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
(何姣)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4.学习本文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对比的写作手法。
2.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了解借物喻人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板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宋庆龄非常喜欢这两棵樟树,周总理让他搬家她却说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还记得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吗?
2、(出示填空: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是两棵 的樟树,因为 。)联系上节课学习的樟树外形来说说。(生说)
3、同学们的记性真好,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课文中描写樟树外形的内容。(填空下出示第4自然段文字)
4、学生齐读。
二、精读第5自然段,体会内在美
1、过渡:同学们,这两棵樟树为什么让宋庆龄如此的不舍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思考这是两棵 的樟树,因为 。
2、学生阅读圈画(提示:默读思考时可以圈圈画画,也可以写写关键词。)
3、交流第5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读完之后,你又看到了两棵怎样的樟树?
预设1:“而樟树本身却有-----”特点香气永久:
相机指导:一个“本身”突出了与生俱来的品质,不是靠外力,而是来自自身的。(生齐读句子)从哪儿你体会它的香气保持的时间很长?
师:什么叫“永久保持”?(停顿)追问:文中是怎样写樟树的香气是永久保持的?(即使……即使……)
①“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同学们知道樟树可以做成哪些东西吗?
出示:家具图一排(桌子图、箱子图、柜子图)瞧,这是樟木做成的家具,虽然改变了模样,但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樟树还可以制成什么?
出示:工艺品图(工艺品、樟木条、樟脑球)。(出示“即使……仍然……”)用“即使……仍然……”说说。
②小结:风霜雨雪可以摧残樟树的身躯,但摧残不了樟树的香气;刀砍斧凿可以改变樟树的形态,却改变不了樟树的香气。这就是永久保持。所以樟树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香樟”。
③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预设2:“只要---”特点:驱虫
是呀,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年,虫类就 —— ,只要这----存在十年,虫类--,一百呢?你看到了两棵怎样的樟树?(顽强不屈)它会与害虫斗争到底,永不屈服,它的身躯永远不会被害虫侵蚀。
谁能通过朗读把樟树的特点读出来。
文章还有哪里也写到了樟树的“驱虫”特点?(“别的树木---”)
自己先轻声读读这段话。
4、交流。(这段话不是写的石榴树吗?可以不写吗?写了之后有了怎样的效果?)
5、这种写法就叫做对比。对比之下更能凸显事物的特点,且有感染力。文中作者通过谁和谁对比,突出了什么?
6、是的,我们对比着来读一读,感受这种写法的好处。
7、男女生分读。
8、对比这种手法,我们之前也接触过。这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片段,来,我们轻轻读读,体会一下。(音乐起)
出示:
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 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桂花雨》
这里一段话就有两处对比,谁来说一说?
是的,通过对比,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情有独钟。
过渡:再来欣赏一段课外的,一起读。
太阳的光芒总是那么耀眼夺目,热情四射,普照着大地。而月亮的光芒是柔和的,她的宁静之美深深地吸依着我。她总是在寂静的夜晚默默地为大地添上一抹光亮,让在外的人们能够看清回家的路,她也总会给人们的心头添上一抹温馨之感。
9、这段对比性极强的文字和书上的一段一样,用了哪一个字连接起来的?(音乐停)
10、小结过渡:作者常常会用“而”“可是”“然而”等这样表示转折的词把对比的前后两种事物连起来。
读着这些美好的文字,感受着对比的妙处,你是否也愿意来试试?
11、出示练习:
而
这个练习可以写人,也可以写动物植物。比如说我们班的有人特别爱看书、有人跑步特别快。又比如说桂花的香气特别浓、小草虽不美却比任何植物生命力更强。大家去写一写吧。
12、交流评价:指名生上来读,其余学生评价。
教师追问:用什么和什么对比,突出了什么?
13、同学们写得真好,这就是对比的妙处,让我们再来读读文章,感受作者的匠心独运。(齐读)
14、学到这儿,谁愿意来完整地说说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因为这两棵樟树不仅 而且
15、小结。是的,这两棵樟树无论是外形还是内在,都让人喜欢,让人敬佩。难怪宋庆龄奶奶会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三、感受宋庆龄的人格美
1.如今,前来瞻仰故居的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为什么呀?
出示资料:
出示三张不同场合的宋庆龄照片。这就是宋庆龄,被美国记者安娜誉为世界上最温柔、最高雅的女性。
宋庆龄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老师搜集了一些资料。
宋庆龄,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伟大女性。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她永葆革命青春和旺盛的革命斗志。她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1922年的一天,孙中山接到密报,叛变的部队要攻打他的住地。孙中山要宋庆龄跟他一起撤离,宋庆龄却坚定地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不可以没有先生。为了中国,你先走。” 孙中山只能忍痛和宋庆龄道别。面对强敌,宋庆龄毫不畏惧,在危难时刻,她大义凛然,英勇战斗,不向反动势力妥协。等到确定孙中山安全后,才从容不迫地冲出了包围圈。
1936年,宋庆龄得知国民党反动派非法关押了7位著名的爱国人士,十分愤怒。在那炎热的7月,她不顾疲劳,带着十几位救国会的同志,来到苏州高等法院,自请入狱。敌人被吓得一个个狼狈不堪。宋庆龄的一身正气,让敌人敬畏,他们被迫当场释放了7位爱国领袖。
2.默读,看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生说,相机板书:一身正气,永葆青春,坚强不屈)人们为什么要和樟树合影?
出示填空:
同桌交流一下。
我看到樟树 ,就想到了宋庆龄 。
3、是的,这篇文章表面写什么,其实是在写什么呢?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举起手跟老师一起写写。借樟树来写宋庆龄。
4、同学们课文学完了,谈谈你的收获吧?(从宋庆龄身上学到了要一身正气,(社会上,有许多的坏思想,坏习惯,行为,我们要想樟树和宋庆龄一样学会抵制,不能受其感染,干扰,要有坚定的信念。)
5、让我们铭记这两棵樟树,更要铭记伟大的宋奶奶,怀着崇敬的心情,再读课题。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推荐一篇文章《白杨》或《落花生》
2、搜集并阅读更多有关宋庆龄的资料。
板书: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永葆青春 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一身正气 香气驱虫 永久保持
借物喻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