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让更多民族体育走进校园
发布时间:2018-06-2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韩琪

让更多民族体育走进校园


打陀螺

跳竹竿

  7月16日,2014年广西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培训班在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开班,吸引各地少数民族聚居县的106名中小学教师参与。

  在为期一周的培训时间里,学员们不仅学习了打陀螺、跳竹竿、板鞋、滚铁环、毽球等多个广西少数民族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的技术技能、教学方法以及器材制作技术,同时也切实增强了自身对传承民族体育的认同感。

  “打陀螺”:

  技巧是关键,玩法要丰富

  将尖头着地,以绳绕螺身,使着地旋转,顺势抽绳,使螺旋转,“啪啪啪”的清脆声随之而来……18日,在广西体专的培训现场,学员们正在认真地练习打陀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要学好这个项目,必须具备一定的技巧和方法,特别是在抛出的一瞬间,一放一收,动作要特别灵活。”东兰县民族中学的莫俊业老师说,打陀螺虽然没有什么规则,但很需要技巧,陀螺慢下来不转了,就需要多抽几下,歪了就要在相反方向打几下,整个过程很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和耐心。

  莫俊业告诉记者,虽然自己从小就接触该项目,对陀螺也非常感兴趣,但从未接受过专业培训。此番学习,他希望能够得到更多专业技巧和方法,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传授给孩子们。

  同样,对于来宾市民族中学的罗闯老师而言,此番培训可谓大开眼界:“到这里培训才发现,打陀螺居然还有这么多的发球方式和玩法。”罗闯认为,打陀螺是少数民族喜闻乐见的一个体育项目,在学校,孩子们人手一个陀螺,会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打陀螺其实很能锻炼身体,比如手的灵活程度,还有抽打时的力度,总之对提高手眼的协调能力很有益处。”

  主讲人苏祝捷副教授表示,对于6到12岁的孩子来说,可以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12岁以后的孩子,可以通过竞赛的形式让他们收获乐趣和锻炼。苏祝捷说,打陀螺,其实对于发展孩子的上肢能力很有益处,一甩一抽可以为孩子们将来进行更为高级的运动做好身体准备。”

  “竹竿舞”:

  大课间的行为艺术

  18日下午4时,竹竿舞的培训课正在进行。

  “跳竹竿舞,最重要的是注意节拍。”负责培训的林月副教授向学员们介绍,竹竿舞的节拍分为“开”、“合”,林月击鼓为学员找节拍,学员先在平地上练习双脚的转换,并学习两拍、三拍、四拍、七拍的节奏,最后练习如何有节奏地敲击竹竿。

  “开、合,开、合,开开合……”练习开始,两边各蹲4个人,每个人双手平握竹竿末端,按节奏张合敲打;在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舞者两人一队,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两脚不断上跳下踏,进退跳跃……

  现场,时不时有学员被夹到了脚,鞋子掉了,或者差点摔跤,引来旁人阵阵笑声,但是学员们并不觉得尴尬,重新回到队伍继续练习。

  来自上林县民族中学的袁丹娥老师是表现最好的一位,在该校,竹竿舞已经十分盛行,“竹竿舞是少数民族的一种快乐体育,音乐欢快、节奏感强,极具趣味性和挑战性,可以带给学生快乐。”袁丹娥说。

  同样,在来宾市民族中学,课间都很流行这一项目。罗闯告诉记者,“竹竿舞”的特点十分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身体的灵敏性,提高学生的协调性和动作的节奏感,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能力。

  “我们所培训的这些科目,都是老师易教、孩子易学的体育项目,它们对场地的要求不高,完全可以在学校内开展。”苏祝捷认为,组织常态化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培训非常有必要,这样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进而喜欢和传承这类体育项目。

  自治区教育厅民族教育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广西拥有丰富的、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资源,开办培训班可有效提高广西民族中小学校体育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技能,同时对推进全区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促进民族学校民族文化特色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政平街 电话:0519 - 86254570 邮编:21317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