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第八册语文《习 作 六》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0-06-22   点击:   来源:武进政平小学   录入者:赵小红

教材分析  

课文中提供了4个话题,这些话题都是一些与人们的生活、观念、行为、习惯等有紧密联系的内容。这些话题值得人们关注。组织学生讨论或查阅资料,结合获得的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增长见识,而且能够让他们提高认识。因而,习作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话题“和同学、老师、家长一起讨论”,或者“留心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及其他书籍,看看其他人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再“结合自己的认识”写一篇文章。  

教学目标:  

1、学生查阅围绕一个话题,查阅有关资料。  

2、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该话题,学生结合资料发表自己的看法。  

3、学生有条理地把讨论情况或查到的材料写下来。  

课前准备:  

学生围绕“有人说,电池不能乱扔,他会严重污染环境。魏学明同学却不理会,还说:‘大家不都乱扔吗,也没见有多大危害。’”这一话题,通过翻阅报纸、书籍或上网查找有关“废电池”的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结合资料,交流看法  

①师:环境已成为全人类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污染环境的污染有千千万万,废电池就是其中的一种。乱扔废电池,到底有什么危害呢?有多大危害呢?废电池能否经过回收处理,再加以利用,使之为人类造福呢……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也出于对废电池的兴趣,我们着手研究废电池。通过查阅资料,请谈谈你对乱扔废电池的看法。  

【学生结合资料交流看法】  

二、指导写法,学习范文  

①师:同学们将讨论情况或查到的材料写下来,要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有详有略,同时学会正确引用别人的语言——说话的内容或者各种文字材料中别人的看法。  

教师读一则范文。  

③师生共评范文。  

三、从说到写,完成习作  

①【学生试着将讨论情况或查到的材料写下来,完成习作草稿。  

教师点评。  

③【学生修改草稿并誊写  

附范文  

废电池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池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上至宇宙飞船,下至电筒,都要用到电池。但是,谁又会想到电池竟会影响到人类的环境,甚至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呢?到底废电池对我们有多大影响呢?   

废弃在自然界电池中的汞会慢慢从电池中溢出来,进入土壤或水源,再通过农作物进入人体,损伤人的肾脏。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无机汞可以转化成甲基汞,聚集在鱼类的身体里,人食用了这种鱼后,甲基汞会进入人的大脑细胞,使人的神经系统受到严重破坏,重者会发疯致死。著名的日本水俣病就是甲基汞所致。镉渗出污染土地和水体,最终进入人体使人的肝和肾受损,也会引起骨质松软,重者造成骨骼变形。汽车废电池中含有酸和重金属铅泄漏到自然界可引起土壤和水源污染,最终对人造成危害。  

怎么样才能阻止污染的发生呢?我们应该把废旧电池与其它垃圾分开,集中起来送去回收。许多国家都很重视废电池的回收。德国的很多商店要求顾客在购买电池时,同时要把废旧电池交回给商店;日本专有分类箱收集不同的废电池。  

关爱身边环境、参与废旧电池的分类回收利用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个人的行为也许微不足道,但把我们每个人的力量联合起来,便足以托起一种文明,一种与自然共生的文明,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文明。  

教学反思:这节作文指导课,没有很好地将这篇习作和前面的习作区别开,所以学生写的作文还是讨论式的,没有进行归纳和总结。今后在习作指导时,一定要强调清楚,这样才会达到要求。  

                               第二课时(评讲课)  

一、 教师谈本次作文的情况。  

1、总体情况。  

2、取得的成绩。  

3、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展示优秀学生习作或片断。  

1、指名读优秀习作或片断(观点明确,详略得当)。  

2、讨论:有哪些优点?。  

3、交流。  

三、修改习作片断。  

1、可选一篇写得比较差的文章,师生就是否围绕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方面进行评议。  

2、修改习作草稿。  

四、自己再次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提高。  

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反思:这节评奖课,我给他们读了范文,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但是因为他们的文章结构已经定了,所以我让他们也可以采用原来的方法,只是要简单些。所以总体改出来的效果不是很好。还有,我们班有一部分学生的错别字还是比较多的,这也让我很头疼。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政平街 电话:0519 - 86254570 邮编:21317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