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理念下案例反思的研究
课题设计方案
武进区政平小学数学教研组 执笔:陈松鹤
一、研究背景
1、基于教师成长的需要——教师应该成长为反思型的研究者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和举措在不断加强,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教师成为研究者,指的是教师要参与到教育研究中去并成为研究的主体,而不仅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与专业理论研究者不同,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是为了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而不是为了建构宏观的教育理论。所以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成为反思型研究者,认识到自己教学的思想基础、教学理念,认识到要把自己的教学变成和学生相互联系的活动,从而创造出更加完美的课堂。
2、基于课堂教学特点的考虑——加强课堂教学的反思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因为课堂是鲜活的,是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说得好:“教室,是出错的地方。”是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精神的旅游和探险,是教师构思和教学实际之间的对话过程,不完美甚至有错,才是它的真实存在。它可能有教师面对学生发问而回答不出的尴尬,它可能有学生面对问题所作出的“越轨”甚至“错误”的回答,它可能有未能完成教学目标的遗憾,这都是正常的。而这种不完美往往会给课堂本身增添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使之变得更美丽、更精彩。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纵横交错的数学知识内容的呈现,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是师生向未知方面挺进的旅程,它随时可能遇到曲折和阻隔,但也随时可能发现美丽的通道和亮光,需要我们老师真正静下心来,不断加强实践和反思,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也许我们无法让每一堂课完美无瑕,但一个又一个成功片段的演绎,恰恰支撑起课堂教学的精彩天空。
3、基于本校数学教研状况的考虑——重于反思,力求提高教学质量
审视我校传统的数学教研活动,研究的主题并非来自教师在教学中碰到的急需解决的现实的、真实的问题,其研究的方式也相对比较保守,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多向交往互动的有效平台。传统的教研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教育发展和教师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陈旧的且不合时宜的教研活动模式,力求以课题研究为校本教研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我校提出了《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理念下案例反思的研究》的课题进行研究,从教学案例着眼,围绕教师在教学中碰到的急需解决的现实的、真实的问题,共同反思与研讨,以此建构一种互动、对话的研究平台和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提高教师参与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地促进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通过讨论、分析总结和提炼,形成丰富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成果共享。
二、研究的理论思考
1、有关概念的界定:
(1)教学:关于“教学”,有人认为“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技能”,有人认为“教学就是上课”,也有人认为“教学就是智育”,这些观点都似是而非,都没有揭示出教学的科学内涵。教学的科学含义应是:教师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和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的一种学校教育活动。
(2)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是对小学数学教学发展历史进行的回顾与反思,是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的现状进行了审视与透析,是对小学教学变革的价值追求、变革目标和变革策略的阐述;《新视野》以整体的视野提出了小学数学教学整体综合性设计的四大原则,并对小学数学教学变革与教学评价、教师发展的关系的详尽分析。
(3)案例:指对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景的描述。教学案例则是教学过程中教材,教师,学生相互作用发生事件的描绘。教学案例无论在案例的立意还是其内容及价值上都应将理念、实践、反思融为教学实际情景描述的主线。
(4)反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5)案例反思:本课题所指的是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技术资源的利用、师生关系的类型等因素,用真诚的、批判的眼光进行反思,以分析和总结已经发生的教学行动的得失,能在自我反思中实现超越
2、研究的理论假设:
(1)《数学课程标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研究、共同创新、共同进步的互动过程”,“教师要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教师“应合理组合学习内容,使内容与目标一致;应合理运用学习策略,使效益和方法一致,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2)现代教育理论。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是教师、学生双方共同的特定空间,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必须是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只有教学双方不断改善传达信息的手段,提高认知效果,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反思教学理论。教育者是社会中最先进的人群之一,严格地讲,是教育者引导着人类前行。所以,教育者不能平庸,也要拒绝平庸,而社会也是拒绝“庸师”的。反思之所以能够使教师远离平庸,是因为“教学成功=教学过程+反思”“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是因为反思性教学可以促使教师成为实践型、专家型和学者型的教师。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教师对教学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有利于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有利于教师提升理论水平和拓展知识面。
3、研究目标:
(1)培养教师教学案例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2)促进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
(3)探讨“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反思的途径和方式”;
(4)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型教师队伍。
三、研究内容
1、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案例反思的研究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而言,计算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案例反思的研究:1、如何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2、如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经历“探究算法”的过程,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3、如何组织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案例反思的研究
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角度看,问题解决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以积极探索的态度,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创造性地去解决来自数学学科本身或现实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新问题的教学活动。作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种新趋势,数学问题解决已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认为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参与;如何关注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如何对问题解决过程给予评价等内容都是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方向和任务。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案例反思的研究
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应用信息技术改善和提高教学效果已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一方面它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另一方面人机对话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索,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基石。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创设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情境、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体验数学应用等即是我们研究的主阵地。
四、研究方法 —— 行动研究法
组织教师有计划地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研究活动,运用调查研究、观察比较、测验、实验研究、经验总结、理论研究等方法通过上研讨课、示范课、评课、写教学案例等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师案例反思水平。
五、研究组织
组长:王晓红
副组长:陈松鹤 王宇
成员:丁丽丽、周新忠、徐丽亚、毕建华、邵美芳、顾晓玲
六、研究计划(包括阶段时间划分、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
1、研究的准备阶段。(2008.9 — 2008.11)
(1)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召开课题组会议。
(2)制定研究计划,商讨研究的实施步骤,形成课题实验方案。
(3)组织学习有关理论,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查找并收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
2、研究实施阶段。(2008.12 — 2010.7)
(1)通过深入教师课堂听课,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制定研究目标。
(2)课题组定期参加各种学习和培训,树立反思意识和培养习惯,探讨反思途径和方法,加强案例收集,及时反思。
(3)邀请专家指导,积极实践,初步开展课题研究,并进行阶段性总结。
3、研究总结阶段。(2010.9 — 2010.12)
(1)开展研究活动,在对收集到的有关课堂教学片段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反思方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
(2)通过对比,整理筛选有效的反思方案,指导教师积极运用。
(3)归类整理实践情况,分析研究有效的反思方案,撰写教学反思的案例。
(4)组织课题组成员根据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启示、反思案例撰写相关论文。
七、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调查报告、课堂实录、案例反思、论文总结、结题报告。
武进区政平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理念下案例反思的研究》课题组
2008年6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