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夜晚的实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懂得课后作业中“瞎子”、“穿透”、“听”等词的意思及其所带引号的用法。
3.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不断实验、潜心研究、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不断实验、潜心研究、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熟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2课,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著名科学家——,为了解开——所做的——。
二、感悟文本,了解原因。
过渡:大家刚才说的很好,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问题:斯帕拉捷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呢?
出示: 第一自然段。
1、引导学生抓住第一节中的句子说说斯帕拉捷实验的原因。
“这个现象”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指导朗读,读出“好奇”。
蝙蝠在夜间灵活飞行,这个现象你看过吗?引起过你的好奇吗?从这里,你觉得斯帕拉捷是个怎样的人?
板书:细心观察
2、这段话里哪些词语能表现他的这个特点?
指导朗读。
三、研读文本,清楚过程。
过渡:科学家之所以成为科学家,那是因为他们有区别于常人之处,那就是他们大都拥有“好奇心”。牛顿在大树下被苹果砸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富兰克林面对平常的雷电现象,揭开了“天火之谜”,而斯帕拉捷从司空见惯的蝙蝠夜间飞行产生了好奇,因为好奇,他做了实验,最后造福了人类。那么,斯帕拉捷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结果如何?默读课文第2-6自然段,结合课文内容,用最简洁的语言完成表格。(媒体出示)
1、 出示自学要求、表格。
默读课文2—6自然段,思考:斯帕拉捷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法、结果分别怎样?请完成表格。
2、交流,完成表格。
3、四次实验,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出示:啊!蝙蝠在夜间飞行,捕捉食物,原来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
(1)当时,斯帕拉捷的心情如何?
引导学生抓住“啊”和两个感叹号来体会斯帕拉捷因为实验成功而无比高兴的心情,指导朗读,评价。
(2)出示练习:蝙蝠夜间飞行不是靠 ,不是靠 ,不是靠 ,而是靠 来确定方向的。
四、明确写法,学会表达。
过渡:四次实验的内容非常简单明了,但读起来一点儿也不显得单调、枯燥,作者是怎么写的呢?
1、学生默读2—6节,思考作者的写法。
2、交流。
3、师小结:
a详略得当
b每次实验按照“猜想-实验-结论”这样的顺序写的
c语言生动、活泼
d采用倒叙手法
等等
在学生说自己的发现时,老师及时评价、点拨,以鼓励为主。
五、走进人物,感悟精神。
过渡:前面我们知道斯帕拉捷是一个细心观察的人,通过这个实验,你现在又觉得斯帕拉捷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呢?
1、再次默读课文2-6节,从四次实验中找找答案。
要求:默读,边读边想,画出能证明自己观点的句子,读读,体会。
2、交流。
(1)出示:这个现象引起了他的好奇:蝙蝠凭什么特殊的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呢?
斯帕拉捷很奇怪:不用眼睛,蝙蝠凭什么来辨别前方的物体,捕捉灵活的飞蛾呢?
难道它薄膜似的翅膀,不仅能够飞翔,而且能在夜间洞察一切吗?
引导学生抓住三个问句,体会斯帕拉捷的“善于思考”。
(2)四次实验三次失败,如果第四次仍然失败,他还会继续做吗?
引导学生体会斯帕拉捷的“坚持不懈”。
(3)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老师做好引导、评价。
六、实验意义,激发兴趣。
过渡:斯帕拉捷的实验解开了蝙蝠飞行的秘密,他的实验促使更多的人继续研究,最后人们发现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声音——超声波。
1、什么是“超声波"?了解“下定义”说明方法。
出示:原来,蝙蝠靠喉咙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这种声音沿着直线传播,一碰到物体就像光照到镜子上那样反射回来。
(1)了解超声波的特点: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沿直线传播、能反射。
(2) 理解引号的用法。出示引号作用,选择。
书后第2题。
2、“超声波”有什么作用?
学生读课文第九自然段前两句话。
出示:蝙蝠发出超声波的图片,欣赏超声波的应用图片。
学生补充超声波的相关资料。
七、透过事件,获得启发。
思考:了解了超声波的用途,你最想说什么?(科学家前仆后继地进行科学研究,以丰硕的科研成果造福人类,我们现在更应该努力学习,从平常的小事中学会观察、善于思考、勤于钻研,将来投身到科学研究中去,造福于人类。)
八、布置作业,学会运用。
1、斯帕拉捷为什么能解开蝙蝠夜行的秘密?这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围绕“夜晚的实验”和生活实际,写写学了课文后的感受。。
2、课后观察并实验自行车的前后轮胎前行的速度是否一致?做好观察记录。
板书设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