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榜样教育的使用范围过大
发布时间:2014-02-18   点击:   来源:武进政平小学   录入者:张国锋

榜样教育的使用范围过大,认为不论何种领域都可以实施榜样教育;榜样教育人性假设过高,认为“人人皆可为尧舜”。只有厘清榜样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才能提高榜样教育的效力。   

    榜样教育自古以来都被看作十分重要的德育方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   

卓越成就影响公众,使之形成期望的思想、理念、行为、品格等。在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极度丰富的今天,榜样教育这一曾经作为道德教化屡试不爽的方法似乎骤然失去了神力,并没有出现人们预期中的效果,面临现实生活中的冷遇和尴尬。那么是什么弱化了榜样教育的魅力呢?冷静思考之后发现榜样教育效力弱化的原因固然有外部诸如环境、时代变迁等客观因素,但从榜样教育自身来说,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榜样教育的使用范围过大,认为不论何种领域都可以实施榜样教育,榜样教育人性假设过高,认为“人皆可为尧舜”等,只有在厘清榜样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才能提高榜样教育的效力。本文从分析榜样教育的问题和困境出发,分析其原因并指出其对策。   

    榜样教育的适用范围   

    榜样教育需要限定合适的范围。教育的各个领域中榜样教育随处可见,人们也对榜样教育抱有很大的期望。不能否认,榜样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具有重要作用,自古以来我们也把榜样教育当作德育中的重要方法,实际上,我们通常讲的德育是指“大德育”的概念,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礼仪教育、行为规范和道德教育,但事实上榜样教育的适用范围是政治思想、礼仪、行为规范和普通道德规范的学习,纪律和习惯的养成。榜样教育在思想政治、礼仪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习惯和纪律的养成,公民遵纪守法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洛克的《教育漫话》中指出“在各种教导儿童以及培养他们的礼貌的方法中,其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的或者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眼前。一旦你把他们熟知的人的榜样给他们看了,同时说明他们为什么漂亮或丑陋,那种吸引或阻止他们去模仿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够给予他们的说教都大的”,“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这样能够温和地而又深刻地进入心里”。榜样教育当然不限于礼仪教育,同时也适合普通行为规范教育。   

    心理学家们已经深刻地剖析了榜样教育的心理机制,是观察——模仿——强化,榜样是人们首先观察和模仿的对象,榜样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并因其做出所期望的行为而给与积极的肯定、赞许、鼓励或奖励,使其行为不断指向规范和模范。当然,榜样是中性词,因此榜样教育有正反两个方面,好的榜样是我们大力倡导和学习的对象,每年社会中的劳动模范、优秀代表、杰出人物、英雄事迹评选,学校中的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等评选活动,目的都是给广大市民和中小学生树立众多可以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以及前进的方向。而法律上严惩罪犯,则是通过反面的例子,让大家以其为鉴,不再做出违反法律规范以及其他规则的行为,在这些方面榜样教育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榜样教育不适用狭义的道德教育。然而榜样教育并不一定适合狭义的道德教育,对于真正道德品质的形成也可能收效甚微。道德行为能被观察,却不一定能模仿和重复,因为道德是人们的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道德既可以作为手段,也可以作为目的,因此也就存在两种道德形态:一种是“合乎”道德,一种是“出于”道德。“合乎”道德是把道德仅仅看作手段,谋取利益是个人实施道德行为的唯一目标,而这种道德通常需要外在规范进行“他律”,当“他律”超过一定限度时,就有可能成为“伪道德”或“伪善”。榜样是“外烁”的、“他律”的,是其他人树立的靶子,榜样教育就是这样一种最温和最富有人情味的软控制方式。在“他律”道德中,个人可能会做出道德的行为,但这种行为更多的可能是“合乎”道德,这种行为中,人的“自我”可能缺场,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而只是根据外在要求如此这般地做了,或者只是一种机械化的“自动行为”。做出“合乎”道德行为的人实际上并不一定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如,一个训练有素的士兵,可能在某一特定境遇下做出勇敢的举动,但这不是因为他真是勇敢的,而是因为他训练有素,或者用腓特烈大帝的格言说,因为他对自己军官的恐惧甚于对敌人的恐惧。在学校中出现中小学生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拿出自己的铅笔、钱包交给老师,为了在“道德银行”中存上一笔财富而抱怨做好事的机会太少,或在“学雷锋日”积极表现的情形并不少见。这样的行为都可能是在榜样的激励下表现出来,但不一定是发自内心,或者有这样那样的功利私心。   

    真正有道德的是“出于”道德的人。“出于”道德意味着把手段转化成了目的,例如:一个人相信诚实是最好的策略,童叟无欺,因而生意兴隆,这里他只把“诚实”作为是获利的手段,是满足其个人需要的重要手段。但日积月累,逐渐地,他的诚实可能不仅仅是为了获利,而是为了具有诚实的美德,从人类发展的长远来看,把诚实当作了可普遍化的原则。   

