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数学课程标准》
基本理念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是一种文化。
•数学学习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评价的目的—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改进教师的教学;目标多元,方法多样;重过程,轻结果;关注情感态度。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
关于数学课程的功能
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应当是适合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接触、了解和掌握的数学。
怎样理解有价值的数学?
有价值的数学应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有价值的数学应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有价值的数学应对未来学生从事任何事业都有用。
2、“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首先要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这样的数学无论是出发点和归宿都要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3、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积累,每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于数学的意义
1、数学教育的目的不能仅限于“智力或思维能力的发展”不能把智力价值看得过分重要。
2、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要作为一项人类活动来看待。
3、数学课程应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和结束。
4、数学课程应展示数学文化的魅力。
要展示数学文化的悠久历史,要展示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要展示数学家的探索精神,要展示数学文化的美学价值。
关于数学学习
1、数学课程的内容不仅要包括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要包括这些结果的形成过程。(做数学体现过程、感觉数学发现的乐趣)
2、数学学习的方式应当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关于数学教学活动
1、数学课程应当让学生感到亲切(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
2、数学教学活动就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角色的新期待: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3、用教材:结合“境材”(周围的环境资源)和“人材”增删、重组、包装“教材”,考虑“人材”特点,摄取“境材”组成“大教材”。
关于数学教学评价
1、把过程纳入评价的视野:过程评价和结果相结合、认知评价和情感态度评价相结合、注意评价内容的综合性、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注意评价对象的差异性、注意评价结果的激励性。
2、多元的评价目标和方法:观察法、档案袋法、三方协商考评法、学期及学年报告法。
3、数学教学评价的一个目的是改进教学。
关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1、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的观念的影响。
2、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启示
•课堂是允许孩子犯错误的地方,孩子犯的错误是美丽的错误,只有允许孩子犯错误的课堂才是有生命的课堂。
•没有经过情感加温的数学一定使人感到冷漠。
•音乐能激发人的情怀,绘画能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能使人获得智慧,科技可以改变物质生活,但是数学却能提供以上的一切。
对小学数学新课标“热”的几点“冷”思考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在21世纪初全面推广后,新的观念、新的教材、新的教法,带来的是新的课堂、新的学法等教育改革的新气象。但是,新课标作为一个新事物,如果我们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把它读懂、读透的话,也可能适得其反:要么穿新鞋,走老路;要么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思考之一——从教育意识上看,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新课标作为一个新事物,对我们的教师心理产生的冲击波应该说非常大。许多一线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畏惧心理。一些教师甚至认为落实新课改的状况是一“老”对三“新”:一张老的教师面孔迎对新课标、新教材、新学生,谈何容易。这种把新课改与传统教育改革完全割裂开来的意识是不对的,它给教育实践带来的危害也是十分巨大的。
例如,现在有一小部分教师就坚持这样一个观点:“要落实新课改就必须禁止书面考试。”在他们的意识中,考试是应试教育万恶的根源。其实,考试作为教师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手段,本身是无辜的。错就错在我们的传统教育教学将考试奉若神明,将它作为衡量我们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尺度,无限放大了它的作用。在当今落实新课改的工作中,绝对摒弃考试的做法也是不恰当的。
多年的教育实践已经表明,“非此即彼”、走极端的教育改革做法终究是要吃苦头的。我们承认,传统的教育教学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而新课标也正是针对这些弊端而出台的。但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传统教育教学绝对不是一无是处。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才是我们这次新课改的应有之义。因此,对于新课标,我们不必人为地给它涂上神秘的色彩;对于旧课标,也没有必要过多地去吐口水。一句话,对于传统教育教学,我们不抛弃,而是要扬弃,要发展。
思考之二——从教育机智上看,要处理好教学流程与学生思维过程的关系
以前,我们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教育机智,许多课堂上所谓的教学亮点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了教师的教育机智。事实上,在落实新课改的工作中,我们也同样非常重视教师的教育机智。只不过我们赋予了它新的内涵。
以往的教育机智更多的是依靠教师本身的素质,依靠教师的瞬时智慧。它的表现形式往往是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一种临场应变和驾驭能力的突然爆发。
如今,在新课改中教师的教育机智主要表现为针对某个教学环节做好一种或几种教学预案。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今的教育机智更多地强调教师在备课环节时应多下苦功,见仁见智,以备课中的多变应对教学中的一变或几变,从而体现出教师的教育机智。
因此,从本质上看,如今的教育机智更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更强调顺应学生的思维。
思考之三——从教师角色上看,要处理好主宰者与引导者的关系
新课标强调,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唯一的主宰者;教师不再居高临下地与学生一起学习;教师更多地扮演着组织引导者、共同学习者等角色;教师与学生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同志式的关系。
但是在落实新课改的实际工作中,有一些教师对新课标下的教师角色的理解存在着偏差。他们简单地认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必须从原来保姆式的角色转变到现在放牧式的角色。表现为教师在学生遇到困惑甚至迷惑了前进的方向时,该出手时不敢出手。
例如在《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教学中,有位教师在新课开始,未做任何铺垫,就抛出一个例题:24×12=?让学生尝试。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多次尝试失败之后,教师始终袖手旁观,直至即将下课之际,教师才和学生一道,根据一个学生的24×10=240,24×2=48,240+48=288的思路推出24×12=288,然后草草收场。
试想一下,如果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教师能以一个学生共同学习者的角色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学习中去,是不是会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呢?
