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
《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练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更好的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质。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要求学生说出成正、反比例量的关键,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关系式。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圆锥的体积和底面积。
(2)用铜制成的零件的体积和质量。
(3)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
(4)互为倒数的两个数。
(5)三角形的底一定,它的面积和高。
(6)圆的周长和直径。
(7)被除数一定,商和除数。
二、练习
1、第9题。
观察每个表中的数据,讨论表下的问题。要注意启发学生根据表数据的变化规律,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再进行判断。
2、第10题。
(1)看图填写表格。
(2)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再根据图像特点判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比例,也可以根据相关的计算结果作出判断。要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幅地图的比例尺一定,所以这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3)启发学生运用有关比例尺的知识进行解答。
3、第11题。
填写表格,组织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比较,进一步突出成反比例量的特点。
4、第12题。
引导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能不能用相应的数量关系式表示这种变化的规律。
5、第13题。
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补充练习
1、a与b成正比例,并且在a =1.5时,b的对应值是0.15
(1)a与b的关系式是a/b=( )
(2)当a=2.5时,b的对应值是( )
(3)当b=9.2时,a的对应值是( )
2、甲、乙两人步行速度的比为5:6,从A地到B地,甲走12小时,乙要走几小时?
四、课堂练习: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教学反思:
结合具体的情境和数据,学生判断其成正比例的量还是成反比例的量并不困难,基本都能判断正确。但是脱离具体的情境和数据之后,有部分学生就有困难了。在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时有同学又出现了困难,之前在教学第三单元的时候强调的一些注意的地方,学生全都忘记了。这也使我有了一定的反思,为什么学生这么容易忘记,知识综合起来,很多学生就有困难了。因此怎样才能促进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真的是我们的课堂应该研究,应该加强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