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比例《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
2、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出示:把一个长6.4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后变成长为9.6厘米的长方形,你知道它是按怎样的比放大的?放大后的宽应该是多少?
学生解题。
二、自主合作,主动探索。
1、教学例3.
出示图。问:根据放大前后的图形,你能写出哪些比?
学生独立写。呈现学生的作业。
猜想一下:哪两个比之间可能存在关系?学生猜想。
学生分组研究比的关系。并在独立研究的基础上,和身边的同学进行交流。
全班汇报。
教师说明:6.4:4和9.6:6的比值相等,就可以写成等式:6.4:4=9.6: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教学比例还可写成分数的形式以及其读法。
还有哪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2、教学“练一练”。
学生各自进行判断,并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再指名说说判断时的思考过程。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九第3题。
先写出上午、下午行使路程和时间的比,在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思考还可以写出怎样的比,它们能组成比例吗?
2、练习九第4题。
学生按要求写出比,并计算比值,并任选其中的两个组成比例。
3、练习九第5、6题。
学生独立完成,大组交流。
4、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0.3:0.6
学生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 怎样判断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五、作业。
1、练习九第7题。
2、75、50和30这三个数可以与( )组成一个比例。
教学反思:
在学习新课的同时注意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如第一环节中,没有直接把放大后的数据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凭借上节课的知识进行推测,学以致用,有助于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对比例的意义形成认识的基础上,更是要求学生判断“还有哪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在运用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