强调教师引导者的身份,决不是意味着教师就只能袖手旁观。事实上,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仍然有组织、调控的责任和义务。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今的教师角色定位应当向大商场的售货员学习。现在大商场的售货员很少贴身式、保姆式的跟踪服务,他们总是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才出现。教师也应该在学生疑惑不解、争论不休的时候发挥作用。
一句话,教师在教学中,要放手,决不能放任。
思考之四——从学习材料上看,要处理好知识与生活的关系
生活化是新课标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之一。从新教材的编排上,我们也不难看出非常明显的生活化色彩。正可谓: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是,在当今教育实践中,我们也不容忽视,一些教师一味片面地追求生活化,常常为生活而生活,而恰恰忽视了数学作为一门学科本身所固有的知识的连贯性和科学性。有一位教学研究人员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应警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越来越泛滥的“购物现象”。因此,我认为,数学教学中学习材料的生活化要自然,千万不要牵强。
思考之五——从学习策略上看,要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
如今课堂上开放性的、能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课堂上放得多了就势必存在一个收的问题。
例如,在《整理书包》一课的练习环节,有一个“停车场上的车应怎么停”的问题。可能学生会回答按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按颜色分,按大小分,按轮子数量分,等等。一些教师往往就陶醉在学生回答的精妙上,也就是停留在“放”的层面上。其实,在此基础上,教师如果能适时地提问:“你估计停车场的管理员更喜欢哪一种分法呢?为什么?”那么通过比较、选优,就能扎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收放自如。
思考之六——从学习方式上看,要处理好合作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明显特征。它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
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如今的许多合作已经变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式单调。如今的合作还主要停留在同桌合作、小小组合作等几种形式上。
2.效率低下。在学生合作中,我们经常能感受到那种华而不实的热烈气氛,只听见一阵轰鸣声,很难得找到倾听者。在最后代表陈述意见时,也总能听到诸如“我认为……”而并非“我们小组认为……”。
3.忽视思考。有些课堂从课一开始就合作,一直到下课,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空间是少之又少,人为地导致一部分学生人云亦云。
针对以上合作的弊端,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三个对策:
1.丰富合作的形式。除了采取同桌合作、小小组合作之外,还可以采取学生与教师合作、学生与电脑合作等,总之,只要双方能形成互动就是有意义的合作。
2.要让学生学会倾听。
3.要把独立思考与合作有机结合起来。要灵活运用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可单独运用,也可结合起来运用,以求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思考之七——从教学手段上看,要处理好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现代媒体在教学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现代媒体只是一种媒体,它的运用与否和教学效果是不成正比关系的。眼下一种时髦的观点认为:用传统媒体(包括粉笔、黑板等)教学的课就不是一节新课标下的好课;用现代媒体教学的课就一定是一节好课。这种观点片面地夸大了现代媒体的作用,也是不利于教学的。在部分地区出现的用多媒体替代黑板、投影仪等现代媒体滥用的现象,被人戏称为“知识电声化”,很值得我们反思。
笔者以为,套用一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只选对的,不用贵的”,来表明对选用媒体进行教学的态度是非常合适的。
新课改的落实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努力去摸索,去探求。由于是摸着石子过河,因此就难免要走一些弯路。重要的是,我们在风风火火地探求的同时也应多一份理性。新课改任重而道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