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如何正确辅导小学生抑郁心理
发布时间:2010-12-14   点击:   来源:武进政平小学   录入者:周小钰
如何正确辅导小学生抑郁心理
抑郁是一种持久的、以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其症状表现可从认知、体验和意志行动三方面反应。其行为表现为:自我评价过低,对前途、希望看得非常悲观,容易产生自卑、自责心理,觉得生活了无乐趣,甚至是一片暗淡;表现出情绪抑郁、悲伤、绝望;长期精神不振,疲乏无力,不愿主动与人交往;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而当精神压力超过了他们的意志力所能承担的限度时,有的就会采用企图以外部的过激行为达到清除自己精神负担的自残举动。对这类学生如能及时辅导,帮助他们消除心中重荷,培养自尊,建立乐观、愉快的生活态度,养成健康的心理倾向,为他们的漫漫人生路洒下一片金色的阳光,铺下幸福、坚定的人生基石,这无意是一件乐事,也是广大教育者责无旁贷的义务。
女生刘某某,10岁。成绩较好,但性格孤僻、冷漠,从不主动与人交谈,自我评价极高。事事总要争个第一,受不得半点委屈。一次考试没有达到自己预定的分数,她竟然冲动得嚎啕大哭;一次大扫除,她被同学误会没有参加,并被告之老师,刘某某知道此事后,心理受到极大打击,她不解释、不说明,而是借用痛哭、咬手指、摔书包等冲动行为进行发泄,发泄之后,人像泄气的皮球似的,目光呆滞,一动不动地坐着,老师、同学不知如何是好。
男生潘某某,11岁。性格孤僻、沉默寡言;缺乏自信,感觉自己生活在低谷深渊之中;从不向父母和他人交谈心事,也无所追求,自甘落后;认为自己“命中注定”差人一截,生活得毫无希望。多次产生自杀的念头。
上述两例的分析说明,具有抑郁心理的学生,是非常危险可怕的,我们应抓紧孩子幼小时期对他们进行疏导和矫正,防患于未然。如何帮助学生矫正抑郁心理呢?笔者尝试了以下的教育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尊重温暖,情感触摸
人体是由“身”和 “心”两部分构成。“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源泉。由于抑郁心理儿童对生活态度及观察角度有偏差,为此,他们善于将自己的心理封锁起来,并紧紧护卫着那座神秘的花园,不许外人入侵。他们看似坚强,其实内心十分敏感,很容易就被一句话、一个眼神、一张笑脸、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所触动。如果你对他们处处给予尊重和温暖,时时给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甚至是呵护,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心灵和情感的交融,你就能拥有进入他们“神秘花园”的通行证,辅导矫正的金钥匙。对于这些儿童该如何关爱呢?
1、关心爱护,给予温暖
抑郁心理儿童心灵敏感,思维复杂。他们性格古怪,处事冷漠,但是他们同样有着归属于班集体、得到他人信任、关心、尊重、赞赏的需要。这种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便很难处理好和同学、老师的关系,造成心理上的障碍。反而言之,如果我们为其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温暖、接纳的心理氛围,便会激发他们积极的情感因素,增强心理活力,培养较强的自制力和心理适应能力,冲淡苦闷,排除各种干扰,使之愉快地接受帮助和辅导。在对抑郁心理儿童的辅导过程中,笔者除了明确向他们表示关爱外,还特别注意了无意识信号的传递。如:当他完成某一项任务后,投给他赞赏的眼光;在课堂上用鼓励的眼神促进他的学习;当他沮丧时,轻轻地抚摩他,用身体语言让他体会到你的关心;当他成功后,用热烈的掌声和欣赏的笑容向他表示祝贺……这些信任、鼓励式刺激信号都能让他们深深体会到你的关注和爱护,减轻对你的戒备心理。其次,我还做了背景调查工作,了解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父母情况,针对不同背景来源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辅导矫正工作。再次,我注意在日常班级管理及课堂教学中渗透关爱,给予支持,让他们体验到集体的温暖。例如:对男生潘某某,由于他的学习能力较差,我特意将他调换了座位,安排他与成绩较好的同学建立“一帮一”的互助关系;每次他的作业都批注上鼓励、期盼的评语;课堂上对他的每次答题都给予表扬和称赞;还不忘时时投给他关注的眼光。终于,温暖的春风溶解了冰山的积雪,潘某某完全接纳了我,变得非常愿意和我交往。
2、个别谈话,入情入心
当学生接纳你后,要与他们进行口头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此种辅导方法心理学称之为“会谈法”,这是搜集有关资料的最常用,也是最直接、快速的方法。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不是通过一次、两次谈话就能达到目的,而是要持续不懈、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才能了解每个时期的心理异常及造成的原因,方可根据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辅导方法。在个别辅导中,我同潘某某进行几次交谈后,了解到其父母在他四岁时便离异了,母亲搬走后,留下他与父亲、奶奶和叔叔生活。两年前父亲再婚,他与后母的关系一直很紧张,生母又很少来看望他。