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第八册语文《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0-06-23   点击:   来源:武进政平小学   录入者:赵小红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我们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树木,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为什么喜欢它呢?(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出示图片,学生联系所查资料,简介宋庆龄生平。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从课文题目看,你觉得这篇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樟树)写的是哪里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  

2、说说你对课文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大概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读课文要求: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的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检查自学课文。  

教师教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读词语卡片,注意“龄、樟、稠、瞻、质”的读音。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读懂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45自然段)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3、收集有关宋庆龄的一些资料。  

教学反思:这课最大的收获是,让学生通过一个问题“哪些段落是写樟树的”来学会分段。这种重点突破的方法,应该让学生学会。关于宋庆龄的生平,我虽然给他们做了介绍,但我觉得还是应该让学生去了解她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二、精读课文。  

()扣题直奔重点段,先行探究樟树的特点,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导入:在这篇课文中,大家都认为重点写的是樟树,那么课文第二段是怎样描写樟树的呢?  

1、思考、探究第四自然段。  

1)观察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2)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3)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4)指导朗读。(提示:“粗壮、稠密、远远的、四季常青、勃勃生机”等词语应重读。)可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评议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  

5)小结: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樟树的样子,作者抓住它“蓬蓬勃勃”的外形特征,按由分到总的顺序描写的。  

6)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2)出示重点句,品读: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①找出句中的一对反义词(招――拒)  

“招”和“拒”可组成哪些词?在这句中“招”和“拒”当作什么讲?(招引使虫不敢接近)  

②句子: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本身”这个词说明什么?(说明拒虫香气是樟树内在的,固有的,不是外加的。)  

 ③“永久保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的香气永久保持?(即使……仍然……)  

 比较一下“枝枯叶落”与“枝繁叶茂”,作者为什么不写它枝繁叶茂时的浓郁的香气呢?(因为当它枝枯叶落时,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这才说明它本身有香气,能“永久保持)  

 (3)轻声读第五自然段,思考最后一句“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是说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什么地方?  

4)教师引读第五自然段。  

5)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五自然段的体会。  

6)指导朗读。  

7)指导背诵。  

(二)扣题牵动第一、第三段,再探究象征意义。  

导入:这樟树生长在什么地方呢?  

1、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那么主要写谁的事?主要写宋庆龄的什么事?(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2、宋庆龄为什么对长在她家院子里的这两棵樟树有这么深厚的感情?联系课文里的有关词句,联系老师介绍的宋庆龄的生平,联系课外读到的宋庆龄的故事,展开合理想象,描述宋庆龄在樟树下的活动和她的所思所想:  

每当接见客人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少年儿童来探望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朝阳初升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夕阳西下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轻声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句话说明宋庆龄对这两棵樟树非常喜爱和深深的眷恋。读时,要表达出这种思想感情。  

4、来宋庆龄故居瞻仰的人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想一想,议一议,再告诉大家。(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三、总结全文。  

课文以樟树为线索,先写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再写樟树的样子和高贵之处,最后写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樟树不仅外形美,蓬蓬勃勃,而且本身有一种永久不变的拒虫香气。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是因为宋庆龄就是一位外表秀美、具有高洁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精神的伟大女性,人们对她非常崇敬。  

四、感情朗读全文。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板书:                            枝干粗壮  

外形及特点  枝叶稠密  

四季常青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拒虫的香气  

内在品质  

永久保持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难点就是让学生明白宋庆龄和樟树有哪些相似之处,我通过让学生阅读补充习题上的那篇文章,学生读后更深刻地理解了宋庆龄的可贵品质,那爱国的深情,那不屈不挠的斗志,对更好地理解文中的人物起了更好的作用。所以,相关的补充材料的阅读,还是比较有效地。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政平街 电话:0519 - 86254570 邮编:21317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