    榜样教育的人性假设   

    (一)榜样教育的人性假设过于浪漫。榜样教育的对象是人,因而人是榜样教育中的关键环节。但人是复杂的,存在各种的可能性、不确定性和偶然性。不能过于仓促的对榜样教育进行说明、简化、归纳,因而也不能把榜样教育简单地归结为树立榜样——实施榜样教育——形成所期望的思想和行为几个步骤。人具有主体性、能主动的观察、比较、鉴别、选择外界的各种信息,并主动的作出模仿和学习。虽然孟子说“人皆可以成为尧舜”,但榜样教育的人性假设如若以此为基础,那无疑存在理想主义色彩,浪漫地认为只要树立了榜样,人人都可以学习并做出与榜样一样高尚而杰出的行为,人人都能成为楷模。面对以“高、大、全”的标准塑造的榜样形象,事实上人们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不去学习。面对杰出优秀的榜样时人们的心态是千姿百态的,有的人会认为榜样太完美而敬而远之,有的人会认为榜样距离现实生活太遥远而置之不理,有的人会认为榜样难以认同而不屑一顾,也有的人会努力模仿却发现困难重重,还有的人也因功利因素积极表现。因此,在榜样教育的假设中,我们要考虑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有着各种本能、欲望、情绪和需要,不能把人人都看作是“尧舜”或者“神”。而榜样教育中人“自我”的存在至关重要,榜样教育要激发人们的理性,通过理性来实现自我选择与自我反思,达到内心释放与理性增长的结合。   

    (二)从“要我学”到 “我要学”。榜样教育的初衷是教育者或社会组织通过树立榜样,要广大的受教育者学习榜样可歌可泣的思想与行为,即通常所说的“要我学”,榜样教育是外烁的,是由教育者或社会组织为受教育这选择的学习对象,但学习是内化的,只有当人们主动的把榜样当作认知、情感上都能欣然接受的偶像来崇拜,并时时模仿和学习,才能起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我要学”则意味着个人会千方百计的克服各种困难,积极主动去模仿并习得榜样行为。   

    那么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呢?首先,树立的榜样会被人们所接受,榜样的被认同度和可接受度决定着榜样教育效力问题。因此榜样教育的前提是为受教育对象挑选合适的、能被认同的榜样,并因此而被模仿和学习。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社会价值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人们的选择标准各不相同,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崇拜的榜样更是千差万别,另外榜样教育的组织者可能也存在能力、理念或视野上的区别,所以很难挑选出大家所公认的榜样代表。即使挑选出来了,仍然存在能不能被接受的问题。榜样的选择实际上是价值观念问题,也就不宜简单地以行为管理的方式进行对待与处理。在开明的社会中,每个人的行为,只要不妨碍别人的自由和集体活动的秩序,就有自主选择的自由。榜样应尽可能的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榜样教育中不是只有那些发展全面、全身都焕发出英雄本色的先进典型,才具有榜样示范的效果。生活在人们周围,其言行又能体现人类基本的价值观以及我国社会发展对公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要求的普通人,都可以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其次,榜样教育要加强情感上的沟通,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并付诸行动。认识和情感的共鸣是榜样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为榜样教育不是纯粹的理论教育,更主要的还是一种实践教育,在进行必要的学习讨论,引起认识和情感上的共鸣之后,把重点放在实践锻炼、行为养成方面。要通过具体的学习榜样的实践活动,使人们进一步体验到榜样言行的丰富内涵,形成巨大的情感冲击和强烈的意志考验,在经过行为反复强化的基础上,把对榜样言行的学习模仿逐渐转化成自己的行为习惯。   

    榜样教育的保障机制   

    榜样教育要凸显更多的效果,需要一定的保障机制。榜样教育中的保障机制主要是评价和环境因素。   

    榜样教育中不要过多奖励。虽然心理学家认为榜样教育心理过程是人们出现期望行为时,通过积极强化来达到增强该行为的频率,强化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实际上过多的强化会减少其行为的频率,正如一个人蜜水喝多了,普通的蜂蜜就不会觉得甜一样。榜样教育中的强化通常有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精神奖励则表现为肯定、表扬,物质奖励则有奖状、奖金以及其他实物,学校中的奖励可能还包括小红花、五角星形、小贴画或其他形式。奖励虽能激发人们的自豪感,兴奋感,并为之努力和奋进,但同时也可能出现为了表扬为了奖励为了炫耀而表现的情形。榜样教育中应使人们认识到遵纪守法每个人基本责任,学习榜样规范行为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符合实际榜样形象,在认真体会榜样人物的思想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思考并学习榜样的行为。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被肯定和赞许,但不需要太多的评价和奖励。   

    榜样教育需要良好的舆论和环境。榜样教育不是简单的言行模仿,因此也应避免榜样教育搞形式主义或搞轰轰烈烈的运动,榜样教育需要时时处处的进行,需要有良好舆论和环境。因为榜样教育远不止口头说教那样简单,榜样形象的展示、英雄事迹的宣讲都需配以富有感染力和优美的环境,身临其境中获得的体验和感受往往比较鲜明深刻。舆论是环境中的自发因素,自觉不自觉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健康而正确的舆论是榜样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当人们学习榜样的思想和行为时,舆论中嘲笑、讥讽和诟骂致使人们不敢再做出行动,舆论中的欣赏、赞同往往会使人们愿意继续前行。良好的舆论营造有赖于全体公民素质的提高。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外部环境中的人或物成为个人主动选择时,便成为个人内部心理环境中的一部分。生活中树立的榜样一旦成为个人选择的榜样,便意味着他已经构成自己环境的一部分,个人也就身不由己地受到这种环境的熏陶。作为教育者,不仅自己以身作则,还要关心学生已经受到什么榜样的影响,并为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他们上进。尽管榜样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早就引起关注,而事实上“树立榜样”未必有效;而学生一旦受到不良的影响,要摆脱其影响,更不容易。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学校教师以及家长,要带头向榜样学习,言传身教,发挥自身示范作用,克服言行不一的现象,为未成年人当好表率,引导青少年自觉向榜样学习。(王俏华/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博士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政平街 电话:0519 - 86254570 邮编:21317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