得灰椋鸟的家怎么样?从哪可以看出来?
1.棕红色……
2.路两边……
3.夕阳……
4.整个……
第一句第三句都写了刺槐林的美,第一句美得舒服,第三句美得诗情画意。因为有了夕阳和晚霞。
第二句:什么叫郁郁葱葱?从人工中体会到什么?
第四句:从俱乐部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什么?
你把这些关于灰椋鸟家的句子按照课文的顺序连在一起读一读。
灰椋鸟的家美得舒服,美得特别诗情画意,来,让我们一齐来轻轻读这些句子,走进灰椋鸟美丽的家。
出示根据课文改写的竖行诗:
棕红色的水杉落叶
如华贵的绒地毯
软绵绵的
路两边
夕阳下
郁郁葱葱的竹林
高大的刺槐林
成了天然的俱乐部
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初步学习,感受到了徐秀娟对灰椋鸟的喜爱,还感受到灰椋鸟在这儿生活得非非常常快乐,下一课我们继续随着作者去欣赏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去感受作者对鸟儿的深深喜爱之情。
五、写生字,布置作业
描红
作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习字册第25页;你喜欢哪些写鸟的句子,请多读几遍并在书旁用关键词儿写下你的感受。
教后析:在这一课时中,把生字的学习、段落的整理、以及一些语文知识的学习都融合在读书中,随文渗透,自然、流畅,又非常扎实深入。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题激趣
1、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灰椋鸟》,通过上一课地学习,我们知道灰椋鸟在作者眼中是什么样儿的吗?课件出示灰椋鸟的样子,(师生接读)灰椋鸟()的嘴,()的背,远远看去(),有什么好看的呢?
2、在作者看来灰椋鸟没什么好看的,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灰椋鸟归林的场面。
(二)读文入情,探究感悟
1、学习第四小节
同学们打开课本,轻声读一读课文的第四小节,想一想,灰椋鸟是怎么样归林的呢?把关键的词圈出来,边读边想象画面。(板书:归林)
学生自由读
交流
相机出示: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
将“投入”改为“飞入”行不行?(学生讨论交流)
出示: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欣赏、朗读体会壮观的场面,重点理解“排空而至”)
这是我们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所看到的,你还听到了什么?
相机出示: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汇合。
同学们,你们也读读这几句话,看看此时的感受还仅仅是壮观吗?
(生练读体会)
全班交流
小结:多美的归林图啊!我们再打开课本读读第四小节。
2、学习第五小节
刚才我们随着作者亲眼目睹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真使我们意犹未尽,可是夕阳已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此时林中又是怎样一幅画面呢?同学们让我们继续睁大我们的眼睛,竖起我们的耳朵,用心去感受吧,大家读读课文第五小节,把你的感受写在相应的句子旁边。
学生自学
全班交流
(重点交流“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地羽毛全变成进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相机板书:百鸟争鸣
作者已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如果你是作者的话,你会欢呼什么呢?相机板书:闹林
这样的场面,深深地感染着作者,也感染了我们。同学们把你的欢呼,你的赞叹,你的惊喜,放到你充满激情的朗读中去吧!(齐读第5节)
3、学习第六小节
看到了灰椋鸟归林,闹林的情景,作者兴奋、感慨之余又陷入了沉思(出示第六节)指名读
读了这一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齐读
(三)资料交流,深化主题
1、同学们,全篇课文作者用生动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和归林以后壮观的场面,从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作者徐秀娟是一个怎样的的人?(板书爱鸟)
2、课前布置大家收集关于作者的资料,谁来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生交流
徐秀娟的事迹传出以后,为了歌颂、怀念秀娟事迹,艺术家们创作了一首动人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让我们再一起欣赏一下。
3、FLASH动画欣赏《一个真实的故事》。
4、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没有像徐秀娟这样爱鸟护鸟,为了心爱的鸟儿甘愿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人,我们现在到哪儿还能观赏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让我们记住作者徐秀娟的这句话:(出示,齐读)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希望同学们能用你的一生来记住这句话!
(四)延情课外,行动落实
同学们,徐秀娟为了鸟儿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能为鸟儿做些什么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