长期封闭的心理,令他待人处世十分冷漠,总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加上成绩又差,在班上更加抬不起头来;与同学发生冲突也不愿同老师、父母沟通,认为一切都是自己“活该受罪”。在同潘某某的交谈中,我不断开导他,帮助他学会悦纳自我。给他讲牛顿、爱迪生的故事,让他知道这些伟人在小时侯同样调皮,成绩也不好,甚至被认为是“白痴”,但只要有自信心,“丑小鸭”也能变成“天鹅”。有一次潘某某与后母发生矛盾,他找到我寻求帮助。我和他一起重新演绎了一遍事情发生的始末,分析原由,用“角色扮演法”去让他体会后母的心理活动,弄明白有些问题并非是后母之错,只要你会换个角度想想,便会化干戈为玉帛。长期的辅导活动中,我们采用的交谈方法很多:口头交谈、书面语言沟通、肢体语言表达等。经过多次的交心谈心后,潘某某已经能完全信任我,和我关系融洽,亲密无间,愿对我吐露心声,我也自然而然地对他充满信任和关爱,达到了师生之间相互悦纳、相互支持的最好心理境界。
3、心灵互换,同感理解
同感理解,又称同感,俗称“神入”,是辅导者设身处地的去倾听受辅者,不仅注意他所说的内容,更要去体会他的内心感受。在辅导过程中,辅导者把自己的信念、价值观等搁置一边,从受辅者的角度去体察,达到对受辅者的近乎“感同身受”的这样一种理解境界。罗杰斯曾说:“感受当事人的私人世界,就好象那是你自己的世界一样,但又绝未失去‘好象’这一品质——这就是同感。”中国有句老话叫“将心比心”,也正是同感理解的最高境界。一个辅导者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他是决不可能了解受辅者心理感受的,当然也无法理解受辅者的行为举动。笔者在每次交谈中,都把自己角色替换成当事人,与之同乐,与之同悲。不只用耳朵去认真听,更用心去细细体会,理解归因后,再与他们共同进行分析,并达成共识,从而平抚受辅者的激动情绪。这样的谈话,使学生觉得轻松平等,没有课堂上的那种拘束感,因此更容易与我产生共鸣,也会让学生有安全感,渐渐对我产生依赖情感,这样十分有利于辅导工作的和谐进行。在对潘某某的辅导过程中,笔者注意到了同感理解的渗透,每当他难过、沮丧、兴奋、无助时,都从自己面部表情及肢体动作中表现出与他一致的内心体验,让他感受到与你之间的零距离,愿意道出内心深处的隐私秘密,也就不知不觉的配合了你的辅导工作。
二、开展活动,辅导矫正
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的。学生的活动从内容上可分为:课内活动、课外活动以及休闲活动。它们对儿童健康心理的发展尤为重要。辅导者应充分利用活动的有利条件,帮助那些儿童在集体活动中矫正偏常心理,学会正确交往,树立自信心、自尊心及自强心,培养参与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步摆脱阴影,使心理成长走上正常的轨道。我的做法是:
1、课内活动,潜移默化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课堂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他们在学习中必须正确组织自己的学习过程,克服各种困难,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持久的学习兴趣及学会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培养集体主义情感。辅导者可利用学习活动,对偏常心理儿童进行辅导矫正,充分利用课本知识及自创活动,帮助心理偏常的儿童重塑自我。例如:为消除潘某某的抑郁心理,我在课堂提问以及家庭作业的安排上采取了分层学导的方法,根据他的能力给他安排合适的学习任务,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作业批改也特别留心,每次都批注上“你真棒!”“又进步了!”等等小批语,鼓励他的自信心;在班上开展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主题队会,让他了解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使他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学会正确的评价自我。还安排他参与到同学们的表演中去,学习同别人团结合作。
2、课外活动,促进交流
小学生的课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少先队组织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及年龄特点、自理能力,开展了一系列促进小学生意志品质、道德规范、创新能力等活动。辅导者可以利用此类型的课外活动,促使有抑郁心理的学生与他人进行交往。如:在一次暑期小队活动中,我安排潘某某所在小队去进行一次“小调查”的活动,内容是调查出本村群众对学校绿化的满意程度,并做好记录,写成“调查报告”。事后,我同潘某某一起修改了他所写的报告,并在全班作为优秀报告进行展示。他们小组的调查报告内容充实、涉及面广、建议合理,得到了全班同学的一致好评,我还将报告递交给学校有关领导。老师的认同、同学的鼓励激励了潘某某,渐渐的他变得喜欢主动的参与各项课外活动,积极的与同学们合作去完成任务了。
3、休闲活动,促进交流
