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册语文《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讨论解决。
3、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从作者含蓄的叙述中,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热爱生活,顽强地面对生活。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由古诗《村居》导入,引导学生感受春天放风筝的快乐。
2、板书课题,设问:“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意思?风筝为什么会有理想?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走进文中的主人公——刘老师。
二、初读感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适时提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边读边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刘老师的。
2、检查自读情况,学生交流初读的感受。特别注意读准“筝”“翘”“转”的字音。引导学生将文中描写刘老师的细腻感人的句子多读几遍,启发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3、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课文中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尝试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3自然段):通过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情景,引发对刘老师的回忆。
第二段(4—9自然段):回忆刘老师谈腿疾、写板书和放风筝的三件往事。
第三段(10—11自然段):直接表达作者对刘老师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开头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情景?为什么作者一看到这种情景,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和他的风筝?
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由景及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抓住“又”和“每
逢“等词语感受作者对刘老师不绝的思念。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摘抄使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
教学反思: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重点指导学生在写回忆性的文章时改如何开头,学生也懂得了一些写景对文章中心起的作用。在教学生字时,我还重视了这篇课文中的多音字,如:转、翘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22课理想的风筝。
2、生齐读课题。
3、过渡:春天到了,柳枝染上了新绿,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蓝天一只只风筝与白云戏耍。每逢这时,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刘老师。不见刘老师已经很多年了,他的微笑和身影经常浮现在我的眼前,他亲切的话语还回响在耳畔,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他。
4、回想一下,有哪几件事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5、作者为什么如此想念他的刘老师呢?谈谈对刘老师的初步印象。
二、精读感悟,研读品析
1、默读课文第4到第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哪些细节描写,感受和体会到刘老师乐观顽强和热爱生命?在感动自己的段落、语句或细节旁边做批注,用一、两个词语或者句子,在空白处记下自己的感受或体会。
2、引导学生交流自学所得。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及时进行引导、归纳、整理和小结。相机出示关键语句。
(一)笑谈腿疾,品悟乐观
出示句子: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
引导学生抓住“强壮”“油亮”,体会刘老师经常在使用右腿,使用拐杖,说明他经常在蹦跳、旋转、和奔走。
出示句子: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1)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一个“腾”字写出了什么?加红“笑”同学们为什么突然爆发出这么大的笑声呢?
(刘老师讲的故事太有趣了,幽默了……)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刘老师怎样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的?从“笑”这个词语中你们感受到什么?(笑对自己的人生、不自卑、乐观)
(2)刘老师的故事让我们这么高兴,为什么我们心中还泛起酸涩的感情?加红“酸涩”
(笑过之后,我们想到了刘老师的残腿会给刘老师带来许多不便,……我们心中不免多了一份同情。)这种感情还像前面那样热烈吗?(淡淡、轻轻、隐隐)这种淡淡的同情,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泛)
(3)本来就让学生喜欢的刘老师,以他的幽默、乐观让学生多增添了几分尊敬。(师指板书说)加红“尊敬”
(4)指导朗读句子
我们先笑得那样热烈,又泛起淡淡的酸涩,最后充满对刘老师的尊敬,一句话里有三次情感的变化,你能读出来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旋转板书,品悟顽强
(1)标出具体描写圆木拐杖的语句或段落,自己再读读想想,有体会的可写一写。
(2)交流:有几处?写得最细腻的是哪一处?那我们就重点读第五节。
(3)请同学们默读第五节,哪些细节之处打动你?
(4)想读一读这一小节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放飞“风筝”,品悟对生活的热爱。
(1)终于要谈“风筝”了。你们都放过风筝,我想先听听你们放风筝时的感受。是啊,若仅仅是为了感受自由自在、感受快乐,苏叔阳为何不亲自放风筝过一过瘾,而偏偏对刘老师放的风筝魂牵梦绕呢?那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苏叔阳的内心世界,走进他的目光中。
出示要求:默默地读一读7至9节,细细地找一找最让苏叔阳思念的细节,静静地品一品其中的感受。
(2)交流,朗读。
品三个“亲自”。这3个自然段都有一个同样的耐人寻味的细节:亲手制作、亲自放飞、亲自追线。这三个“亲自”,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刘老师?是啊,坦然面对生活的不完美,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才是真正的热爱生活。
在晴朗而没有大风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地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哪儿打动你?(亲手制作——刘老师的心灵手巧;精致的手工艺品)
你被什么而打动?(生自由说)
谁也被这句话打动?再来说说
三、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当年的学生苏叔阳,现在已经两鬓斑白,可他永远也不会忘记刘老师,内心充满了对刘老师的感激,不尽的思念
出示:诗
这位幽默乐观的刘老师,坚强自信的刘老师,放飞了一只只风筝的刘老师,你又遇到了他,你想对他说什么?写一写。
交流所想,从中总结出刘老师在我们大家心中也放飞了一只只理想的风筝。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同学们,苏叔阳是刘老师放飞的一只风筝,他在苏叔阳的心中又放飞了一只只理想的风筝,同时在我们的心中也播下了一颗颗理想的种子,心中升腾起一只只理想的风筝,但愿更多的风筝在蓝天上自由翱翔!
2、以《难忘师恩》为主题,谈一谈你印象深刻的老师。
板书设计:
笑谈残腿 幽默 乐观
认真板书 敬业 坚强
放风筝、追风筝 顽强 自信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作者三十年后回忆 刘 老师时的心理独白来组织教学,力图使学生通过笑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这三件事例,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与文本展开对话,与作者进行交流,使孩子们能在读中感受 刘 老师乐观开朗、对生活和工作的热爱与执着的人生态度,感受 刘 老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真正理解课文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教学时我关注文本对人物细致的刻画,对有的词句引导学生去揣摩,只是还有个别学生体会不深。
![]() ![]() |