“休闲”是指每个人在完成工作和满足生活要求后,由他自由支配时间的一种状态。对于一个热爱生命的人来说,休闲不是偷懒,不是只顾一时不顾将来,休闲不是只有失而无所得,休闲也不能看作是学习的空档,可以随便填补。休闲是一门学问、一门科学,它对心理健康而言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心理学家认为,通过休闲能松弛身心,平衡劳逸,滋润人生,创造新的生机;休闲能随时根据个人的需要、兴趣、爱好等个性特点和个人所处的微观社会关系来决定,有重新定位的作用,使人产生喜悦、兴奋、优胜、成就、个人价值等感情特征,增强积极的自我形象,产生自我满足感和幸福感;休闲活动除了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满足个人心理需要上的作用外,它也是自我理解、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的一种手段。在潘某某获得如此大的进步后,我再进一步抓紧休闲活动的巩固作用,帮助其塑造完全正常的心理状态。根据潘某某的兴趣爱好,我建议他多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乒乓球、足球、篮球等运动项目,进一步培养他与旁人的合作精神,消除自闭心理,用和谐的态度去对待他人,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肯定激励,给予呵护
笔者曾读过一篇名为《请不要吝啬鼓励》的文章,颇有感触。成功的体验在人的一生中多么重要呀!尤其是那些长期将自己封闭在“自我世界”里的孩子们,一句鼓励、一声赞扬也许对他们来说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般,终生难忘。这句鼓励,这声赞扬极有可能将他们从黑暗中拯救出来。如果每位辅导者都具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受辅者身上任何一丝微小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鼓励,表示支持,将会给心理偏常学生带来希望之光。所以我采用:
1、创造机会,获得快乐
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自我实现。小学生在班级学习、生活中也在追求着这种“自我”的实现。教育者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并能适时的创造机会帮助孩子们实现自我,体现自身价值。对于那些封闭自我的儿童,辅导者更加要花费心思为他们搭建出展现自我的舞台,鼓励他们大胆登上人生的舞台自由发挥。我在辅导过程中,尽一切可能为偏常心理儿童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如:潘某某喜爱运动,我请他担任班级的运动委员,并让他组织班上喜爱运动的同学利用活动课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有空时我便亲自参与他们一起练习乒乓球、篮球,在共同合作下消除师生间的隔膜,拉近心灵的距离。在潘某某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班在校运动会上取得多项个人名次,并获得年级组接力第一名的好成绩。在颁奖大会上,我让潘某某上台为我们班领取奖状,大家都清楚的看见了他在台上幸福的笑容,我可以体会到当他用双手握着奖状时是怎样的心情。
2、鼓励评价,建立自信
抑郁心理的学生本来就沉默寡言,自信心不足,当他完成某项任务后,其实心理是极期望得到肯定的。如果这时我不表示肯定、给予表扬,这无疑对他是“雪上加霜”,很可能会使他丧失最后一丝勇气。所以,我对潘某某给予了足够的“宽容”,从不吝啬鼓励,课堂上哪怕是一个小问题的回答、作业的按时完成、课外活动的积极参与等等,我都给予他大力的表扬,即使有问题,也是给予积极的引导,让他体会到我对他的尊重,逐步重建自信心。
抑郁心理儿童自我评价过低,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自信,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我认为,这类学生可通过个别辅导的方法进行自信心的重塑。可以通过在班级中开展“请你了解我”等类型的队会活动,让他们知道其实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他们并非朽木,只要耐心的雕琢,定会有发光的一天。
3、提供榜样,明确方向
利用榜样引导法,影响受辅者言行、思维、心理,可以让受辅者有个具体、明确的方向,随时调节自己的心态,通过长期的模仿到最终形成规律,这有利于他们向正常心理的演变。所提供的榜样必须具有可敬性、可亲性和可信性,才能促使受辅者向他学习。这需要督促,必须在一个长时期内不可懈怠。例如:针对潘某某缺乏自信、孤僻、自卑的心理,我安排了一位性格开朗、活泼的优等生与他建立“合作伙伴”的关系,在学习上要求他向那位同学请教,在人际交往中也要多向他学习,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并加以督促。在榜样的带动下,他不仅在学习上追上来了,而且比以前善于同老师及同学进行交往,并和他的合作伙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了“好哥们”。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塑造“全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塑造“全人”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特殊教育活动。儿童偏常心理的形成具有十分复杂的客观条件。因而,辅导者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以上仅是笔者对抑郁心理儿童进行辅导的初探,尚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具体工作中进行完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政平街 电话:0519 - 86254570 邮编:21317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